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多生
,
吴文政
,
俞应炜
,
邹爱华
,
郜友彬
,
陈佳
,
吴武英
,
任卫华
,
徐林花
,
颉三刚
,
廖小军
,
谭树杰
,
蒋磊
功能材料
doi:10.3969/j.issn.1001-9731.2015.18.019
为了改善SiCp 与Al基体之间的界面,在碱性条件下,甲醛作为还原剂,采用化学镀的方法在SiCp 表面沉积铜层,然后采用无压渗透方法制备SiCp/Al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3D立体视频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来分析化学镀后 SiCp 和复合材料的表面、界面形貌、组织结构及物相,并通过 EDS能谱对复合材料表面元素成分分析,利用激光闪光法测定复合材料导热系数.结果表明,相比酒石酸钾钠单一络合剂,采用酒石酸钾钠和 EDTA-2Na 组成的双络合剂的SiCp 镀层更致密,且镀层未被氧化,复合材料界面结合良好,界面厚度为2.5~3μm,有 AlCu2相生成,无Al4 C3脆性相存在.室温下,镀铜后的复合材料热导率达到181 W/(m·K),远高于没有表面改性的复合材料热导率102 W/(m·K).
关键词:
SiCp/Al 复合材料
,
化学镀
,
微结构
,
界面
,
热导率
张小兵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分析与探讨了高温玻璃的应力流动模型及其材料参数的温度相关性。利用粘刚塑性力学模型,基于三维有限元软件DEFORM 3D建立非球面透镜高温模压有限元模型,对光学玻璃L-BAL42球形预制件模压成非球面透镜的整个过程进行了数值仿真,发现非球面透镜应力分布规律:透镜边缘处应力最大,在和模阶段应力快速增加,导致透镜边缘处最易破碎,结果得到实验的验证。采用较大的模压速度及冷却速度将导致残余应力增加,同时分析了透镜非球面偏差变化规律。最后在模具设计时将非球面偏差补偿进去,发现非球面透镜偏差减少,由正偏差变为负偏差。
关键词:
非球面
,
粘刚塑性模型
,
三维模压成型模型
熊尚武
,
吕程
,
刘相华
,
王国栋
钢铁研究学报
用全三维刚塑性有限元法分析了2S-Al板坯立轧和随后平轧的稳定轧制过程.侧重分析了仅消除"狗骨"形状的随后平轧过程,并对不同立辊孔型侧壁斜度条件下的平轧轧制力、轧制力矩以及平轧后的断面形状进行了比较,所得计算结果与文献[1]的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关键词:
狗骨形
,
平轧
,
三维刚塑性有限元法
许沂
,
张士宏
,
杨柯
,
李萍
,
单德彬
,
吕炎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doi:10.3969/j.issn.1004-244X.2000.04.005
建立了更加符合筒形件强旋实际过程的有限元模型,对筒形件正旋进行了三维刚塑性有限元数值模拟,获得了筒形件正旋变形各阶段的应力和应变速率分布,解释了正旋时的胀径、缩径及母线偏转和隆起等问题,求得了正旋过程中旋压力的变化,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
关键词:
筒形件
,
正旋
,
刚塑性有限元
赵冰李志强韩秀全廖金华侯红亮白秉哲
金属学报
doi:10.3724/SP.J.1037.2010.00035
建立了钛合金空心整体结构成形过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采用刚黏塑性本构关系, 基于Marc有限元程序, 分析了工艺参数对成形的影响. 研究表明, 扭转速度的提高使扭矩仅有较小的变化; 当模具速度和应变速率提高时, 热成形的成形力和超塑性成形的气压将提高. 随成形温度降低, 成形力显著提高, 当温度高于900℃时, 扭转成形的扭矩、热成形的成形力和超塑性成形的气体压力随温度的变化均不明显. 在有限元分析的基础上, 选取合适的工艺参数制备了钛合金空心整体结构模拟件,成形后的钛合金空心整体结构件面板厚度的实测值和模拟计算值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两者吻合良好.
关键词:
钛合金空心风扇整体结构
,
three dimensional FEM
,
twisting
,
superplastic forming
赵冰
,
李志强
,
韩秀全
,
廖金华
,
侯红亮
,
白秉哲
金属学报
doi:10.3724/SP.J.1037.2010.00035
建立了钛合金空心整体结构成形过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刚黏塑性本构关系,基于Marc有限元程序,分析了工艺参数对成形的影响.研究表明,扭转速度的提高使扭矩仅有较小的变化;当模具速度和应变速率提高时,热成形的成形力和超塑性成形的气压将提高.随成形温度降低,成形力显著提高,当温度高于900℃时,扭转成形的扭矩、热成形的成形力和超塑性成形的气体压力随温度的变化均不明显.在有限元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合适的工艺参数制备了钛合金空心整体结构模拟件,成形后的钛合金空心整体结构件面板厚度的实测值和模拟计算值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两者吻合良好.
关键词:
钛合金空心整体结构
,
三维有限元模拟
,
扭转
,
超塑性成形
荆国芳
,
钱晓晴
稀土
doi:10.3969/j.issn.1004-0277.2002.02.011
模拟土壤施用稀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黄刚土中各组份吸附稀土的能力为:无定形FexOy、紧结有机物>松结有机物>MnOx>晶形FexOy>永久负电荷;进入黄刚土的外源轻稀土,主要累积于紧结有机态(29.90~49.72%)、无定形氧化铁吸附态(26.81~46.76%),而累积于松结有机态的轻稀土受外源稀土的加入量影响较小(24.93~28.72%).当外源稀土用量在0.684~2.735mg/kg*季时,大豆地上部稀土无明显增加,而用量达13.674mg/kg时,地上部明显增加.黄刚土外源稀土的最佳用量为0.684mg/kg,此时,大豆增产43.82±15.08%、油菜增产17.92±9.07%.
关键词:
稀土
,
形态
,
生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