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4039)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高延伸膨胀管用钢的力学性能及微观组织

, 陈二虎 , 宋婷婷 , 袁胜福 , 尚成嘉

钢铁

采用低碳低合金的成分设计开发了一种新型的膨胀管用钢.经优化的(α+γ)两相区退火工艺处理后,钢材呈现出强度高、延伸性能好、加工硬化能力、冲击韧性以及高温力学性能优良等特点.常温条件下,该膨胀管材料的抗拉强度超过了700 MPa,伸长率超过了40%,塑积达到了30 GPa ·%,半厚冲击韧性超过了50J;300℃高温条件下,该类钢仍具有620 MPa以上的抗拉强度,40%以上的伸长率以及25 GPa·%以上的塑积.采用SEM和XRD对材料的微观组织进行了表征,该类钢具有马氏体+残余奥氏体+铁素体的多相组织结构形貌.由于弥散分布的小尺寸残余奥氏体在形变过程中的TRIP效应,使得该类钢种在拉伸过程中获得了持续加工硬化的能力,从而获得了强度与塑性的优良结合.

关键词: 膨胀管 , 两相区退火 , 多相组织 , 高伸长率 , 加工硬化 , 塑积

前躯体组织对C-Mn-Si钢组织特征及力学行为的影响

, 谢振家 , 张宏伟 , 袁胜福 , 宋婷婷 , 尚成嘉

金属学报 doi:10.3724/SP.J.1037.2013.00301

研究了不同的前躯体组织对于经临界区再加热-淬火-中温配分(IQ&P)处理所得的0.22C-1.9Mn-1.32Si多相钢的组织形貌和力学行为的影响.相同的热处理工艺参数下,采用前躯体为马氏体(M)的组织设计倾向于在多相钢中获得板条状的铁素体和薄膜状(或短针状)的残余奥氏体;而采用前躯体为贝氏体-铁素体(B-F)的组织设计则倾向于在多相钢中获得块状的铁索体和近颗粒状的残余奥氏体.在本工作所用IQ&P工艺下,BF前躯体多相钢尽管抗拉强度高达976 MPa,但其延伸率只有26.7%,使得其塑积仅仅只有26 GPa.%;而采用M前躯体设计可以使钢获得强度和塑性的优良结合,其塑积超过31 GPa.%.就均匀变形阶段的加工硬化行为而言,B-F前躯体多相钢尽管具有较高的加工硬化指数,但其组织中的残余奥氏体稳定性较差,因而瞬时加工硬化指数-真应变曲线的波动性很大,随真应变的增大在外观上呈锯齿状;而M前躯体多相钢尽管加工硬化指数略低,但其组织中的残余奥氏体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因而瞬时加工硬化指数-真应变曲线较为平滑,随真应变的增大呈逐次升高的趋势.产生上述不同力学行为的原因与钢中残余奥氏体和基体组织的形貌、比例和分布状态均有关,而上述因素从根本上又取决于不同前驱体自身的组织形貌与微观结构特征.

关键词: IQ&P工艺 , 多相钢 , 残余奥氏体 , 瞬时加工硬化指数

0.23C-1.9Mn-1.6Si钢中的残余奥氏体对韧塑性的影响

, 尚成嘉 , 张宏伟 , 袁胜福 , 陈二虎

材料研究学报

采用优化的IQ&P工艺处理成分为0.23C-1.9Mn-1.6Si厚度为6.5 mm的低碳硅锰钢,制备出由亚温铁素体、马氏体以及残余奥氏体构成、抗拉强度为1000MPa的多相组织高强钢.用SEM、XRD、拉伸以及示波冲击等手段对其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表征,并与同等抗拉强度的IQ&T钢和Q&T钢对比,研究了钢中残余奥氏体对韧塑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室温下IQ&P多相钢具有更高的冲击韧性、更好的延伸性能和塑积,综合韧塑性要远优于其它钢种.该钢的性能,与其多相组织结构有密切的关系.大量弥散分布于铁素体和马氏体框架内的残余奥氏体在形变过程中发生TRIP效应,显著改善了钢的韧塑性,从而使其综合力学性能提高.

关键词: 金属材料 , 多相组织 , 残余奥氏体 , 冲击韧性 , 均匀延伸率 , 塑积

低碳钢中残余奥氏体的调控及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谢振家 , 尚成嘉

金属学报 doi:10.3724/SP.J.1037.2012.00210

采用完全淬火+两相区再加热-淬火-分配(IQ&P)热处理工艺对0.23C-1.8Mn-1.35Si钢进行处理,获得了具有亚温铁素体、马氏体以及广泛分布于原奥氏体晶界、相界等处的残余奥氏体等构成的多相组织.利用SEM,XRD以及EBSD等对不同热处理阶段钢的微观组织进行了表征.结果证实,该多相组织低合金钢中残余奥氏体的获得主要依赖于以下两点:一是两相区再加热阶段逆转变奥氏体组织中的富Mn富C,二是淬火-分配阶段残留奥氏体在分配过程中的二次富C,通过上述的两步元素富集处理可以使该低碳钢在室温下获得超过10%含量的残余奥氏体,而残留奥氏体在分配过程中的二次富C则对该类钢中残余奥氏体的形成及其在室温下的稳定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广为分布的残余奥氏体在形变过程中的TRIP效应,使得该类钢种在拉伸变形过程中获得了持续的加工硬化能力,从而实现了强度与塑性的良好结合.测试结果表明,IQ&P钢的塑积超过了26 GPa.%,屈服强度大于600 MPa,抗拉强度超过900 MPa,均匀延伸在16%以上,常温半厚冲击韧性达到了39 J.

关键词: 低碳钢 , 残余奥氏体 , 马氏体 , 亚温铁素体 , TRIP效应

铁基高铬等离子束表面冶金涂层耐海水腐蚀性能

王斐斐 , 李惠琪 , 孙玉宗 , 于盛旺 ,

腐蚀与防护 doi:10.3969/j.issn.1005-748X.2008.01.004

采用多元Fe基粉末,用等离子束表面冶金方法在低碳钢表面制备厚度约3~5 mm的合金涂层.借助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能谱仪对冶金层的组织形态、物相组成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用静态浸渍法初步研究其在海水中的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表面冶金层内组织均匀细密无缺陷,是固溶了大量Cr的γ-Fe相与高硬度析出相的共晶组织;表面冶金层在海水中的耐蚀性高于0Cr18Ni9Ti不锈钢,两者均表现为点蚀.

关键词: 等离子束表面冶金 , 铁基合金 , 共晶组织 , 海水腐蚀

QCD求和规则与子物理

张劲 , 左维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7.01.003

量子色动力学(QCD)求和规则是子物理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的非微扰方法,已经成为子物理与核物理研究中有力的工具.简单介绍了QCD求和规则的基本概念、方法与应用,特别讨论了QCD求和规则近年来的发展和与之相关的一些前沿问题.

关键词: QCD求和规则 , 算符乘积展开 , 夸克凝聚 , 胶子凝聚

子物理和实验

陈旭荣 , 王荣 , 何军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11804/NuclPhysRev.30.01.001

子物理研究中,3π产生的理论和实验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目前世界上很多大型实验设备的重要研究对象.3πt子物理包含丰富的物理内容,可以作为探索低能区相互作用的有力工具.同时,3πt产生过程是寻找奇特轻介子态的主要途径之一.另外,通过研究3π产生反应道还可以寻找“失踪”共振态和重子激发态之间的级联衰变.介绍了目前国际各大高能物理实验室的3πt产生过程的实验、理论研究以及分波分析技术现状,重点介绍了美国杰弗逊国家实验室(Jefferson Lab,简称JLab)的CLAS(CEBAF Large Acceptance Spectrometer)实验上的3πt反应过程.最后,指出了3π子物理研究的意义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 奇特态 , 重子谱 , 三级级联衰变 , 分波分析

流加速器材料研究

肖国青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6.02.014

加速器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不断需求, 使得高流和高品质成为新一代加速器装置的最重要的指标.目前大型科学实验装置如重离子束驱动的惯性约束聚变装置、对撞机、中微子及介子工厂、散裂中子源等都需要强流加速器.详细介绍了流加速器中涉及的材料问题以及流加速器在聚变堆材料研究中的作用和前景.

关键词: 流加速器 , 聚变堆材料 , 抗辐照材料 , 重离子

脉冲磁体导体材料研究

彭涛 , 辜承林

材料导报

在脉冲磁体设计中,磁应力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当磁场强度达到100T时,磁体绕组中的磁应力高达4GPa,这是目前任何实用导体材料都无法承受的,因此,脉冲磁体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磁应力的解决情况.文章从提高导体材料机械强度的角度出发,介绍了目前各种导体材料的加工过程和技术参数,包括铜、铜宏复合导体材料、铜微复合导体材料、多层绞线复合导体材料等.

关键词: 脉冲强磁场 , 磁体 , 电导率 , 机械强度

和弱Y-Y相互作用下的奇异子物质

宋宏秋 , 苏汝铿 , 鲁定辉 , 钱伟良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4.02.019

把修正的夸克-介子耦合模型推广到包含奇异性的情形,并用来研究奇异子物质的状态方程.从最新的6ΛΛHe双超核的实验导出的弱Λ-Λ相互作用和过去采用的Λ-Λ相互作用同时被用于计算.比较发现,具有Λ-Λ相互作用的系统束缚得比正常核物质要紧,而具有弱Λ-Λ相互作用的系统则比正常核物质束缚得要松得多.无论还是弱相互作用情况,为了合适地描述修正的夸克-介子耦合模型中超子-超子(Y-Y)相互作用,必须引进σ*和φ介子.

关键词: 修正的夸克-介子耦合模型 , 奇异子物质 , 超子-超子相互作用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404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