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斌
,
高晓亚
,
王雅文
,
张小超
,
王韵芳
,
樊彩梅
人工晶体学报
以Bi(NO3)3·5H2O为原料,乙二醇(ethylene glycol,EG)为溶剂,采用水解法,在不同沉淀剂(NH3·H2O,Na2CO3和CO(NH2)2)条件下制备了BiOCl光催化剂.使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N2物理吸附、紫外可见漫反射(DRS)、光致发光(PL)光谱等手段对所制样品进行了表征.以甲基橙染料为降解物,评价了不同沉淀条件对BiOCl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沉淀条件对BiOCl光催化剂的结晶度、晶粒尺寸、形貌、禁带宽度、光生电子空穴对分离效率有明显的影响,进而影响了其光催化活性.其中以尿素为沉淀剂制得的催化剂BiOCl-3在模拟太阳光下降解甲基橙(MO)实验中显示了良好的光催化效率,光照60 min后对MO的降解效率达97%.BiOCl-3较高的光催化活性是由于其具有较高的结晶度、均匀的片状结构、较窄的带隙(2.9 eV)和较高的光生电子-空穴对分离效率.自由基和空穴捕获实验证明,光生空穴是BiOCl-3光催化反应体系中的主要活性物种.此外,所制备的BiOCl-3光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光催化稳定性,重复使用4次后对甲基橙的降解率仍保持在89%以上.
关键词:
沉淀剂
,
BiOCl
,
水解法
,
光催化
,
甲基橙
文雯
,
高晓亚
,
张爱平
,
宋志英
,
孙彦平
应用化学
doi:10.3724/SP.J.1095.2012.00324
以胃癌细胞系BGC-823为研究对象,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纳米TiO2光催化氧化前后BGC-823细胞形态的变化,通过流式细胞仪考察其对BGC-823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TiO2光催化氧化使BGC-823细胞呈受激坏死或凋亡晚期继发性坏死状态;导致BGG-823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并诱导细胞凋亡,从而抑制其DNA合成及增殖分化进程.当TiO2比负载量为9.8×10-7g/cm2、光照时间为40min时,G2/M期阻滞较为显著,细胞凋亡率达24.34%.
关键词:
光催化氧化
,
纳米TiO2
,
胃癌细胞BGC-823
,
细胞周期
,
细胞凋亡
中国材料进展
用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技术测试了室温轧制高纯铝的微取向分布,提出了表征亚结构定量信息的概念并开发了分析软件,研究了亚晶的尺寸及其平均取向差的定量特征.结果表明,平均取向差(θcry)小于15°的亚晶数量占95%以上,其平均直径约6μm~7μm,随亚晶平均取向差增大,亚晶平均尺寸增大;亚晶尺寸与其自身平均取向差和周围亚晶平均取向差的平均值(θenv)有关,当θcry/θenv>1时,其尺寸大于周围亚晶尺寸的平均值;反之也成立.
关键词:
高纯铝
,
轧制
,
取向
,
亚结构
,
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
无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本刊2012年第五期第801页刊登了熊晓英等作者的论文,这是本刊编辑部自创刊以来收到的第一篇这样的论文,该文对本刊在材料科学期刊中所处的地位及面临问题、发展方向作出如此客观、中肯的评价与指引,均使编辑部成员十分感动。今年恰是本刊创刊30周年纪念,谨以此《编后记》供奉广大读者,
关键词:
科学评价
,
论文
,
作者
,
务实
,
科学期刊
,
编辑部
,
创刊
孙志平
,
沈保罗
,
高升吉
,
王均
,
黄四九
材料热处理学报
doi:10.3969/j.issn.1009-6264.2003.03.012
研究了亚临界处理温度和保温时间对高铬白口铸铁组织转变、硬度和耐磨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铸态组织中含有大量残留奥氏体的高铬白口铸铁,在500~650 ℃之间进行热处理,其中的残留奥氏体在冷却到室温的过程中会转变成马氏体而造成高铬铸铁硬度升高.在适当的处理温度和保温时间下,高铬白口铸铁能得到最高的硬度,温度过高或保温时间过长都会导致其硬度下降.磨损试验结果表明,通过亚临界热处理高铬白口铸铁的耐磨性可以得到一定的改善.
关键词:
高铬白口铸铁
,
亚临界处理
,
马氏体相变
,
硬化
,
耐磨性
郑莹
,
高灿柱
,
刘春花
材料保护
doi:10.3969/j.issn.1001-1560.2005.06.022
准确测定电镀液中添加剂的含量,对排除电镀故障及提高镀液质量有指导作用.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pH值、无机盐等对高硫镍镀液中苯亚磺酸钠吸光度的影响,建立了测定镀液中苯亚磺酸钠浓度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快速、准确,可用于工业电镀高硫镍电解液中苯亚磺酸钠浓度的现场分析.
关键词:
测定
,
电镀镍
,
高硫镍
,
添加剂
,
苯亚磺酸钠
王均
,
孙志平
,
高升吉
,
刘浩怀
,
沈保罗
,
黄四九
上海金属
doi:10.3969/j.issn.1001-7208.2004.06.002
主要研究了高铬铸铁磨球采用亚临界处理工艺时的组织转变和性能变化,用X衍射、扫描电镜、磁性法和硬度测定法分析了它的硬化机制.研究表明,在亚临界处理过程中,铸铁基体组织中的残余奥氏体会析出二次碳化物并在冷却过程中转变为马氏体,出现二次硬化现象,使其硬度上升.在适当的处理温度和处理时间下,能得到最高的硬度,即用亚临界处理的磨球能达到常规热处理的性能,从而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关键词:
高铬铸铁
,
磨球
,
亚临界处理
潘自维
,
郑诗礼
,
王中行
,
王少娜
,
杜浩
,
张懿
,
谢华
钢铁钒钛
doi:10.7513/j.issn.1004-7638.2014.02.001
根据高铬型钒渣物相特征,采用NaOH亚熔盐液相氧化法提取高铬钒渣中的钒铬,实现钒铬的高效低成本低温同步提取.系统考察NaOH亚熔盐体系反应温度、碱矿质量比、搅拌转速等工艺参数对钒渣分解过程的影响,获得最优工艺参数为:温度220℃,NaOH浓度85%,碱矿比10∶1,搅拌转速950 r/min,常压通氧气流量1 L/min,反应时间6h;钒、铬的浸出率分别达到95%和90%以上,实现了高铬钒渣中钒铬共提,为高铬型钒渣中钒铬的同步提取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实现了钒渣的综合利用.
关键词:
高铬钒渣
,
亚熔盐
,
液相氧化
,
钒铬共提
罗建新
,
崔奇
,
张敏
,
刘保华
,
陈立班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文中用SalenAl(OjPr)作催化剂,并以路易斯碱为共催化剂,催化二氧化碳与氧化环己烯共聚得到了高产率高交替度(碳酸酯键含量99%)的聚碳酸亚环己酯.用1H-NMR、IR、DSC、TG等对共聚产物进行了结构性能的分析和表征.DSC和TCA结果表明,该高交替度聚碳酸亚环已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135℃,在280℃左右开始分解,350℃完全分解.并讨论了碳酸酯键含量对共聚物的热分解性能的影响,进一步表明了碳酸酯含量高的共聚物具有热分解的彻底性.
关键词:
二氧化碳
,
氧化环己烯
,
共聚
,
Salenal(OiPr)
,
聚碳酸亚环己酯
,
热分解
孙志平
,
左汝林
,
李聪
,
高升吉
,
沈保罗
,
闫静
,
杨林
,
黄四九
材料科学与工艺
doi:10.3969/j.issn.1005-0299.2006.05.017
研究了亚临界热处理对16Cr-2.5Mn高铬白口铁组织转变和性能的影响,并利用TEM、SEM、XRD和M200磨损试验机分析了其硬化机制和对耐磨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过饱和奥氏体中固溶的Cr和C在亚临界热处理时会以(Cr,Fe)23C6形式析出,残余奥氏体发生了马氏体相变,使合金产生二次硬化;亚临界热处理中,保温时间过长,将导致(Cr,Fe)23C6向M3C原位转变发生,基体组织发生珠光体转变,导致硬度和耐磨性能不同程度降低;残余奥氏体含量为10%左右时,合金获得最高硬度和最佳耐磨性能.
关键词:
亚临界热处理
,
二次硬化
,
耐磨性
,
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