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18084)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用指纹元素散布分析研究古耀州瓷胎的起源

赵维娟 , 李融武 , 郭敏 , 高正耀 , 李国霞 , 谢建忠 , 冯松林 , 范东宇 , 张颖 , 柴之芳 , 禚振西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4.03.015

选取耀州窑瓷胎样品25个, 唐三彩的胎3个, 作坊匣钵料样品1个, 耀州博物馆附近粘土矿样品4个.用中子活化分析测量样品中29种元素的含量, 从这29种元素中挑选出8种指纹元素, 将指纹元素的含量进行散布分析.结果表明, 出自不同窑口的古耀州瓷的胎, 有着长期稳定的、集中的原料产地.耀州窑唐三彩的胎料产地和耀州瓷胎的原料产地相同.

关键词: 耀州瓷胎 , 原料产地 , 中子活化分析 , 指纹元素 , 散布分析

深过冷Cu-20%Pb亚偏晶合金的再与形核分析

刘丽琴 , 张忠明 , 徐春杰 , 郭学锋

材料热处理学报

采用熔融玻璃净化与循环过热相结合的方法研究Cu-20%Pb亚偏晶合金的再行为,利用经典形核理论与瞬态形核理论计算讨论偏晶合金的两相竞争形核规律.结果表明,在过冷度0~238K范围内,凝固过程出现两次再.一次再a(Cu)相的形核和生长引起,二次再偏晶反应引起.过冷亚偏晶Cu-20%Pb合金凝固过程中,相恒先形核,即匀晶转变先于偏晶反应发生.

关键词: 深过冷 , 亚偏晶合金 , , 形核

等离子渗铬T8钢碳迁移现象的分析

池成忠 , 高原 , 贺志勇 , 徐重

材料热处理学报 doi:10.3969/j.issn.1009-6264.2003.04.017

用双等离子渗铬技术,进行了880~900℃温度下的T8钢表面渗铬合金化研究;测量了渗铬层中Fe、Cr和C等元素的浓度分布,分析了渗铬合金化层形成过程中碳迁移行为.结果表明,对T8钢进行双等离子渗铬处理时,奥氏体中碳化学位下降引起的从基体向渗层的碳迁移是必然的,但通过控制工艺参数,阴极溅射引起的表面脱碳是可以减轻的.

关键词: 表面合金化 , T8钢 , 渗铬 , 碳迁移 , 脱碳

碳素工具钢表面低温双等离子渗铬硬化的研究

池成忠 , 高原 , 贺志勇 , 徐重

机械工程材料 doi:10.3969/j.issn.1000-3738.2003.11.010

用双等离子渗铬技术,进行了880~900℃温度下的碳素工具钢表面渗铬硬化研究,分析了渗铬硬化层的显微组织和相结构,测量了渗铬硬化层的厚度、硬度及铬浓度分布,并对渗铬硬化层进行了划痕检验.结果表明,在880~900℃温度下,对碳素工具钢进行双等离子渗铬也可得到良好的渗铬硬化层;渗铬硬化层沉积层、碳化物层和固溶体层构成.

关键词: 表面合金化 , 碳素工具钢 , 渗铬 , 硬化层

低温(560℃)等离子渗铬的工艺研究

郑英 , 高原

材料导报

采用离子氮化+双等离子渗铬的复合工艺(首先对T10钢进行550℃x8h离子氮化,再进行560℃双等离子渗铬,渗铬完成后试样随炉冷却),研究了源极电压、阴极电压、极间距、工作气压、预氮化保温时间、渗铬保温时间等工艺参数对双等离子渗铬的影响,得出了本工艺条件下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在8h预氮化极间距50~60mm,阴极电压-275~325V、源极电压-750~-850V、渗铬气压25~35Pa的工艺条件下,渗层厚度约30μm,沉积层铬浓度达55%以上,扩散层铬浓度呈梯度分布;渗层沉积层+扩散层组成,沉积层组织致密,与基体结合紧密,扩散层晶粒细小,碳化物弥散,不改变试样原始的基体组织;经X射线衍射分析,表层物相Fe-Cr、CrN、Cr7C3、Cr23C6等组成,表面硬度达1000~1250HV,且呈梯度分布.

关键词: 碳素工具钢 , 低温 , 等离子渗铬

45钢低温双等离子渗铬硬化的研究

刘让贤 , 郑英 , 高原 , 刘坚

材料保护

常规双等离子渗铬温度较高(800℃以上),能耗较大.为此,采用双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560℃下对45钢进行了表面渗铬硬化,制备出了性能良好的表面合金改性层.采用X射线衍射仪及其附带的能谱仪测定了渗层物相及成分,采用金相显微镜考察了渗层组织形貌,并采用显微硬度计检测了渗层硬度.结果表明:渗层组织沉积层及扩散层组成;渗层表层为2~3 μm的沉积层,含铬量达到48%以上,沉积层致密并与扩散层结合紧密;内有20~25 μm的扩散层,其合铬量呈梯度分布;表面物相Fe-Cr、Cr7C3、Cr23C6等组成;渗层表面显微硬度达600~700 HV,硬度向内呈梯度分布.

关键词: 等离子渗铬 , 45钢 , 物相 , 成分 , 显微形貌 , 显微硬度

实时测量液晶显示器度及响应时间的研究

潘鼎翔

液晶与显示 doi:10.3969/j.issn.1007-2780.2007.05.002

提出将不同的仪器组合达到实时量测液晶显示器度及响应时间特性,即利用搭配视效响应滤光片的光探测器检测液晶显示器响应时间,光辉度计量测液晶显示器度及色度,此搭配滤光片的探测器有直径10 mm的大感光面积.设计了一种光纤及准直透镜至光探测器的光学系统,此系统具有较小收光探头体积、调整光点大小及容易对位的优势.采用不同光纤及准直透镜设计收光光点大小,对于检测度较小液晶显示器,可选用较大的准直透镜.对于较高空间分辨率或较小待测物,可利用搭配不同光纤及准直透镜达到小的收光光点.根据不同规格要求可设计光纤及光纤两边的准直透镜.分析了检测液晶显示器不同视角及对于此系统的校正方法.该系统将可实现液晶显示器实时多点检测,达到快速、高分辨率的优势.

关键词: , 时间 , 准直透镜 , 光纤

T10钢低温双等离子表面渗镀铬硬化的研究

郑英 , 高原

材料工程 doi:10.3969/j.issn.1001-4381.2009.03.017

采用双等离子渗铬技术,首先在560℃对T10钢进行不同时间的渗铬,再对已渗铬试样进行4h离子氮化,研究了该工艺对渗镀铬层硬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双渗铬后的渗层厚3~5μm的沉积层+扩散层组成,沉积层组织致密并与基体结合良好,基体组织和晶粒度与渗铬前基本一致;沉积层铬浓度达45%(质量分数)以上,内有20~25μm的扩散层,铬浓度向内呈梯度分布;表面物相均由Fe,Fe-Cr,Cr7C3,Cr23C6等组成;渗层表面显微硬度达650~850HV,向内逐步降低,呈梯度分布.沉积层厚度、渗层深度、渗层的铬浓度及显微硬度等均随渗铬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渗层经离子氮化后的组织与氮化前的组织无明显变化,但表面物相为Fe-Cr,Cr7C3,Cr23C6,CrN,Fe4N,表面显微硬度提高到1000~1350HV,较未氮化前提高约60%以上.

关键词: T10钢 , 双层辉光 , 渗镀铬 , 离子氮化

45钢低温双等离子渗铬的研究

刘让贤 , 郑英 , 高原 , 卢端敏

表面技术 doi:10.3969/j.issn.1001-3660.2009.03.018

采用"氮化+双等离子渗铬"复合工艺,在630℃扩散层组成;渗层表面形成4~5μm的沉积层,含铬量达到52%左右,致密并与基体结合紧密;内有20~25μm的扩散层.扩散层含铬量呈梯度分布;表面物相Fe-Cr、Cr7C3、Cr23C6、CrN等组成;渗层表面显微硬度达950HV,硬度向内呈梯度分布,而没有改变基体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这种高的表面硬度对提高材料表面耐磨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45钢 , 离子氮化 , , 渗铬 , 低温

负温度梯度熔体凝固过程中的形核与再行为

谢发勤 , 吴向清 , 李金山 , 傅恒志

材料导报

研究了63~292K热力学过冷度范围内,Cu-Ni单相合金的凝固组织演化规律,分析了负温度梯度熔体凝固过程中的形核与再行为.结果表明:①负温度梯度熔体凝固的冷却曲线上有较明显的形核特征;②在负温度梯度熔体凝固冷却曲线的快速再阶段,出现了明显的"二次再"特征,此"二次再"的本质有别于慢速凝固阶段的二次再,因此称之为"伪再".

关键词: 负温度梯度 , 过冷度 , 过冷凝固 ,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1809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