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12)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水溶液电纺制备葡萄籽多酚/明胶复合纤维

邢祖阁 , 韩晓 , 斯绍雄 , 姚永毅 , 张其翼

复合材料学报

以水为溶剂,设计玻璃保温装置,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葡萄籽多酚/明胶复合纤维,系统探讨了浓度、温度、电压、流速等工艺条件以及葡萄籽多酚含量对葡萄籽多酚/明胶复合纤维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明胶浓度为24wt%时,随着温度和电压的增大,纤维平均直径先减小后增大,随葡萄籽多酚含量增大,纤维平均直径增大.通过加入适量葡萄籽多酚,可将纺丝速度从0.25 mL/h提高到0.90 mL/h,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当葡萄籽多酚与明胶的质量比≥1∶30时,纤维表面出现串珠;当葡萄籽多酚与明胶的质量比≥1∶20时,可纺性变差.在明胶浓度为24wt%,葡萄籽多酚与明胶质量比为1∶50,控制温度55℃,电压20 kV,接收距离12 cm,速率0.90 mL/h的条件下,制备了纤维直径分布集中,平均直径为515 nm的葡萄籽多酚/明胶复合纤维.明胶溶液中加入适量葡萄籽多酚不仅大大提高了纺丝效率,同时由于其良好的抗菌活性和对明胶的交联作用,使复合纤维膜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特别是创伤敷料方面.

关键词: 水溶液 , 明胶 , 葡萄籽多酚 , 静电纺丝 , 复合纤维

尖锐端头碳纳米管的制备与场发射特性

张艳丽 , 张莉莉 , 侯鹏翔 , 蒋华 , 刘畅 , 成会明

新型炭材料 doi:10.1016/S1872-5805(11)60065-6

采用氢电弧法制备了尖锐端头的碳纳米管,获得了具有三种特殊形貌的尖端,即锥形、颈缩形和铅笔状尖端.该特殊貌的成可归因于在原料中加入硅粉进而形成的结构缺陷.研究了所得碳纳米管的场发射特性,发现其阈值电场较低,仅为3.75V/mm;场发射电流密度可高达~1.6×105A/cm2;且场发射稳定性好.以上优异的场发射性能归结于该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结构完整性和独特的尖端结构特征.

关键词: 碳纳米管 , 尖锐端头 , 场发射

绕水翼片状空化流动结构的数值与实验研究

张博 , 王国玉 , 李向宾 , 韩占忠

工程热物理学报

采用数值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水翼片状空化流动结构.实验采用高速录像技术观察了片状卒泡形态,应用LDV测量了翼型周围的湍动能和速度分布;采用N-S方程和基于空泡动力学方程的空化模型计算了绕水翼片状空化流场.结果表明:在片状空化阶段,翼型吸力面上附着很薄的一层透明空泡,空泡态呈现于指状;随着空化数的减少,空泡尾部水汽交界面相互作用增强,并且空泡尾部出现大的旋涡,影响了空泡尾部区域压力和速度分布,片状空泡尾部的水汽混合区出现不稳定现象,同时存在小的空泡团脱落.数值模拟得到的水翼片状空化流动现象和实验观察到的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计算模型和数值方法的可靠性.

关键词: 片状空化 , 流动结构 , 数值模拟

Pr掺杂BiFeO3粉体的水热制备方法研究

刘红日 , 余画 , 孙玉霞 , 熊襄玉 , 赵清峰 , 黄玲玲

人工晶体学报

本文采用Bi(NO3)3·5H2O和Fe(NO3)3·9H2O和Pr(NO3)3.6·H2O为原料,用水热方法制备了不同比例的Pr掺杂的BiFeO3微晶.XRD研究表明在Pr的掺杂比例达到10%时仍然能够获得纯钙钛矿结构的BiFeO3,不同比例Pr掺杂的样品均呈斜方钙钛矿相.扫描电镜研究结果表明BiFeO3粉体的尺度和貌通过Pr掺杂得到了调控.磁性测量结果表明:通过Pr掺杂,BiFeO3微粉的磁化曲线饱和性增强,剩余磁化强度增加.红外光谱研究表明BiFeO3具有钙钛矿结构,Pr掺杂导致了品格畸变.

关键词: Pr掺杂 , BiFeO3 , 水热法

DMFC阳极流动阻力特性实验研究

丁玉栋 , 廖强 , 朱恂 , 姬升阳 , 李俊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借助可视化手段,针对平行流场和蛇形流场,实验研究不同放电电流密度、甲醇浓度、进料温度和入口流量对液相进料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阳极流场流动阻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电电流密度增加,流场压降随之增加,小电流放电,蛇型流场较平行流场压降增加慢,当超过某一值时,蛇型流场的压降增加较平行流场快;随甲醇浓度的提高,进出口压降均略有减小,且两种流场压降变化趋势一致;随进料温度升高,平行流场压降逐渐增大,蛇流场压降变化较小;随着甲醇溶液流量增大,平行流场和蛇行流场压降均逐渐增人,平行流场增加缓慢,蛇形流场压降增加速度远大于平行流场.

关键词: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 阳极流场 , 阻力特性 , 可视化研究

微尺寸SnAg凸点中孔洞生长机理的研究

林小芹 , 罗乐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采用电镀的方法在制备了尺寸小于100 μm的Sn-3.0Ag凸点,研究了多次回流和时效过程下SnAg/Cu界面IMC的生长、孔洞的生长机理和分布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回流过程中孔洞成的主要原因是相变过程发生的体积缩减,而时效过程中孔洞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柯肯达尔效应.时效过程中Cu3Sn(ε相)中孔洞的生长及分布受初始形成的Cu6Sn5(η相)影响.厚η相及η晶界处形成的孔洞促进ε相中孔洞的生长.平直的ε相/Cu界面以及ε相层内孔洞的连接对凸点的长期可靠性构成威胁.

关键词: SnAg , 孔洞 , 金属间化合物 , 回流焊 , 时效

异丙醇诱导合成BiV0_4微米管及其可见光光催化性能研究

于亚芹 , 柳伟 , 曹立新 , 苏革 , 张岚 , 徐超

材料导报

在水热条件下,以异丙醇为诱导剂,制备出结晶良好的具有白钨矿结构的BiVO_4四方管状颗粒.采用XRD、SEM、UV-Vis DRS考察了BiVO_4颗粒的物相、形貌和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BiV_4微米管表现出明显的四方对称性.长约5~8/μn,管径约1/μn,管壁厚为100~150nm.并在可见光范围内表现出了优良的可见光催化活性.同时,探讨了异丙醇添加量和保温时间对BiCO_4物相和颗粒貌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异丙醇添加量为20%、保温时间为1h时即可得到发育良好的BiV_4微米管.

关键词: 钒酸铋 , 水热处理 , 微米管 , 光催化

一维氧化硅/银核-壳型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消光性能

刘琨 , 冯其明 , 欧乐明 , 赵明君 , 肖愉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利用预处理-化学镀法在氧化硅纳米线表面包覆银层,制备出具有一维核-壳结构的氧化硅/银纳米复合材料.结果表明:当Ag(NH3)2+浓度为0.05~0.25 mol/L时,可在氧化硅纳米线表而成银包覆层,随着银氨离子浓度的增加,其厚度从数十纳米增加到上百纳米;银壳层由大小不一、纯度很高、面心立方结构的银纳米粒子紧密堆积而成;一维氧化硅/银核-壳纳米复合材料的实测值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采用离散偶极近似理论模拟计算的理论光谱很接近;可见光区的吸收峰和近红外区的吸收峰分别来源于核-壳纳米复合材料横向和纵向偶极表面等离子体共振银层厚度的增加使近红外区的吸收峰发生明显蓝移.

关键词: 氧化硅/银 , 一维核-壳纳米结构 , 化学镀 , 消光性能 , 离散偶极近似

预氧化处理对聚醚酰亚胺基炭膜结构与气体分离性能的影响

王同华 , 呼立红 , 刘庆岭 , 刘诗丽 , 王震 , 丁孟贤

新型炭材料

以新型聚醚酰业胺预聚体一聚酰胺酸为前驱体,在空气中进行预氧化处理后经700℃炭化制备出炭膜.采用红外光谱(FTIR)、元素分析(EA)、X射线衍射(xRD)和气体渗透等测试手段对400℃、460℃和480℃温度下所制预氧化膜的化学结构、炭膜的微结构和气体分离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预氧化阶段,聚合物链发生了热分解和氧化交联反应,温度越高,热分解和氧化程度越高.炭化后,预氧化膜的交联结构演变成无定碳结构.预氧化膜的结构差异导致了炭膜的孔结构的不同,从而对炭膜的气体分离性能产生重要影响,其中经460℃预氧化处理后所制炭膜的O2渗透系数可达8.2×10-13(m3(STP)·cm)/(m2·s·Pa),O2/N2选择性达14.1.

关键词: 聚醚酰业胺 , 预氧化 , 炭膜 , 气体分离

聚乙二醇介质中纳米铁基催化剂上的费托合成

程晓凡 , 吴宝山 , 相宏伟 , 李永旺

催化学报 doi:10.3724/SP.J.1088.2010.91040

采用化学还原法在纯水中制备了纳米铁基催化剂,将其直接分散到液态聚乙二醇(PEG)中进行费托合成(FTS)反应.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穆斯堡尔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结果表明,还原态催化剂粒径在30~65 nm,主要由无定的Fe-B和a-Fe组成,其中B部分电子向Fe转移.反应过程中,无定形的Fe-B首先快速转变为α-Fe,而α-Fe很容易发生碳化或氧化,最终转变为Fe3O4和碳化铁.PEG能有效抑制纳米粒子的聚集长大,反应后催化剂粒径减小为20~55nm.在3.0MPa,V(H2)/V(CO)=2和200℃的反应条件下,该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FTS低温活性和较高的稳定性,反应后产物和催化体系很容易实现分离.

关键词: 纳米铁基催化剂 , 无定形铁硼合金 , , 铁碳化合物 , 聚乙二醇 , 费托合成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末页
  • 共2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