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辉
,
雷存喜
,
龙立平
,
向继国
应用化学
doi:10.3969/j.issn.1000-0518.2009.05.003
对Kaiser报道的以α-紫罗兰酮为原料合成4-氧代-β-紫罗兰酮的方法进行了改进.研究了影响环氧化、开环和氧化的主要因素,探讨了目标产物的纯化方法.目标化合物结构经MS、IR、1H NMR、13C NMR和元素分析测试技术进行了表征.磷钨酸可有效地催化H2O2,氧化α-紫罗兰酮合成4,5-环氧-α-紫罗兰酮.当α-紫罗兰酮与H2O2,摩尔比为2:3.磷钨酸与H2O2,摩尔比为5:100时,收率为85%,纯度94%;4,5-环氧-α-紫罗兰酮在甲醇钠催化下反应生成羟基紫罗兰酮,收率94%,纯度85%;经琥珀酸酐纯化,收率83%;再经异丙醇铝氧化、柱层析分离,4.氧代-β-紫罗兰酮的收率为93%,纯度96%,反应总收率从Kaiser.法的47.2%提高至61.7%.
关键词:
α-紫罗兰酮
,
磷钨酸
,
异丙醇铝
,
氧代-β-紫罗兰酮
刘长辉
,
文瑞明
,
叶晓琴
,
易先文
,
方磊
应用化学
doi:10.3724/SP.J.1095.2012.00336
在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催化下,β-紫罗兰酮和5,6-环氧-β-紫罗兰酮与芳香醛于室温下研磨1 ~15 min,制备了8种新型含紫罗兰酮基查尔酮,其结构经1H NMR、MS、IR和元素分析表征.结果表明,β-紫罗兰酮、苯甲醛、Na2CO3与NaOH的物质的量比为20∶20:5∶15时,收率可达87.1%~94.8%,苯甲醛环上吸电子基团可促进反应进行.
关键词:
查尔酮
,
β-紫罗兰酮
,
环氧-β-紫罗兰酮
,
缩合反应
,
合成
刘长辉
,
唐瑞仁
,
罗一鸣
,
雷存喜
应用化学
doi:10.3969/j.issn.1000-0518.2008.05.027
采用乙酰丙酮合铜(Ⅱ)(Cu(acac)2)催化分子氧氧化α-紫罗兰酮制备了3-氧代-α-紫罗兰酮. 采用正交实验考察了制备过程中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通氧速率、溶剂种类与用量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此催化体系中,α-紫罗兰酮主要发生烯丙位氧化反应生成3-氧代-α-紫罗兰酮,反应温度对反应具有较大的影响. 在以质量分数为40%的吡啶作溶剂,使用质量分数为6%的乙酰丙酮合铜(Ⅱ)为催化剂,通氧速率为50 mL/min的条件下,常压80 ℃时反应10 h,目标产物的收率为40.1%. 反应产物的结构经MS、IR、 1H NMR及EA等测试技术进行表征. 催化剂循环使用5次仍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
关键词:
烯丙位氧化
,
乙酰丙酮合铜(Ⅱ)
,
紫罗兰酮
,
分子氧
,
正交实验
唐瑞仁
,
刘长辉
,
罗一鸣
,
郭灿城
应用化学
doi:10.3969/j.issn.1000-0518.2006.07.005
合成了芳环上含不同取代基的Schiff碱配体(水杨醛缩组氨酸(H2L1)、5-溴水杨醛缩组氨酸(H2L2)、5-硝基水杨醛缩组氨酸(H2L3))及其铜(Ⅱ)配合物,研究了其作为催化剂应用于催化分子氧氧化β-紫罗兰酮制备4-氧代-β-紫罗兰酮中的行为. 提出了可能的催化反应机理. 结果表明,取代基影响铜(Ⅱ)配合物的催化性能,其催化效果为CuL2>CuL1>CuL3,吡啶可增强其催化活性. 以CuL2作催化剂,当反应时间为10 h、反应温度为75 ℃、催化剂用量为1.6%(摩尔分数)、O2气压力为1 MPa、添加摩尔分数为30%吡啶时,4-氧代-β-紫罗兰酮的收率为50.2%,纯度超过98.5%. 氧化产物、Schiff碱配体及其铜(Ⅱ)配合物的结构经EA、IR、1H NMR和MS等测试方法表征. 未反应的原料经减压蒸馏回收利用,催化剂经过滤分离、活化,其重复使用性良好.
关键词:
β-紫罗兰酮
,
氧代-β-紫罗兰酮
,
Schiff碱
,
铜(Ⅱ)配合物
,
催化氧化
江文辉
,
周亚平
,
唐瑞仁
,
李菲
应用化学
doi:10.3969/j.issn.1000-0518.2009.11.012
以分子氧(O_2)为氧化剂,在无溶剂条件下,研究了N-羟基邻苯二甲酰亚胺/乙酰丙酮亚钴(Ⅱ)体系对α-紫罗兰酮的催化氧化反应,分析了氧化产物,主要得到α-紫罗兰酮的烯丙位氧化产物5-氧代-α-紫罗兰酮,同时生成少量环氧α-紫罗兰酮及重排产物4-氧代-β-紫罗兰酮和环氧β-紫罗兰酮,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化合物的结构经IR、~1H NMR、MS和EA等测试技术得以表征;为了提高5-氧代-α-紫罗兰酮的选择性和催化氧化反应的转化率,优化了催化氧化反应的工艺条件:当反应温度为70 ℃,氧气压力为1.0 Mpa,N-羟基邻苯二甲酰亚胺和乙酰丙酮亚钴(Ⅱ)用量分别为α-紫罗兰酮的25%和1.0%,反应10 h,5-氧代-α-紫罗兰酮的产率达53.4%,反应转化率达95.0%以上,平行实验表明,实验重复性良好.
关键词:
N-羟基邻苯二甲酰亚胺
,
催化氧化
,
α-紫罗兰酮
,
氧代-α-紫罗兰酮
许海红
,
郭岱石
,
蒋淇忠
,
马紫峰
,
李婉君
,
王铮
催化学报
分别采用硫酸和硫酸铵溶液作为促进剂,对MCM-41进行表面硫酸根促进,并在不同温度下焙烧制得一系列硫酸根促进的纯硅MCM-41样品SM和ASM.采用氮吸附-脱附、吸附氨的程序升温脱附(NH3-TPD)、热重分析(TG-DTG)、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FT-IR)等表征方法对两类样品的介孔结构、硫酸根促进过程和表面酸性进行了考察,并通过环化合成紫罗兰酮这一典型的液体酸催化反应评价其催化活性.结果表明,经450℃焙烧的样品(SM-450和ASM-450)中促进剂完全分解,不存在作为原始促进剂或分解中间产物的游离硫酸分子,硫酸根以双齿螯合配位结构存在于SiO2表面.原位吡啶吸附红外光谱显示ASM-450表面同时存在L酸和B酸中心,NH3-TPD测试结果表明其酸强度较弱.SM-450和ASM-450具有与商品化氢型酸性树脂Amberlyst-15相当的催化性能,其催化作用来源于一般被认为不具备酸活性的SO2-4/SiO2表面螯合结构.在较低反应温度下,ASM-450具有优于Amberlyst-15的催化性能,并在循环使用5次后仍保持较高的催化活性.
关键词:
硫酸
,
硫酸铵
,
纯硅MCM-41
,
假性紫罗兰酮
,
环化反应
,
紫罗兰酮
彭志光
,
吕功煊
催化学报
利用硝基甲烷还原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粒径的纳米Au颗粒,用浸渍法担载于ZSM-5分子筛上制得Au/ZSM-5催化剂,并考察了其对分子氧氧化β-紫罗兰酮的催化性能. 结果发现,该催化剂可以有效地催化分子氧氧化β-紫罗兰酮生成 5,6-环氧-β-紫罗兰酮、4-氧代-β-紫罗兰酮、4-羟基-β-紫罗兰酮以及少量的二氢猕猴桃内酯,这些产物均是优质的香料及其前体. 与传统的铬盐催化剂相比,本文制备的催化剂可选择性地将β-紫罗兰酮氧化为环氧化合物,并且反应后催化剂容易分离. 详细探讨了不同载体、氧化剂、溶剂、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β-紫罗兰酮氧化反应的影响. 结果表明,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与担载金的颗粒大小密切相关,同时溶剂的性质也对反应有明显影响. 以氯仿为溶剂时催化剂催化性能最好. 催化剂循环使用五次仍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
关键词:
金
,
ZSM-5分子筛
,
β-紫罗兰酮
,
氧化
,
分子氧
,
5,6-环氧-β-紫罗兰酮
,
4-氧代-β-紫罗兰酮
,
4-羟基-β-紫罗兰酮
胡铁
,
皮少峰
,
王烨
,
高海丽
,
孙汉洲
,
黎继烈
应用化学
doi:10.3724/SP.J.1095.2014.40024
研究了以9,10-环亚甲基假紫罗兰酮为原料,经关环反应合成鸢尾酮的工艺,并对该关环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实验结果表明,适宜的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70℃,物料摩尔比n(9,10-环亚甲基假紫罗兰酮)∶n(氯磺酸)为1∶4,反应45 min,鸢尾酮的收率为90.1%.产品中α-鸢尾酮、β-鸢尾酮和γ-鸢尾酮的含量分别为60.2%、29.0%和8.0%(GC,峰面积归一化法);采用NMR确证了α-鸢尾酮的结构.关环反应机理的初步探讨表明关环反应应在低温下快速完成.
关键词:
鸢尾酮
,
关环反应
,
环亚甲基假紫罗兰酮
,
α-鸢尾酮选择性
付芬
,
田亮光
,
陶金波
,
程佑法
,
胡小波
,
徐现刚
人工晶体学报
本文利用拉曼光谱仪和高分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四种不同体色的淡水养殖珍珠进行了测试和观察,发现不同体色珍珠的表面和剖面断裂面形貌都不同.白色和黄色珍珠表面具有相对比较整齐的生长台阶,而紫罗兰色和紫色珍珠表面的生长台阶杂乱无章.尤其是紫色珍珠,不仅生长台阶不平行整齐,而且存在台阶聚并现象以及缺陷.对于珍珠剖面的断裂面的观察,发现白色和黄色珍珠的文石板片层厚度约为200~400 nm;而紫罗兰色和紫色珍珠的约为100 ~ 300 nm,且排列更致密.进一步对剖面进行EDTA腐蚀后发现,珍珠文石板片层之间的CaCO3首先被腐蚀,之后在片层之间留下网格状的有机质;紫罗兰色珍珠的最易被腐蚀,而紫色珍珠最难被腐蚀,由此判断紫色珍珠的结构致密性明显优于其他颜色珍珠.
关键词:
淡水珍珠
,
生长台阶
,
文石
,
体色
李水芳
,
文瑞芝
,
曾栋
,
李忠海
色谱
doi:10.3321/j.issn:1000-8713.2007.01.011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阔叶箬竹叶和箬竹叶中的挥发油,用乙醚作溶剂进行多次萃取,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分析二者的化学成分并进行比较.从阔叶箬竹叶提取的挥发油中共鉴定出37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叶醇、1-己醇、苯甲醇、己醛、2-乙基呋喃、β-紫罗兰酮等.从箬竹叶提取的挥发油中共鉴定出49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叶醇、苯甲醇、β-紫罗兰酮、2-己烯醛、苯乙醇、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2-乙基呋喃等.两种箬叶挥发油中相对含量最高的成分都为叶醇,都含有酮、醛、醇、酚、酯类化合物,且酮、醛、醇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成分.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
,
阔叶箬竹叶
,
箬竹叶
,
挥发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