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11363)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WC等离子喷涂涂层摩擦磨损特性研究

上官宝 , 陈跃 , , 孙乐民

表面技术 doi:10.3969/j.issn.1001-3660.2004.01.007

采用自制的销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光学显微镜,研究了WC等离子喷涂涂层与GCr15钢配副的摩擦磨损特性.结果表明:WC涂层的耐磨性能比基体材料(HT250)提高了两个数量级,摩擦系数高于灰铸铁,对配副材料造成的磨损率基本相当.因此,WC涂层可显著提高钢铁制动摩擦副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

关键词: 等离子喷涂 , 涂层 , 碳化钨 , 摩擦磨损性能

Nd0.7Sr0.3MnO3磁-磁转变的电子自旋共振谱

周圣明 , 张裕恒

低温物理学报 doi:10.3969/j.issn.1000-3258.2000.03.007

用电子自旋共振(ESR)在100~300K温区对Nd0.7Sr0.3MnO3的磁-磁相变进行了细致的观测.所得ESR信号显示,在居里温度附近温区,磁相中存在着磁团簇,磁相中也存在磁成分.巨磁电阻峰值出现在ESR谱形状变化急剧的温区.ESR线宽在磁态随温度升高而线性增大,在居里温度附近呈现了极小值.

关键词:

纳米和氮化铁超磁体复合吸收剂的研制

王贺 , 周忠祥 , 孙洪国 , 秦汝虎 , 尹丽娣 , 张海丰

材料科学与工艺 doi:10.3969/j.issn.1005-0299.2006.05.003

为了以纳米氮化铁作为吸波材料的吸收剂,利用气相化学反应方法,以氨基有机络合物为活化剂,液态五羰基为原料,获得了纳米量级亚单畴磁性氮化铁颗粒.利用TEM和S参数测量仪分析产物的结构和电磁参数.研究表明:制备的材料颗粒尺寸大都在10~100nm之间,材料主要由Fe和Fe3N的混合物组成;材料在微波段(8~13 GHz)具有一定的介电损耗和磁损耗,可用作吸波材料的吸收剂.计算表明,在该波段,1mm厚度的吸波材料对电磁波能量最高衰减可达到10dB以上,具有较好的性能,可作为雷达吸波材料.

关键词: 磁体 , 亚单畴 , 氮化铁 , 雷达吸波材料

一种乌青铜结构光催化剂:电-电相变与光催化性质

范大勇 , 种瑞峰 , 范峰滔 , 王秀丽 , 李灿 , 冯兆池

催化学报 doi:10.1016/S1872-2067(15)61126-3

近年来,电材料作为一种潜在的高活性光催化剂材料越来越多地受到研究者关注.由于晶体结构的对称性破缺导致电晶体中出现自发极化,在这种极化内建电场的影响下,光生电子-空穴将发生空间分离,从而有效抑制载流子复合,进一步提高光催化体系的总量子效率.文献报道了很多性能优异的电光伏器件,在这样的思路下,越来越多的材料被直接作为光催化材料来研究,但有关电-电差异的报道很少,铁电性与光催化性能关联的直接证据尚有欠缺.研究表明, SrxBa1-xNb2O6(SBN)材料的居里温度(TC)对组分调变有很强的依赖性,当 Sr2+含量发生改变时(x =0.32-0.82),其居里温度可在10-270oC范围内变化.因此,合成一个居里温度接近室温的 SBN材料,研究其在/电相下自发极化行为、光生电荷分离行为、光催化行为及结构演变,就可能得到一个关于铁电性与光催化性能关系的直接证据,并有助于理解二者的关联性.本文以较低温度(65°C)下发生铁-电相变的 Sr0.7Ba0.3Nb2O6(SBN-70)材料为模型体系,使用X射线衍射、紫外可见光谱及不同温度下的电及介电测试、光电测试、光催化产氢和荧光激发谱等表征技术,研究了 SBN-70光电/光催化性能差异与相结构的相关性.首先使用高温固相合成法制备了纯相的四方钨青铜型 SBN-70材料,根据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表征结果,推测 SBN-70材料在热力学上可发生光催化水分解反应.对 SBN-70进行的电及介电测试表明 SBN-70属于典型的弛豫型电材料:介电峰温度宽化显著,且介电峰位置随不同测试频率发生变化.在f =1 kHz测试下,其名义居里温度约为65oC.使用高温下两步烧结法制备了致密的 Ag/SBN-70/Ag陶瓷样品.受到高强度电场(E =30 kV/cm)极化的 Ag/SBN-70/Ag样品在紫外光照射下出现了显著光伏效应,电回线测试表明极化后的 SBN-70材料中存在强度约为0.8 kV/cm由剩余极化导致的内建电场,当经过极化的 SBN-70经过80oC退火后,光伏效应消失.结果表明, SBN-70极化后在内建极化场的作用下,在低温电相表现了显著的光生电荷分离能力,在进入高温顺电相后,这种分离能力随着自发极化的消失而消失.同时我们发现担载 Pt的 SBN-70粉末样品作为光催化剂在不同温度下存在很大的光催化产氢活性差异:反应在15oC时,产氢量为4.5μmol,随着反应温度升高,其产氢量升高,在60oC时为5.3μmol,继续升高温度至80oC时,发生了反常的活性变化,即产氢活性完全消失.这种反常的活性-温度关系可能与 SBN-70的-电相变有关:进入高温顺电相(80oC)后,晶体结构回到4/mmm点群,电畴结构不再存在,从而丧失了作为电荷分离驱动力的自发极化.不同温度下荧光激发谱结果也暗示了 SBN-70在高于65oC附近极化结构的消失.本文结果表明,电相中存在的电极化结构确实有利于光生电荷分离,进而提高了光催化反应活性.

关键词: 光催化 , -电相变 , 锶钡铌氧 , 反常光电效应 , 变温荧光激发谱

镍离子对氧化亚铁微螺菌和温嗜酸硫杆菌活性的影响

赵雪淞 , 石倩倩 , 李彩霞 , 张孝松

硅酸盐通报

氧化亚铁微螺菌和温嗜酸硫杆菌是浸矿细菌的一种两种常见的浸矿细菌,为了测定重金属镍离子对它们活性的影响,设置了不同浓度镍离子的摇瓶实验,在温度为45℃,转速为150 r/min的条件下开展实验.结果表明:镍离子浓度在小于2g/L时,氧化亚铁微螺菌和温嗜酸硫杆菌的活性不受影响;镍离子浓度在4 g/L时,细菌的活性受到影响,活性降低,但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还可以继续生长;镍离子浓度大于8g/L时,细菌几乎不生长.

关键词: 氧化亚铁微螺菌 , 温嗜酸硫杆菌 , 活性 , 镍离子

温嗜酸硫杆菌YN12菌株的鉴定及其镉抗性能

丁建南 , 朱若林 , 康健 , 张成桂 , 吴学玲 , 邱冠周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自云南酸性热泉水样中分离出一株中度嗜热硫氧化菌YN12.对其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证明,该菌株归属于温嗜酸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caldus).重金属抗性实验表明,YN12菌株对3CdSO4-8H2O具有超强抗性,其最高初始Cd2+耐受浓度达4.8 g/L.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3CdSO4-8H2O浓度,其最终Cd2+耐受浓度可达31.5 g /L(相当于3CdSO4-8H2O 210 g/L).在该最终Cd2+耐受浓度下,经过连续3代的适应性生长,YN12菌株的生长速度和硫氧化活性均能得到较好的恢复.

关键词: 温嗜酸硫杆菌 , YN12菌株 , 镉抗性 , 最高耐受浓度

螺旋碳纤维的磁响应

朱俊廷 , 简贤 , 王定川 , 周祚万

材料导报

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了螺旋碳纤维,通过XRD、EDX和SEM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和分析,采用研磨方法考察了螺旋结构的破坏情况,并对比了研磨前后样品的低温磁性.结果表明,在有效去除催化剂的情况下,螺旋形貌被破坏以后,碳纤维的抗磁性信号增强.基于单电子受缚于螺旋线的物理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认为螺旋形貌具有磁响应,并阐释了其产生机理.

关键词: 螺旋碳纤维 , 磁响应 , 手征性破缺

剂法生产了烯二酸酯树脂

葛利丫

涂料工业 doi:10.3969/j.issn.0253-4312.2001.08.015

研究了添加催化剂、抗氧化剂溶剂法生产丁烯二酸酯树脂的配方及工艺.该法的酯化温度低,生产工时短,节能,降耗,产品颜色浅,性能优良.

关键词: 溶剂法 , 催化剂 , 抗氧剂 , 丁烯二酸酯树脂

丁烯二酸酐的热失重动力学

解凤霞 , 张逢星 , 薛凝

应用化学 doi:10.3969/j.issn.1000-0518.2008.03.018

利用热分析技术研究了丁烯二酸酐在N2气气氛中不同升温速率条件下的热失重过程,得出失重过程的动力学方程和动力学参数.丁烯二酸酐在温度为110-160℃,质量损失率>98%.通过热重-红外联用技术得出热失重过程的气体产物为丁烯二酸酐气体,该失重过程的实质是丁烯二酸酐的升华过程.在质量损失率a为0.2~0.9范围内,用迭代的等转化率法求得失重过程的活化能为(75.147±0.48)KJ/mol.与Coats-Redfern方程计算出的Ea((75.064 5±1.239)kJ/mol)吻合.由此推出,丁烯二酸酐的失重过程可以用单一的机理函数来描述,排除了存在多个分解反应步骤相互重叠的可能性;并用主曲线法确定了失重过程的最可几机理函数的积分式G(a)=1-(1-a)m(m=0.813 9±0.02);由Ea和G(a)求得速率方程中的指前因子In(A/s-1)为23.57±0.018.

关键词: 丁烯二酸酐 , 等转化率法 , 主曲线法 , 热分析动力学

丁烯二酸酐羧化淀粉的制备

萧聪明 , 叶俊

应用化学 doi:10.3969/j.issn.1000-0518.2005.06.014

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投料比和介质中水含量等因素对反应产物羧化度和取代度的影响,获得了丁烯二酸酐与淀粉进行酯化反应的较适宜条件为6 g淀粉与6 g丁烯二酸酐以6 mL吡啶为催化剂,30 ℃下在7 mL水和30 mL N,N-二甲基甲酰胺的混合介质中反应9 h,制得羧化度及取代度分别为34.7%和0.868的丁烯二酸淀粉单羧基酯. 12 g淀粉与10 g丁烯二酸酐在1.5 g过硫酸钾的引发下,95 ℃下以30 mL水为介质反应4 h,也得到羧化淀粉衍生物,其羧化度及取代度分别为42.7%和1.22. FTIR分析确定了上述2种反应产物的结构,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2种淀粉衍生物的结晶度均低于纯淀粉.

关键词: 淀粉 , 丁烯二酸酐 , 羧化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1137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