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47)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掺钛氧化锌纳米薄膜微结构及其光电性能研究

陈真英 , 聂鹏 , 廖庆佳 , 黄文华 , , 熊定康 , 邓文

功能材料 doi:10.3969/j.issn.1001-9731.2016.01.016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以不同保温时间的掺钛氧化锌为靶材在普通玻璃衬底上制备了TZO(掺钛氧化锌)薄膜样品,测试其微结构和光电性能,从而获得制备性能优越的TZO薄膜所需靶材的最佳条件.测试结果表明,所有样品均为具有c轴择优取向的六角铅锌矿多晶纳米薄膜;靶材烧结温度和保温时间对薄膜微结构和光电性能有较大影响;以经1 500℃烧结并保温6h的靶材所制备的薄膜光电性能较好,具有较大晶粒尺寸,在可见光区(400~760 nm)有较高的平均透过率91.16%,较低电阻率1.07×10-4Ω·cm,较高的载流子浓度和较大迁移率.

关键词: 掺钛氧化锌薄膜 , 磁控溅射 , 保温时间 , 微结构 , 光电性能

基于结构相似的CIE L?a?b?颜色信号向塞尔色序系统分级转换

叶程 , 刘真 , 吴光远 , 朱明

液晶与显示 doi:10.3788/YJYXS20163106.0626

针对传统数学建模法无法实现CIELAB颜色信号向塞尔色序系统精确转换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结构相似的分级转换算法。首先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CIELAB颜色系统与塞尔色序系统间的结构关系,接着在此基础上采用分级转换的方式先后得到CIELAB颜色信号对应的塞尔明度V、色调 H 和彩度C 三色标,并在第二级转换求色标H时使用了一种多次插值求最小色差的新方法,以保证算法的计算精度。对2735组检验样本的测试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具有良好的计算精度和可靠性,并可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图像颜色信号处理系统中。

关键词: 跨媒体 , 图像信号处理 , 颜色空间转换 , CIELAB颜色空间 , 塞尔色序系统

α-取代的3,5-二甲氧基苯丙烯酸的合成及其抗活性

郑丽玲 , 绪广林 , 敖桂珍 , 吴周

应用化学 doi:10.3969/j.issn.1000-0518.2008.04.023

以3,5-二甲氧基苯甲醛为原料,与芳基乙酸经Perkin反应合成了α-取代3,5-二甲氧基苯丙烯酸化合物(1-9),化合物I 7经铁粉还原得到化合物I10,化合物I10乙酰化生成I11.目标化合物均为新化合物,其结构经过1H NMR、红外和高分辨质谱测试技术分析确证.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的药理初筛结果表明,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具有抗活性,其中,化合物I6、I9和I11与阳性对照Aspirin相比,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炎活性比Aspirin强.

关键词: α-芳基取代二甲氧基苯丙烯酸 , Pekin反应 , 作用

麻黄-甘草药对配伍前后主要药效成分及抗活性的变化

翔宇 , 皮子凤 , 宋凤瑞 , 刘志强 , 刘淑莹

应用化学 doi:10.3969/j.issn.1000-0518.2009.07.012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HPLC-MS/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了麻黄与甘草药对配伍前后水煎液中主要药效成分的变化,并通过小鼠的耳廓肿胀试验考察了甘草、麻黄单煎液及药对共煎液的抗活性变化.分别通过HPLC法和GC-MS法对甘草与麻黄中主要化学成分,甘草酸、甘草苷、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单煎液和药对共煎液的对比,发现麻黄与甘草配伍共煎液中麻黄碱(含伪麻黄碱)的含量增加了14.52%;甲基麻黄碱(含甲基伪麻黄碱)的含量增加了64.0%;甘草酸含量增加了13.50%;而甘草苷含量降低了19.38%.药效实验证明,甘草与麻黄配伍后抗作用较甘草麻黄单煎液明显增强.从而在主要成分的变化程度上揭示了甘草与麻黄配伍过程中的增效机理.

关键词: 麻黄 , 甘草 , 配伍 , HPLC-MS/MS , GC-MS

磁性石墨烯分散微固相萃取-液相色谱-四极杆串联质谱法测定畜禽肉中9种非甾体抗

董婵婵 , 胡艳云 , 吕亚宁 , 宋伟 , 韩芳 , 郑平 , 邓宁

色谱 doi:10.3724/SP.J.1123.2016.04039

以磁性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Fe3O4-G)作为吸附剂,建立了磁性分散微固相萃取-液相色谱-四极杆串联质谱(LC-MS/MS)测定畜禽肉样品中9种非甾体抗剂(NSAIDs)残留的方法.试样经酸化乙腈均质、冷冻离心除油、乙腈饱和正己烷脱脂后,采用磁性分散微固相萃取净化.对影响萃取效率的因素(萃取时间、样品溶液的pH值和洗脱条件)进行了优化.9种非甾体抗剂的检出限(LOD,S/N=3)为0.2~ 8.2 μg/kg,定量限(LOQ,S/N=10)为0.5~25.4 μg/kg.在添加水平分别为LOQ、2倍LOQ和10倍LOQ时,9种药物的加标回收率为83.3%~104.5%,相对标准偏差为1.2%~6.8%.与Sep-Pak Vac NH2和Oasis HLB固相萃取柱相比,磁性分散微固相萃取方法富集、分离效果好,负载量大,可重复利用,为畜禽肉中非甾体抗剂残的测定提供了一种新的前处理技术.

关键词: 磁性分散微固相萃取 , 液相色谱-四极杆串联质谱 , 磁性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 , 非甾体类抗 , 畜禽肉

基于鸟枪法脂质组学研究环氧酶-2抑制剂对关节模型血清脂代谢的干预作用

潘洁莉 , 胡长锋 , 韦双双 , 陈娇 , 周佳

色谱 doi:10.3724/SP.J.1123.2016.03043

心血管疾病( CVD)是类风湿关节( RA)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脂代谢紊乱与 CVD 发生有密切关联,因而有必要对 RA和药物治疗导致的脂代谢改变进行探讨。该研究采用胶原诱导法( CIA)构建关节模型,引入多维质谱鸟枪法开展血清脂质分析,检测了血清中105种脂质分子,发现模型大鼠体内7种磷脂酰肌醇、15种鞘磷脂、5种神经酰胺、10种磷脂酰胆碱和2种溶血磷脂酰胆碱异常上调,环氧酶-2( COX-2)抑制剂可部分修复紊乱的脂代谢,但对5种磷脂酰胆碱和1种溶血磷脂酰胆碱具有异常调控作用。该研究从脂质分子水平探讨了 RA 及COX-2抑制剂对脂代谢的干预作用,可以为 RA的心血管风险研究提供信息。

关键词: 多维质谱鸟枪法脂质组学技术 , 环氧酶-2抑制剂 , 脂质代谢 , 胶原诱导性关节 , 类风湿关节

氧化钕和氟化钕粉尘对作业人员血液学指标及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阴海静 , 高红萍 , 邵汉文 , 高艳荣

稀土 doi:10.16533/J.CNKI.15-1099/TF.201506024

随机抽取某稀土厂接触氧化钕、氟化钕粉尘的32名作业工人作为暴露组,不接尘的43名人员为对照组,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液中钕及其化合物含量,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及血清中性因子(IL-6、IL-10、TNF-α、CC16、SP-D)水平.暴露组血液中钕及其化合物浓度高于对照组,红细胞均值(RBC)高于对照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高于对照组,血清中克细胞白介素6(IL-6)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氧化钕、氟化钕粉尘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对作业人员肝脏、呼吸系统有影响.

关键词: 氧化钕 , 氟化钕 , 粉尘 , 血液学指标 , 性细胞因子

基于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的佐剂性关节大鼠尿液代谢组学的研究

汪永忠 , 柳清 , 姜辉 , 韩燕全 , 李钰馨

色谱 doi:10.3724/SP.J.1123.2016.01020

采用弗氏完全佐剂( FCA)诱导佐剂性关节( AA)大鼠模型,观察大鼠足趾肿胀度和踝关节组织的病理学形态变化。应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 GC-TOF MS)技术检测 AA 大鼠尿液代谢物谱,并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 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PLS-D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OPLS-DA),探讨可能的发病机制。通过变量重要性投影值( VIP ﹥1)和 P值(﹤0.05),筛选出尿液中的差异代谢物。在模型组大鼠的尿液中共发现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柠康酸、肌酸、3-羟基丁酸等20种差异代谢物。推断 AA代谢组学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脂肪酸代谢途径有关。

关键词: 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 , 佐剂性关节 , 代谢组学 , 尿液

聚氨酯和聚四氟乙烯诱导内皮细胞性活化的免疫学机制

薛旸 , 吴婕 , 孙皎

功能材料

聚氨酯(PU)和聚四氟乙烯(PTFE)是两种常用的血液接触生物材料.该研究通过建立一个非接触的细胞共培养模型从而针对材料刺激血液单核细胞活化后诱导血栓的潜能进行评估.运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人单核细胞系THP-1进行实验,首先将PU和PTFE与THP-1细胞直接接触,然后收集细胞上清液,用上清液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结果发现内皮细胞上调炎症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的表达.为进一步探讨THP-1细胞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用MTS试验研究细胞的增殖程度,用ELISA试验研究细胞所分泌的可溶性分子,结果发现这些材料能不同程度地刺激THP-1细胞增殖及活化,使其分泌细胞因子TNF-α及/或IL-1β.研究表明,与血液接触的生物材料可能通过作用于单核细胞,使其增殖及活化,分泌促炎症因子,使得内皮细胞发生性激活,最终导致血栓形成.

关键词: 生物材料 ,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 单核细胞 , 增殖 , 炎症

Cu/a—C:H双层膜的网络分形及Cu膜退缩聚

张人佶 , 王望弟 , 何大韧

金属学报

远离平衡生长的Cu/a-C∶H双层膜具有网络分形的结构。在本实验条件下,测量出它的分维数D_f≈1.83。在TEM中对该双层膜进行缓慢加热的原位动态观察,发现原有的网络结构在535℃时完全遭到破坏,同时随着Cu膜的退火缩聚,逐渐出现随机分布的缩聚区,此区的分维值随着退火温度的上升而下降,最后在850℃时变为D_f=1.63。利用金属原子的表面与界面扩散模型,可以解释这种结构特征的变化。

关键词: Cu膜 , fractal , annealing-induced aggregation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5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