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沿林
,
庞丹阳
,
葛愉成
,
江栋兴
,
郑涛
,
王全进
,
李智焕
,
李湘庆
,
艾颖
,
张高龙
,
王佳
,
陈志强
,
胡青元
,
A.Ozawa
,
Y.Yamaguchi
,
C.Wu
,
R.Kanungo
,
D.Fang
,
I.Tanihata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5.01.001
实验测量了25 MeV/u 的6He+9Be反应中的单、双中子转移微分截面.利用反应耦合道模型初步分析了实验数据, 计算大体重现截面值.转移反应对末态有相当的选择性, 并且双中子转移截面主要来自到基态的一步过程.后角度截面的上升可能与连续态的耦合有关.
关键词:
晕核
,
转移反应
,
反应耦合道模型
庞丹阳
,
叶沿林
,
江栋兴
,
郑涛
,
王全进
,
李智焕
,
李湘庆
,
陈志强
,
胡青元
,
张高龙
,
王佳
,
A.Ozawa
,
Y.Yamaguchi
,
C.Wu
,
R.Kanungo
,
D.Fang
,
I.Tanihata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5.01.003
分析了北京大学核物理实验小组在日本RIKEN实验室完成的25 MeV/u 6He和9Be的弹性散射实验数据, 得到了弹性散射微分截面角分布.利用双折叠模型, 并通过拟合弹性散射微分截面得到了此弹靶体系在此能量下的弹性散射光学势.
关键词:
中子晕核
,
弹性散射
,
双折叠模型
,
光学模型
,
微分截面角分布
李铂
,
周建江
,
夏伟杰
,
吴连慧
液晶与显示
doi:10.3788/YJYXS20142904.0605
直线是机载座舱显示画面中最基本的图元,其显示质量对于整个画面的显示效果影响较大,尤其是小角度下直线显示的“麻花”现象一直是影响显示效果的关键问题之一.为了提高小角度下直线的显示效果,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Wu算法的亮度渐变改进算法.该算法通过渐进地展现直线从轴方向上的亮度变化过程,减少亮度畸变,有效地改进了显示效果.通过Matlab仿真和FPGA实现,验证了该算法反走样后的小角度直线显示效果明显优于其他算法,而且结合中点画线法后,绘制时间与Wu算法相当.同时该算法还可改善大角度直线和圆弧的显示效果,消除了大角度直线的边缘锯齿,解决了圆弧在小角度部分的虚化问题.因此本文算法可用于对实时性和显示效果要求高的机载座舱显示系统,以缓解飞行员的视觉疲劳.
关键词:
座舱显示
,
反走样
,
改进Wu算法
,
小角度
,
FPGA实现
吴连慧
,
周建江
,
夏伟杰
,
陈雅雯
液晶与显示
doi:10.3788/YJYXS20153001.0163
对于光栅化的三角形,其边缘存在明显的锯齿现象,因此需要进行反走样处理.基于Wu直线反走样算法的思想,考虑了水平直线外侧直接添加插值点的算法和三角形三边外侧反走样的算法.综合两者的优点,在绘制光栅化的三角形的同时,边缘叠加Wu反走样直线,并考虑背景像素灰度值的作用.结果表明,改进的三角形光栅化的边缘反走样算法有效提高了三角形光栅化后边缘的显示效果,该算法计算量小,便于FPGA实现,可用于对图形显示质量要求很高的机载显示系统.
关键词:
反走样
,
Wu算法
,
光栅化
,
FPGA
胡跃鑫
,
冯玉林
,
姜伟
应用化学
doi:10.3724/SP.J.1095.2011.00521
采用不同尺寸的碳酸钙粒子增韧高密度聚乙烯,研究了不同温度下共混体系的临界粒子间距与碳酸钙粒子尺寸和含量之间的关系,确定了温度是Wu氏增韧理论临界粒子间判据适用性的重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17℃下,临界粒子间距与碳酸钙粒子的尺寸和含量无关,该条件下Wu氏增韧理论临界粒子间距判据是适用的;而随着温度的升高,发现临界粒子间距依赖于碳酸钙粒子的尺寸,表明高温条件下,Wu氏增韧理论临界粒子间距判据不再适用.
关键词:
聚合物增韧
,
粒子间距
,
脆韧转变
梁军
,
卢琦
,
方国东
,
王玲玲
航空材料学报
doi:10.3969/j.issn.1005-5053.2011.z1.043
C/C复合材料的宏观强度是由纤维束强度起主导作用,而纤维束强度受纤维/基体界面剪切强度影响.本文建立了界面剪切强度影响下的纤维束强度计算模型,用以计算纤维束或碳布强度.针对细编穿刺C/C复合材料利用其周期性结构单胞,纤维柬和碳布采用Tsai-Wu准则,基体采用最大应力准则,纤维束/基体界面采用内聚力单元,并对其采用二次应力准则,将单胞施加周期性边界条件,计算了纤维束/基体界面处于弱界面剪切强度并与纤维/基体界面剪切强度在一定比例协同变化时的材料宏观拉伸强度,分析了材料的破坏模式.通过计算结果表明:材料宏观拉伸强度会随两类界面剪切强度的协同增加而增加.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
界面强度
,
纤维束强度
,
宏观拉伸强度
,
有限元分析
Author S.R. Zhou
,
S.R. Qiao
,
S.H. Bai and C.S. Tian Faculty 401
,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
Xian 710072
,
ChinaManuscript received 18 October 1998
金属学报(英文版)
The tensile properties of three different carbonfiberreinforced carbon composites (C/C), mat C/C, 2D laminate and 4D C/C,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the combined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and loading rate. From the experiments the following could be concluded: loading rate between 10-1-10 mm/min was valid; the fracture stress of the three kinds of C/C composite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in the range from room temperature to 1900, and the initial modulus of 2D laminate C/C composites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up to 2000.
关键词:
tensile testing
,
null
,
null
,
null
孙乐
,
方向青
,
孟广慧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doi:10.14136/j.cnki.issn 1673-2812.2016.05.027
通过化学气相渗透(CVI)、树脂浸渍/碳化(I/C)的工艺制成多孔的C/C预制件,采用气体压力浸渗方法向预制体中渗入铜,制备出C/C-Cu复合材料.以高密度C/C复合材料(1.9g/cm3)作为对比样,在MM-200型磨损试验机上对其摩擦磨损性能进行测试,并对其微观结构和摩擦磨损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C/C-Cu的摩擦系数比C/C复合材料的低,这主要与摩擦表面的摩擦膜有关,铜在摩擦力带动下填充摩擦表面的凹坑,并与碳材料共同形成摩擦膜,摩擦膜的碳含量越高,润滑效果越好.当C/C预制件密度为1.59 g/cm3时,C/C-Cu的摩擦系数和磨损量均小于C/C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良好.
关键词:
C/C-Cu
,
摩擦磨损
,
摩擦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