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1542)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过氧化物酶催化木素与酚共聚反应的分子量调控

刘均洪 , 邱龙辉 , 孙岩 , 杨丰科 ,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在反相微乳液系统中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催化木素与酚共聚反应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重均分子量可以用活性剂浓度、酶浓度、单体浓度、油相中醇烃比来调控。用非线性优化方法关联了实验数据,得到了聚合物重均分子量的关联式。

关键词: 反相微乳液 , 辣根过氧化物酶 , 木素 ,

单宁微球固载α-淀粉酶及其催化性能

卢玉栋 , 林晨霞 , , 吴宗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以单宁微球为载体,采用戊二醛交联法固定α-淀粉酶。探讨了最佳固定化条件,并考察了温度、pH值和淀粉初始浓度等对固定α-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宁微球对α-淀粉酶的吸附率达到了96.99%。最佳固定条件为:戊二醛质量分数0.10%,pH5.5,温度25℃,时间2h。固定α-淀粉酶的重复5次后仍具有较好的催化效果。

关键词: 单宁微球 , α-淀粉酶 , 固定化 , 催化水解

过氧化物酶催化聚合木素-酚树脂研究

刘均洪 , 杨丰科 , 邱龙辉 , 孙岩 ,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用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木素与酚在反相微乳 液系统中进行了共聚反应,结果表明,反应速率很大,由于在木素分子间引入了聚甲酚片段,共 聚物的热性能有较大改善。

关键词: 反相微乳液 , 辣根过氧化物酶 , 木素 ,

安全脲醛树脂相变微胶囊制备及性能

宋晓秋 , 刘钦矿 , 段玉萍 , 曹龙迪 , 杨改霞 ,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采用原位聚合法以脲醛树脂为壁材,正十六烷为芯材,制备了有机相变微胶囊(OMPCMs).优化了影响OMPCMs中甲醛含量的合成条件:尿素与甲醛摩尔比、尿素分批加料方式、固化终点pH值、反应时间及三聚氰胺与聚乙烯醇的用量.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透射电镜、热重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分别对OMPCMs的组成、外貌形态、热稳定性及热焓值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尿素与甲醛摩尔比为1∶1.6,尿素分65%,30%,5%共3批加料,固化终点pH为1.0~1.5,反应时间为4h,三聚氰胺与聚乙烯醇的用量均为尿素用量3%时所制备的OMPCMs为类球形,具有核壳结构,游离甲醛含量约为0.392 g/kg,符合欧洲E3级标准(甲醛含量小于0.6 g/kg)的规定.同时,OMPCMs的包埋率为56%,相变潜热为115.6 J/g,耐热温度达到160℃.

关键词: 微胶囊 , 正十六烷 , 脲醛树脂 , 包埋率 , 甲醛含量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包覆十二醇微胶囊的制备及表征

宋晓秋 , 曹龙迪 ,

复合材料学报 doi:10.13801/j.cnki.fhclxb.20160315.002

以相变物质正十二醇(DA)为芯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壁材,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正十二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DA@PMMA)微胶囊。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IIR)和热重分析仪(TGA)等仪器对微胶囊进行检测表征。结果表明:当工艺为苯乙烯-马来酸甘钠盐(SMA)加入量占 DA质量的7.5%,偶氮二异丁腈(AIBN)加入量占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质量的7.5%,芯材壁材质量比为2∶1,搅拌速度为1000 r/min 时,所制备的微胶囊整体性能最好。DA@PMMA微胶囊为球形,平均粒径26μm,DA@PMMA微胶囊中 DA的质量分数为66%。DA@PMMA微胶囊的熔化焓和结晶焓分别是137.6 J/g和132.8 J/g。TGA和 FIIR的分析表明,DA@PMMA微胶囊具有良好的性能。

关键词: 正十二醇 , 相变材料 ,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 微胶囊 , 悬浮聚合法

四苯基卟铟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学传感性能研究

侯长军 , 刘琛 , 霍丹群 , 法焕宝 , 杨眉 , 向芸颉 , 宋坤 , 陈泳池 , 卢中明

功能材料

在水/二甲基亚砜(DMSO)的混合溶液体系中,利用自组装方法,使5,10,15,20-四苯基卟铟(InTPP)分子聚集成纳米材料,并研究了其最优制备温度为50℃.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对铟卟啉纳米材料的表面形貌进行了研究,可获得粒径为100~200nm的棒状铟卟啉纳米材料.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分析了铟卟啉单体与纳米材料光学性质的差别:在紫外-可见光谱中,铟卟啉纳米分散体系的Soret带吸收峰从原来的423nm分别红移到433和453nm,吸光值明显减小,峰形呈劈裂状且明显变宽.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对铟卟啉的光学检测性能进行了研究,将铟卟啉单体和纳米溶液体系对低浓度甲基膦酸二甲酯(DMMP)的检测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铟卟啉纳米溶液体系的检测效果明显优于单体.

关键词: 铟卟啉 , 纳米材料 , 检测 , 甲基膦酸二甲酯 , 光学性能

吸附式栅代替串联栅气动可行性探索

赵胜丰 , 罗建枫 , 卢新根 , 张宏武 , 朱俊强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首先以ONERA串列栅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串列栅特性及其内部流动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与串列栅具有同等性能的单列吸附式栅,并在设计工况和非设计工况下对改型后的单列吸附式栅特性及其内部流场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来流马赫数、出口条件和扩散因子的情况下,单列吸附式栅的性能优于串列栅,在高负荷压气机设计中用吸附式单列栅代替串列栅的做法是可行的.

关键词: 串联 , 吸附式 , 流动控制 , 边界层分离

前置导对后加载栅气动性能的影响

周逊 , 韩万金 , 王仲奇

工程热物理学报

详细测量了平行进口端壁附面层与设置导向栅两种进口条件下后加载涡轮栅的气动参数.测量结果表明,导向栅的设置加强了实验栅内的横向流动,这就造成了"C"型压力分布(弯叶片)和具有正径向压力梯度的压力分布(直叶片)产生的位置较无导时提前了.

关键词: 前置导 , 后加载 , 气动性能

轴流压气机栅非定常顶泄漏流的研究

李成勤 , 张靖煊 , 林峰 , 黄伟光

工程热物理学报

轴流式压气机顶泄漏流非定常性对压气机性能和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为了避开研究转子内部流场所遭遇的测量困难,以及为了可以更加方便地调节顶间隙和进气角的需要,本文以压气机平面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不同间隙,不同马赫数和不同攻角下的顶泄漏流的动态测量,了解栅环境下叶顶间隙流非定常性的特征和出现条件,探索利用栅模拟转子环境进行顶间隙流研究的可行性。实验表明,顶泄漏流在某些工况下存在非定常性。该非定常性的频率特征受来流速度影响较大。产生非定常性的条件是需要泄漏流轨迹到达相邻叶片的压力面。产生非定常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泄漏流与叶片载荷的相互作用。

关键词: 轴流压气机 , 平面 , 顶泄漏流 , 非定常性

深凹槽式涡轮顶间隙泄漏直列栅实验研究

崔涛 , 陈绍文 , 周治华 , 王晋声 , 王松涛 , 王仲奇

工程热物理学报

在低速风洞实验台,对具有不同深凹槽结构平面栅在不同间隙尺度条件下的流动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采用五孔气动探针和高灵敏度及高精度的压力扫描阀测量了栅出口截面的气动参数,对比分析了总压损失的展向分布,并在栅端壁和叶片表面进行墨迹显示.结果表明,深凹槽式顶结构应用于本文研究的栅上是可行的.深凹槽尾缘开口有利于降低顶间隙泄漏损失,凹槽前缘开口对前缘附近局部流动产生一定影响.对整个流动通道涡生成影响不如泄漏流作用强,并且尾缘开口与前缘开口开度的匹配对顶间隙泄漏损失有明显的影响.

关键词: 深凹槽 , 间隙间隙流动 , 涡轮 , 实验研究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155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