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378)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半导体玻璃微通道板制造工艺研究

王中俭 , 胡一晨 , 姜建华 ,

材料科学与工艺 doi:10.3969/j.issn.1005-0299.2008.04.021

体电导半导体玻璃微通道板具有优异的性能,为了突破其制造工艺的技术难关,研究和分析了过程技术参数以及缺陷成因.以磷酸盐系统半导体玻璃和酸溶玻璃作为微通道板单纤维的皮料和芯料,在电炉中熔制得到玻璃纤芯及皮料的母棒,然后根据两种玻璃的性能及工艺参数,采用光纤自动成纤系统研究了适合双坩埚法单丝拉制的工艺.重点讨论了拉丝温度和速度、玻璃液位、气氛等关键因素对成纤过程和微通道板质量的影响.通过单丝和复丝的拉制,排丝、压屏、切割和酸溶等过程,最终获得了直径为20mm,孔径为6~μm,像素大于400万的体电导玻璃微通道板的雏形.

关键词: 微通道板 , 体电导 , 半导体玻璃 , 双坩埚 , 制造工艺

淀粉/PEG制备双孔块状SiO2载体材料及其酶活力

杨洪斌 , 陈奇 , 宋鹂 , 叶蕊芳 , 候凤珍 ,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724/SP.J.1077.2006.01154

采用溶胶-凝胶法, 以聚乙二醇为介孔造孔剂、淀粉为大孔造孔剂, 经过600℃热处理, 制得介孔平均孔径为10nm左右、大孔平均孔径为8~11μm的SiO2块状材料. 样品的最小密度为0.34g·cm-3, 最大气孔率为76%. 引入30%淀粉制备多孔样品作固定葡萄糖淀粉酶的载体, 可使初始酶活力由原来的5994U提高至14702U. 且连续使用五次之后仍具有一定的酶活力. 另外在80℃水中浸泡7天之后, 多孔样品对酶的吸附量均有提高. 浸泡前后, 酶活力相差不大. 这些结果表明: 此类多孔材料在固定葡萄糖淀粉酶方面可长时间使用, 便于酶的回收、保存和再利用.

关键词: 双孔结构 , porous monolithic , sol-gel , enzyme carrier

有机-无机透明导电薄膜的研究进展

林毅 , 宋鹂 , 陈奇 , , 李会平

材料导报

透明导电膜是一种重要的光电材料,应用广泛.以传统的无机氧化物和导电高分子材料制备的导电薄膜虽然电学性能优良,但综合性能不甚理想.通过有机-无机杂化的透明导电薄膜能够借助各组成材料特性的互补作用使复合材料具有出色的综合性能.介绍了透明导电薄膜的种类、用途和特性,综述了有机-无机杂化导电材料在块体材料和透明导电薄膜方面的应用,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 有机-无机材料 , 透明导电薄膜

多孔SiO2-TiO2块材的结构与性质

汪秀全 , 陈奇 , 宋鹂 , 李会平 ,

无机材料学报

以正硅酸乙酯、钛酸正丁酯和聚乙二醇等为主要原料,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多孔SiO2-TiO2系块状材料. 着重研究了不同含钛量下材料的红外光谱、孔径分布和化学稳定性. 实验表明:
500℃焙烧2h后, 可有效去除残余有机物, 形成以Si-O和Ti-O键共存的无定形网络结构. 引入较多钛量时, 使材料的孔径分布变窄、平均孔径下降, 同时样品的体积密度增加、而开
口气孔率和吸水率则均下降. 在80℃热水中浸泡72h后, 吸附-脱附曲线的类型和形状几乎没有变化. 随着Ti含量的增加, 比表面积、孔容积和平均孔径的变化率减小, 耐水性提高.
SiO2多孔材料在95℃的1%NaOH碱液中不稳定而溶碎, 但随着Ti含量的增加, 材料在碱液中的重量损失有显著减小的趋势, 耐碱性明显改善. 但引入Ti并不能提高该类多孔材料
在98℃的20%硫酸液中的耐蚀性.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 organic-inorganic hybrid , porous SiO2-TiO2 , chemical durability

多孔SiO2-TiO2块材的结构与性质

汪秀全 , 陈奇 , 宋鹂 , 李会平 ,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321/j.issn:1000-324X.2006.01.030

以正硅酸乙酯、钛酸正丁酯和聚乙二醇等为主要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多孔SiO2-TiO2系块状材料.着重研究了不同含钛量下材料的红外光谱、孔径分布和化学稳定性.实验表明:500℃焙烧2h后,可有效去除残余有机物,形成以Si-O和Ti-O键共存的无定形网络结构.引入较多钛量时,使材料的孔径分布变窄、平均孔径下降,同时样品的体积密度增加、而开口气孔率和吸水率则均下降.在80℃热水中浸泡72h后,吸附-脱附曲线的类型和形状几乎没有变化.随着Ti含量的增加,比表面积、孔容积和平均孔径的变化率减小,耐水性提高.SiO2多孔材料在95℃的1%NaOH碱液中不稳定而溶碎,但随着Ti含量的增加,材料在碱液中的重量损失有显著减小的趋势,耐碱性明显改善.但引入Ti并不能提高该类多孔材料在98℃的20%硫酸液中的耐蚀性.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 有机-无机杂化 , 多孔SiO2-TiO2 , 化学稳定性

淀粉/PEG制备双孔块状SiO2载体材料及其酶活力

杨洪斌 , 陈奇 , 宋鹂 , 叶蕊芳 , 候凤珍 ,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321/j.issn:1000-324X.2006.05.021

采用溶胶-凝胶法,以聚乙二醇为介孔造孔剂、淀粉为大孔造孔剂,经过600℃热处理,制得介孔平均孔径为10nm左右、大孔平均孔径为8~11μm的SiO2块状材料.样品的最小密度为0.34g·cm-3,最大气孔率为76%.引入30%淀粉制备多孔样品作固定葡萄糖淀粉酶的载体,可使初始酶活力由原来的5994U提高至14702U.且连续使用五次之后仍具有一定的酶活力.另外在80℃水中浸泡7天之后,多孔样品对酶的吸附量均有提高.浸泡前后,酶活力相差不大.这些结果表明:此类多孔材料在固定葡萄糖淀粉酶方面可长时间使用,便于酶的回收、保存和再利用.

关键词: 双孔结构 , 多孔块体 , 溶胶-凝胶法 , 酶载体

中国古代青铜的技术分析

郑利平

金属世界 doi:10.3969/j.issn.1000-6826.2008.02.021

青铜兵器是青铜时代耀眼的明珠,其中青铜最为引人注目.本文从青铜的成分组成、铸造工艺和表面 处理技术三方面首次进行了全面、系统、科学的论述,为青铜器的防腐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 青铜 , , 铸造技术 , 分析

湖北出土战国青铜表面富锡层的材料学特征

何康 , 李洋 , 潘春旭

材料保护

利用纳米压痕技术,对3把出土于湖北的战国青铜残片表面富锡层的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并结合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等仪器对其显微组织特征、合金成分进行了系统的表征。研究分析认为:(1)3把青铜残片属高锡青铜,表面存在一层由8相和非晶化合物构成的富锡层;(2)其双层结构中的惰性腐蚀层的特征表明富锡层是在长期埋藏环境中由于发生选择性腐蚀而形成的,排除了古代工匠人为处理的可能性。纳米压痕技术为古代金属样品微米级微区的力学性能的准确测试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关键词: 纳米压痕技术 , 材料学特征 , 战国青铜 , 湖北出土 , 富锡层 , 选择性腐蚀

飞行器模型着特性的试验研究

万志敏 , 陈立平

物理测试 doi:10.3969/j.issn.1001-0777.2002.01.005

研究了两种飞行器模型的着特性.模型着应用气囊系统衰减着冲击载荷.实验模拟着的垂直速度为2~6 m/s,水平速度0~4 m/s,着姿态范围-19.5°~+19.5°,测定了飞行器模型的加速度和稳定性.结果表明,峰值加速度随垂直着速度的增加而增加,且舱体模型的加速度高于弹体模型的加速度,着姿态和水平速度对稳定性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 特性 , 回收 , 冲击 , 飞行器模型

农坪云闪长斑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类型

张继武 , 孙超

黄金 doi:10.3969/j.issn.1001-1277.2001.08.001

云闪长斑岩是农坪斑岩型金(铜)矿床的赋矿岩体,呈大小不等的小岩株,形成于燕山中晚期.岩石矿物成分主要为中长石、石英、黑云母和少量角闪石、钾长石.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云闪长斑岩富钠,属钙碱性系列,富成矿元素金、铜,富轻稀土,铕异常不明显.斑岩体相带发育,可划分为边缘相、过渡相、内部相.云闪长斑岩岩石矿物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成因类型为Ⅰ型,形成于消减的活动板块边缘构造环境,与燕山中晚期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板块俯冲有关.云闪长斑岩为金、铜成矿提供物质来源,即为成矿母岩.

关键词: 云闪长斑岩 , 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 成因类型 , 农坪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38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