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261)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TFT-LCD器件Al电极TFT特性研究

张家祥 , 王彦强 , 卢凯 , 张文 , 王凤涛 , 冀新友 , 王亮 , 张洁 , 王琪 , 刘琨 , 李良杰 , 李京鹏

液晶与显示 doi:10.3788/YJYXS20173206.0433

本文对Mo/Al/Mo作为TFT-LCD器件源/漏极的TFT特性进行了研究.与单层Mo相比,存在沟道界面粗糙,Ioff偏大问题,通过优化膜层结构,改善界面状态,得到了平整的沟道界面和良好的TFT特性.增加Bottom Mo的厚度,可以有效减少Al的渗透,防止Al-Si化合物的形成,得到界面平整的沟道;N+刻蚀后SF6处理对特性影响不大,增加刻蚀时间可以使Ion和Ioff同时降低;PVX沉积前处理气体N2+NH3与H2区别不大,都可以减少沟道缺陷,而增加H2处理时间会增强等离子的轰击作用,减少了沟道表面Al-Si化合物,但处理时间过长可能会使沟道缺陷增加;采用bottom Mo加厚,N+刻蚀以及PVX沉积前处理等最优条件,可以得到沟道界面良好,TFT特性与单层Mo相当的TFT器件.

关键词: 沟道界面 , 漏电流 , Al电极 , TFT特性

钝化层沉积工艺对过孔尺寸减小的研究

李田生 , 谢振宇 , 张文 , 阎长江 , 徐少颖 , 陈旭 , 闵泰烨 , 苏顺康

液晶与显示 doi:10.3788/YJYXS20122704.0493

为了适应TFT-LCD小型化与窄边框化以及在面板布线精细化的趋势,提高工艺设计富裕量以及增加面板的实际利用率,研究了通过改变钝化层(PVX)的沉积工艺来减小液晶面板阵列工艺中连接像素电极与漏极的过孔 (VIA)尺寸的方案,通过设计实验考察了影响过孔大小的钝化层的主要影响因素(黑点、倒角、顶层钝化层沉积厚度,顶层钝化层沉积压力),得出了在不改变原有刻蚀方式基础之上使过孔的尺寸降低20%~30%的优化方案,并对其进行了电学性能评价(Ion:开态电流、Ioff:关态电流、Vth:阈值电压、Mobility:迁移率),从而获得了较佳的减小过孔尺寸的方案,提高了产品品质.

关键词: 钝化层 , 刻蚀 , 过孔

FFS产品树脂材料结构ITO刻蚀技术研究

姜晓辉 , 张家祥 , 王亮 , 郭建 , 沈奇雨 , 曲连杰 , 张文 , 田宗民 , 阎长江

液晶与显示 doi:10.3788/YJYXS20132802.0194

树脂材料表面平坦度高,光透过率高,介电常数低(e≈3.5),在薄膜晶体管显示器(TFT-LCD)中使用树脂材料作为钝化层,可以降低公共电极和源、漏金属之间的电容,降低逻辑功耗,达到降低整体功耗的目的,同时增大开口率.文章讨论在边缘场中引入树脂材料作为钝化层产生的与氧化铟锡(ITO)刻蚀相关问题:金属Mo腐蚀,ITO缺失等.通过优化刻蚀工艺,感光树脂与非感光树脂和ITO刻蚀液的搭配,以及改变树脂涂胶工艺,成功地将树脂引入TFT-LCD中.

关键词: 树脂材料 , ITO刻蚀 , ITO刻蚀液 , 涂胶工艺

栅极绝缘层和有源层沉积工艺的优化对TFT电学特性的改善

田宗民 , 陈旭 , 谢振宇 , 张金中 , 张文 , 崔子巍 , 郭建 , 闵泰烨

液晶与显示 doi:10.3788/YJYXS20132806.0849

对低速沉积的栅极绝缘层和低速沉积的有源层的薄膜沉积条件进行了优化,设定4个实验条件,考察了不同条件下膜层的均匀性,TFT产品的开路电流(I.n)的整体分布规律以及均匀性,Ion的提升比例以及产品的阈值电压,确定条件二为最优条件.对比优化前后产品的栅极偏应力下TFT的转移曲线和高频信号下电容-电压曲线,进一步分析了产品的电学稳定性.研究发现I.n提升了42%,开关比(I.n/I..)提升了约70%,优化后的TFT的稳定性优于优化之前,达到了改善TFT特性的目的.

关键词: 栅极绝缘层 , 有源层 , 沉积条件优化 , 电学特性 , 改善

氮化硅在触摸屏中的应用分析

曲连杰 , 陈旭 , 郭建 , 闵泰烨 , 谢振宇 , 张文

液晶与显示 doi:10.3788/YJYXS20122704.0466

研究了氮化硅材料在触摸屏领域中的应用,利用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一定厚度的玻璃表面沉积不同厚度的氮化硅薄膜.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测试的方法得到了氮化硅膜层厚度和折射率对触摸屏透过率以及表面宏观颜色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氮化硅膜层折射率对触摸屏的平均透过率影响明显,而膜层厚度对触摸屏的平均透过率影响很小,但是膜层厚度的改变对触摸屏特定波长处透过率和膜层宏观颜色影响很明显.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改变沉积条件获得合适折射率及厚度的氮化硅薄膜材料.

关键词: 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 , 触摸屏 , 透过率 , 氮化硅

石煤提钒萃液的循环利用研究

张国斌 , 张一敏 , 黄晶 , 刘涛 , 王非 , 王一

稀有金属 doi:10.3969/j.issn.0258-7076.2013.06.016

以江西某地石煤为原料,采用直接酸浸—萃取—反萃—沉钒—煅烧的工艺进行萃液循环利用实验,对石煤提钒萃液循环利用过程中V浸出率、V萃取率,萃取现象,V2O5产品质量与萃液循环次数之间的关系及杂质元素Al,K,Ca,Mg,Fe,Si在萃液循环利用过程中的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萃液的循环利用对V浸出率、V萃取率,萃取现象及V2O5产品质量的影响不大,在萃液循环利用过程中,V的浸出率在92%~ 94%之间波动,V的一级萃取率在75%~78%之间波动,萃取现象正常,V2O5产品的品位始终大于98%;萃液未循环时,浸出液中的Al,K,Ca已饱和,过饱和的Al,K以KAl(SO4)2(H2O)12的形式析出进入浸出渣中,过饱和的Ca以CaSO4的形式析出进入浸出渣中,使得萃液循环过程中浸出液、萃原液、萃液中Al,K,Ca的含量在第一次循环时急剧增加,随后增加趋势减缓,最终保持稳定;浸出液、萃原液、萃液中Mg,Fe的含量随萃液循环次数的增加逐渐累积,累积至一定程度后趋于稳定;浸出液、萃原液、萃液中Si的含量在萃液循环利用过程中基本不累积.

关键词: 石煤 , , 萃取 , 循环利用

连铸铸渣的返回利用

宋素格 , 王三忠 , 张振申 , 王新志 , 孙玉强

钢铁研究

为了合理利用返回的连铸铸渣,对铸渣组分进行分析,得到其碱度平均值为4.09,w(TFe+ MnO)平均值为1.64%,属于高碱度还原性炉渣.对4种铸渣返回利用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返回利用效果优劣次序依次为出钢前、出钢后、LF精炼开始前和LF精炼造渣期.在转炉出钢前进行返回利用效果最佳,适宜的铸渣返回量为5.0~12.0 kg/t,吨钢综合冶炼成本可节约5.94元.

关键词: , 返回利用 , 冶炼成本

超重反冲核时间探测器性能测试

徐华根 , 徐瑚珊 , 李文飞 , 贾飞 , 陈若富 , 张雪荧 , 马越 , 李松林 , 段利敏 , 孙志宇 , 肖国青 , 郭忠言 , 詹文龙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5.01.030

介绍了一种铝制内椭球面反射镜闪烁薄膜探测器, 对其探测效率、光收集效率和时间性能的测试.结果分析表明采用1 μm厚的BC498闪烁薄膜探测器测量实验中超重反冲核, 探测效率接近100%, 时间分辨好于200 ps, 其性能满足超重反冲核时间测量的要求.

关键词: 闪烁薄膜探测器 , 光收集效率 , 探测效率 , 时间分辨

邯钢余热能发电实践及发展规划

王竹民 , 张怀东 , 马连昌

金属世界 doi:10.3969/j.issn.1000-6826.2006.05.008

余热能发电可有效回收利用冶金生产过程中的二次能源,降低企业外购电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落实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提高自发电比例,邯钢对余热能发电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本文对邯钢目前的发电资源进行了分析,回顾了邯钢余热能发电的历史,介绍了正在实施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以及未来发展规划.

关键词: 余热 , 发电 , 现状 , 规划

铜萃液综合回收铜、锌试验研究

俎小凤 , 王夏

黄金 doi:10.11792/hj20130213

采用硫化沉淀工艺对铜萃液中的铜、锌等有价金属进行了回收试验研究,考察了硫化沉淀pH值、硫化钠加入量和硫化反应时间等因素以及铜、锌共沉淀和分步沉淀对铜、锌回收率和精矿品位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铜、锌分步沉淀时,萃液pH =2.5,加入1.2倍硫化钠用量,反应20 min,沉铜效果最好,铜回收率98.33%,精矿铜品位38.88%;pH =3.5,加入1.4倍硫化钠用量,反应20 min,沉锌效果最好,锌回收率为98.36%,精矿锌品位33.17%.该工艺可有效回收萃液中的铜、锌等有价金属.

关键词: , 硫化沉淀 , ,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27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