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乔
,
胡西洲
,
黄晋萃
,
冯钰锜
色谱
doi:10.3321/j.issn:1000-8713.2009.05.027
在内径为530 μm的石英毛细管中原位聚合得到一种新的强阳离子交换聚合物整体柱-2-丙烯酰胺-2-甲基-1-丙磺酸-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poly(AMPS-co-EDMA))整体柱,并将其作为聚合物整体柱微萃取(PMME)的萃取介质.优化N,N-二甲基甲酰胺(DMF)和聚乙二醇(PEG)致孔体系的比例,制备得到的poly(AMPS-co-EDMA)整体柱渗透性好、机械强度高且在水溶液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通过考察样品溶液的pH值、盐浓度和有机溶剂含量对萃取效率的影响,证明该整体柱主要通过强阳离子交换和疏水相互作用对三聚氰胺进行萃取富集.在PMME与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检测奶制品中三聚氰胺含量的分析方法.奶制品中三聚氰胺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9 mg/kg 和0.3 mg/kg ,在0.5~80 mg/kg 的含量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日内、日间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不高于7.5% .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且成本低,适合于奶制品中微量三聚氰胺的检测.
关键词:
强阳离子交换
,
2-丙烯酰胺-2-甲基-1-丙磺酸
,
聚合物整体柱
,
三聚氰胺
,
奶制品
马慧宇
,
赵林涛
,
刘昕光
,
洪文帅
,
万庆
有色金属工程
doi:10.3969/j.issn.2095-1744.2017.02.014
根据晋蒙地体集宁群上部孔兹岩系和下部麻粒岩系的不整合构造接触,将本区划分为4个构造单元.通过对集宁群岩石学特征的分析及变质原岩的恢复,分析出其沉积环境具有差异.同时依据麻粒岩系形成于晚太古代而孔兹岩系形成于早元古代,对金红石的形成过程进行反演,推断其第一次主成矿期为阜平期,含矿岩层为集宁群下部麻粒岩系,右所堡组含石墨黑云角闪片麻岩.后经吕梁期地层重熔成矿物质迁移,最终在集宁群上部孔兹岩系下白窑组下段富集成矿,矿石岩性为含夕线石榴二长浅粒岩.
关键词:
集宁群
,
原岩,金红石
,
成矿规律
徐世艾
材料导报
黄原胶是一种生物高分子,广泛应用于30多个行业.综述了黄原胶的生物化学、发酵工艺、产品后处理及其应用等方面的进展.
关键词:
黄原胶
,
发酵
,
工程
,
后处理
,
应用
胡茂林
,
程德平
,
陈资彩
,
黄振炎
应用化学
doi:10.3969/j.issn.1000-0518.2000.02.009
报道了十二烷胺萃淋树脂在弱酸性体系中对银的静态分配系数及温度、树脂用量等对吸附银的影响,测定了树脂吸附银的饱和容量及树脂的含氮量,由此确定萃合物的组成比,并用等摩尔系列法、斜率法、红外光谱等方法探讨了该树脂吸萃银的组成. 在此基础上,对银的柱上操作进行了研究,并将此方法应用于实际样品的分离富集.
关键词:
银
,
萃淋树脂
,
十二烷胺
,
吸萃
张国斌
,
张一敏
,
黄晶
,
刘涛
,
王非
,
王一
稀有金属
doi:10.3969/j.issn.0258-7076.2013.06.016
以江西某地石煤为原料,采用直接酸浸—萃取—反萃—沉钒—煅烧的工艺进行萃余液循环利用实验,对石煤提钒萃余液循环利用过程中V浸出率、V萃取率,萃取现象,V2O5产品质量与萃余液循环次数之间的关系及杂质元素Al,K,Ca,Mg,Fe,Si在萃余液循环利用过程中的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萃余液的循环利用对V浸出率、V萃取率,萃取现象及V2O5产品质量的影响不大,在萃余液循环利用过程中,V的浸出率在92%~ 94%之间波动,V的一级萃取率在75%~78%之间波动,萃取现象正常,V2O5产品的品位始终大于98%;萃余液未循环时,浸出液中的Al,K,Ca已饱和,过饱和的Al,K以KAl(SO4)2(H2O)12的形式析出进入浸出渣中,过饱和的Ca以CaSO4的形式析出进入浸出渣中,使得萃余液循环过程中浸出液、萃原液、萃余液中Al,K,Ca的含量在第一次循环时急剧增加,随后增加趋势减缓,最终保持稳定;浸出液、萃原液、萃余液中Mg,Fe的含量随萃余液循环次数的增加逐渐累积,累积至一定程度后趋于稳定;浸出液、萃原液、萃余液中Si的含量在萃余液循环利用过程中基本不累积.
关键词:
石煤
,
萃余液
,
萃取
,
循环利用
伊敏
,
张燕妮
,
陈定芳
,
王文清
金属学报
<正> 一、引言 本文研究HDBP(磷酸二丁酯)+TBPO(三丁基氧磷)体系协萃U(Ⅵ)的机理,实验中采用单浓度递变法及等摩尔系列法确定协萃物组成为UO_2A_2(HA)_2B,并测得协萃平衡常数lgβ_(12)=6.89.文中用锥角模型提出的“配位体立体角系数和”稳定规律解释了上述结果,并从温度对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