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93)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杯[4]芳烃的表面化学组装及其在气态四氢呋喃荧光传感薄膜创制中的应用

马莹 , , 刘科 , 蔡秀琴 , 张少飞 , 房喻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doi:10.7517/j.issn.1674-0475.2015.01.067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是重要的大气污染物,严重地危害着人类健康.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种末端携带反应活性硅氧烷基团的杯[4]芳烃衍生物,通过自组装和表面化学反应将其共价结合于玻璃基质表面,获得了一种杯[4]芳烃修饰玻璃基质.以此基质物理担载荧光活性物质——芘封端三聚噻吩(Py-3T),得到了一种对气相四氢呋喃具有“turn-on”及快速灵敏(26.7 μg/mL)响应特性的荧光传感薄膜.实验表明:除苯和甲苯之外,其它常见有机溶剂和化学物质蒸汽对该薄膜荧光发射基本没有影响.苯和甲苯也因响应程度小、响应速度慢而难以干扰测定过程.据此,可以预期该荧光薄膜有可能在THF气体传感上获得应用.

关键词: 杯[4]芳烃 , 荧光传感薄膜 , 化学自组装 , 四氢呋喃

手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板蓝根中表告依和告依含量

聂黎行 , 王钢力 , 戴忠 , 林瑞超

色谱 doi:10.3724/SP.J.1123.2010.01001

采用Chiralpak IC手性柱(250 mm×4.6 mm,5 μm),建立了正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板蓝根中表告依(R-告依)和告依(S-告依)含量的方法.考察了流动相组成、流速和柱温对分离度的影响.经优化后的实验条件:以正己烷-异丙醇(体积比为90∶10)为流动相,流速为0.8 mL/min;检测波长为245 nm,柱温为20 ℃.在此优化条件下,表告依和告依春分离度为3.4,检出限为2.0 mg/L,在0.02~2.0 g/L 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101% ,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3.0%(n=6).本方法可将具有抗病毒活性的表告依与其对映体告依基线分离并测定,专属性强,能有效控制板蓝根的质量.

关键词: 手性高效液相色谱法 , 表告依(R-告依) , 告依(S-告依) , 板蓝根

高碘酸钾氧化丽红G催化光度法测定铱

侯能邦 , 李祖碧 , 李崇宁 , 王加林 , 曹秋娥

冶金分析 doi:10.3969/j.issn.1000-7571.2002.05.006

利用铱催化高碘酸钾氧化丽红G(PG)的褪色反应,建立了测定痕量铱的催化动力学光度法.在硫酸介质和90℃加热15min的条件下,于500nm波长处,采用固定时间法测定丽红G吸收值的降低.Ir(Ⅳ)的浓度在0~1.0μg/25mL范围内与催化反应的速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 81 ×10 mg/mL.对0.3μg/25mLIr(Ⅳ)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61%(n=11).体系至少稳定3.5h.考察了40多种共存离子的影响,大多数常见离子不干扰,方法有较好的选择性.催化反应对Ir(Ⅳ)和丽红G均为一级反应,催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103.66kJ/mol.用于冶金产品及岩矿中铱的测定,结果与推荐值十分吻合.

关键词: , 红G , 高碘酸钾 , 催化光度法

斑马胚胎在电离辐射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王玉佩 , 张红 , 周鑫 , 周蓉 , 甘露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11804/NuclPhysRev.33.01.094

斑马胚胎最初为研究发育生物学与分子遗传学的重要模式动物,20世纪90年代关于斑马胚胎研究的文章每年不足100篇,到本世纪初期已上升到每年1000余篇,目前这个数字正呈指数增长,斑马胚胎的研究范围与应用价值正也随之逐步提升。该文综述了斑马胚胎在电离辐射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包括电离辐射诱导斑马的毒性作用、电离辐射引起的DNA损伤及其信号转导机制,以及利用斑马对辐射防护剂与增敏剂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还特别介绍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利用斑马胚胎在放射生物学研究上取得的进展,其中包括一种具有物理激发、化学刺激作用的线粒体内活性氧(ROS)诱导剂,在非条件刺激下利用斑马检测该物质的毒性,发现610μL/mL的该物质无胚胎发育毒性,然而,在一定波长的光刺激下可造成DNA双链断裂,在理论上是一种潜在的辐射增敏剂。

关键词: 斑马 , 胚胎 , 电离辐射 , 细胞毒性 , DNA损伤 , 辐射药剂

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罐头中的组胺

金高娃 , 蔡友琼 , 于慧娟 , 钱蓓蕾

色谱 doi:10.3724/SP.J.1123.2010.01099

建立了一种测定罐头中组胺含量的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样品匀浆后采用高氯酸水溶液超声提取,提取液经丹酰氯衍生后,采用HPLC分离,紫外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采用粒径为1.8 μm固定相填料的C18色谱柱,在0.3 mL/min 的流速下,样品的分析时间小于5 min,并可有效地减少流动相消耗,节约成本.组胺在0.08~8.00 mg/L 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 0.999.98;酱煮鲐罐头中组胺在不同浓度水平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均大于96%,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2.5%;罐头中组胺的定量限可达5.00 mg/kg.所建立的HPLC方法快速、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前处理方法简单,可用于罐头中组胺的测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 柱前衍生 , 组胺 , 罐头

红S褪色光度法测定锡-钴合金镀液中的钴

郭振良 , 唐清华 , 牟起娜 , 孙言志

电镀与涂饰 doi:10.3969/j.issn.1004-227X.2005.12.018

在90 ℃水浴中,Co2+ 能催化铋酸钠氧化丽红S褪色,据此建立了一种褪色光度法测定Co2+ 的新方法.Co2+在0~50 μg/mL范围内遵守比尔定律,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814×103 L/(mol*cm),最大吸收波长为520 nm,该方法检出限为0.538 μg/mL.该方法用于测定锡-钴枪黑色合金镀液中钴的含量,结果令人满意.

关键词: 红S , 褪色光度法 , 合金镀液 ,

小浪底水库体和沉积物中汞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

花秀兵 , 毛宇翔 , 刘洪伟 , 程柳 , 史建波 , 江桂斌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6.11.2016032201

使用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MC?ICP?MS)测定了小浪底水库体和沉积物中汞同位素的组成.结果显示,小浪底水库体具有偏负的δ202 Hg 和偏正的Δ199 Hg (δ202 Hg:-0.26‰±0.30‰;Δ199 Hg:0.79‰±0.08‰),而沉积物比体具有更加偏负的δ202Hg和趋近于0值的Δ199Hg(δ202Hg:-1.48‰±0.38‰;Δ199Hg:0.01‰±0.02‰).与以往的研究相比,小浪底水库体内汞同位素特征与淡水水库区域体中类似,而Δ199 Hg/Δ201 Hg的比值为1.22,表明小浪底水库体内汞的非质量分馏主要是甲基汞的光化学降解产生的;沉积物的同位素特征表明其受到了人为源排放的影响.体内δ15 N数据表明在营养转移的过程中会发生质量分馏,但不会发生非质量分馏.

关键词: , 同位素 , 质量分馏 , 非质量分馏

微芯片毛细管电泳法快速测定黄花中的碱性嫩黄O

翟海云 , 李江梅 , 陈缵光 , 周清 , 潘育方

应用化学 doi:10.3724/SP.J.1095.2013.20273

采用微芯片毛细管电泳非接触电导检测法,对黄花中非法添加的工业染料碱性嫩黄O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缓冲液种类、浓度,分离电压和进样时间等因素对分离检测的影响.实验选择5.0 mmol/L乳酸缓冲液(pH =3.29)、1.8 kV分离电压,在1.0 min内实现了碱性嫩黄O的快速分离测定.在优化条件下,碱性嫩黄O浓度的线性范围为5.0 ~ 100.0 mg/L,黄花中碱性嫩黄O的检出限为0.2 mg/kg,该法可成功测定黄花中碱性嫩黄O的含量.

关键词: 微芯片毛细管电泳 , 非接触电导检测 , 碱性嫩黄O

新石器时期半坡遗址纹彩陶的科技分析

严小琴 , 刘逸堃 , 刘成 , 景博文

硅酸盐通报

彩陶发源于新石器时期,是当时社会经济、生活的反映.认真研究新石器时期彩陶制作工艺,对于深入了解原始社会人们的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数码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对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纹彩陶陶片的黑彩、陶衣、胎体进行表征研究,从而为了解半坡遗址彩陶制作工艺提供基础信息.

关键词: 半坡遗址 , 彩陶 , 黑彩 , 陶衣

BDE17及OH-BDE17暴露对斑马幼鱼的运动行为效应

赵静 , 朱祥伟 , 徐挺 , 尹大强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5.07.2015020403

利用模式动物斑马(Danio rerio)的运动行为实验,评价了在光照-黑暗周期刺激下BDE17(2,2’,4-tribromodiphenyl ether)和4’-OH-BDE17(4’-Hydroxy-2,2’,4-tribromodiphenyl ether)暴露对幼鱼运动行为效应,并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探讨了这两种化合物与斑马视黄酸受体的相互作用关系,试图揭示运动行为效应的机制.BDE17暴露没有改变斑马幼鱼的运动行为,而50 μg·L-1 4’-OH-BDE17暴露却造成斑马幼鱼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均出现运动活跃现象.分子对接结果表明,BDE17和4'-OH-BDE17与斑马视黄酸受体的结合能力都不如视黄酸(Retinoic acid,RA)强.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50 μg·L-1 4’-OH-BDE17暴露组荧光素酶活性均显著增加(P<0.05);而BDE17暴露组荧光素酶活性则无显著性差异.这表明4’-OH-BDE17通过直接与视黄酸受体(Retinoic acid receptors,RARs)结合来诱导视黄酸受体转录活性,而BDE17则不能直接与视黄酸受体发生相互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4’-OH-BDE17暴露可能通过诱导视黄酸受体转录活性,干扰视黄酸动态平衡,造成神经系统发育损伤,进而改变斑马幼鱼的运动行为,而BDE17暴露则不能.

关键词: 多溴联苯醚 , 斑马 , 神经行为毒性 , 视黄酸受体 , 报告基因 , 分子对接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10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