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89)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Gammasphere上裂变丰中子核核结构若干前沿领域的新进展(Ⅰ:第一和第二部分)

罗亦孝 , J.H.Hamilton , J.O.Rasmussen , A.V.Ramayya , C.Goodin , A.V.Daniel , N.J.Stone , , J.K.Hwang , 刘少华 , C.J.Beyer , 李科 , H.L.Crowell , D.Almehed , S.Frauendorf , A.Covello , V.Dimitrov , 张敬业 , 车兴来 , 姜卓 , D.Fong , A.Gelberg , I.Stefanescu , A.Gargano , E.F.Jones , P.M.Gore , I.Y.Lee , G.M.Ter-Akopian , Yu.Ts.Oganessian , M.A.Stoyer , R.Donangelo , 马文超 , J.D.Cole , J.Kormicki , 张学谦 , S.C.Wu , J.Gilat , T.N.Ginter , S.J.Asztalos

原子核物理评论

使用Gammasphere多探测器系统对252Cf裂变源瞬发γ射线进行γ-γ-γ和γ-γ(θ)符合测量,裂变丰中子原子核核结构若干前沿领域的深入研究获得了新的进展.高达5.7×1011以上的三重和更高重符合事件的数据统计,以及更少压缩的三维数据为宽广未知丰中子核区的寻找和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具有重要物理意义的若干丰中子核区首次建立,或显著扩展了一批包括转晕态和转晕附近能态的高自旋能级纲图.在偶-偶丰中子核110,112Ru和108Mo中鉴别出了手征对称破缺结构.丰中子110,112Ru附近核的三轴形变基态具有最低的能量,在它们之中已确认了接近最大值的三轴形变.在这些Ru和Mo同位素中观察到的手征双线能带展示出手征破缺的一切特征,特别是其理想的能量简并,表明它们在迄今已报道的手征破缺结构中,具有最好的手征特性.研究了手征结构从具有γ软度的108Ru到具有大三轴形变的110,112Ru的过渡.斜轴推转(TAC)和随机相近似(RPA)理论计算成功地拟合了在这些偶-偶丰中子核中观察到的手征双线能带的特性,并指定其为软手征振动态.在这些偶-偶核中观察到的手征破缺不可能归纳为奇-奇核中那样的简化的几何图像.前者来自闭壳外所有中子的相互作用.对双幻核132Sn附近N=83同中素链的系统研究为这个极富吸引力的核区提供了大量新的谱学信息.N=83同中素135Te(Z=52),134I(Z=53),137Xe(Z=54),138Cs(Z=55)和139Ba(Z=56)的最新能级信息,特别是首次建立的138Cs高自旋能级纲图和壳模型理论计算表明,Z=50质子闭壳外少数g7/2价质子激发同N=82中子闭壳外之唯一F7/2价中子的耦合对该核区能级结构具有关键作用.观察到了132Sn和208Pb附近核区谱学信息的相似性和相对应的三粒子和五粒子态.在135Te中观察到了磁转动,这是在双幻核132Sn附近观察到的首例磁转动.

关键词: 丰中子核 , 高自旋 , 转晕态 , 裂变 , 252Cf , γ射线三重符合 , 角关联 , Gammas-phere多探测器系统 , 手征对称破缺 , 三轴形变 , 斜轴推转(TAC)计算 , 软手征振动 , N=83同中数链 , 双幻核132Sn , 壳模型计算 , 磁转动 , 谱学相似性

Gammasphere上裂变丰中子核核结构若干前沿领域的新进展(II:第三和第四部分)

罗亦孝 , J.H.Hamilton , J.O.Rasmussen , A.V.Ramayya , C.Goodin , A.V.Daniel , N.J.Stone , , J.K.Hwang , 刘少华 , C.J.Beyer , 李科 , H.L.Crowell , D.Almehed , S.Frauendorf , A.Covello , V.Dimitrov , 张敬业 , 车兴来 , 姜卓 , D.Fong , A.Gelberg , I.Stefanescu , A.Gargano , E.F.Jones , P.M.Gore , I.Y.Lee , G.M.Ter-Akopian , Yu.Ts.Oganessian , M.A.Stoyer , R.Donangelo , 马文超 , J.D.Cole , J.Kormicki , 张学谦 , S.C.Wu , J.Gilat , T.N.Ginter , S.J.Asztalos

原子核物理评论

使用Gammasphere多探测器系统对252Cf裂变源瞬发7射线进行γ-γ-γ和γ-γ(θ)符合测量,A~100(Z~40,N>56)丰中子核区关于形状过渡、形状共存和形状突变的深入研究获得了新的进展.奇-Z核的系统研究揭示了从Z=39(Y)同位素的轴对称大四极形变到Z=43(Tc),44(Ru)和45(Rh)同位素中具有中等四极形变之大三轴形变的过渡.Nb(Z=41)同位素具有过渡核的特征.根据邻近同位素和同中素带交叉信息的系统性及推转壳模型(CSM)计算,Tc和Rh偶-N同位素中观察到的带交叉产生于一对h11/2中子的转动顺排.首次观察到100Nb(Z=41,N=59)的高自旋能级纲图和形变态,从而证实了100Nb中的形状共存,并确认,在Nb同位素链上,基态形状突变发生于N=58(球形)到N=59(大形变);而在Sr(Z=38),Y(Z=39)和Zr(Z=40)各同位素链上,基态形状突变均发生于N=59(球形)到N=60(大形变).100Nb具有大形变基态,同现有理论预言相矛盾,其大形变的基态及转动带所具有的很大的和不规则的转动惯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对奇-质子Cs(Z=55)和La(Z=57)丰中子同位素八极激发的详细研究,发现了141,143,144Cs同位素链上电二极矩D.随中子数增加而减小的急剧变化,此前在145,147La中观察到的电二极矩Do的较缓和的减小似乎亦很陡地下延至148La.在Cs和La同位素中观察到的电二极矩D.的急剧下降很可能同偶-质子核146Ba和224Ra中观察到的电二极矩D.的急剧下降相类似,后者已获反射非对称平均场壳修正理论的成功解释.实验证明,141Cs具有很大电二极矩D.141Cs和142Xe中观测到的很大的电二极矩D.和仅在141Cs中观察到的电二极矩D.的simplex量子数相关性需要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根据转动频率比值ω-(I)/ω+(I)的检定,同Xe同位素一样,认定Cs同位素中包括号143Cs的八极激发为八极振动,而在La同位素中存在八极形变.

关键词: 形状过渡 , 轴对称形状 , 三轴形变 , 形状突变 , 带交叉 , 奇-质子 , 八极激发 , B(E1)/B(E2)比值 , 电二极矩D0 , 二极矩的下降 , 八极振动 , Cs,La同位素

奇A核的多声子γ振动带实验研究进展

, J.H. Hamilton , A.V. Ramayya , 王建国 , 丁怀博 , 顾龙 , J.K. Hwang , K. Li , S.H. Liu , N.T. Brewer , Y.X. Luo , J.O. Rasmussen , I.Y. Lee , 徐强 , 杨韵颐 , 肖志刚 , 李红洁 , 马文超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11804/NuclPhysRev.30.02.099

对于近年来清华大学与美国合作研究组在原子核结构实验研究中有关奇A核的多声子γ振动带方面的进展进行了评述。研究人员通过有效的国际合作,识别了质量数A=100丰中子核区的奇A核103Nb,105Mo,107Tc和109Tc中的两声子γ振动带,这是迄今为止国际上在奇A核的结构研究中发现的仅有的4例这样的结构。对于实验方法、研究结果以及这些多声子γ振动带的特性进行了评述,并对目前在多声子带其他方面的研究及今后进一步的工作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 原子核结构 , 高自旋态 , 多声子γ振动带 , 奇A核

A=130区缺中子核122Cs与134Ce高自旋态研究

, 禹英男 , 甘翠云 , 凌燕 , M·萨哈伊 , 肖树冬 , 李明亮 , 车兴来 , 温书贤 , 竺礼华 , 吴晓光 , 李广生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4.04.014

通过重离子核反应与在束γ谱的实验技术, 对A=130缺中子核区122Cs与134Ce核的高自旋态进行了研究, 所用核反应分别为107Ag(19F, 1p3n)与 122Sn(16O,4n). 实验结果扩展了122Cs 与134Ce的能级纲图. 在122Cs中发现可能是属于手征二重带的结构, 而在134Ce核的高自旋态结构中呈现出重要的具有不同γ形变的形状共存特性.

关键词: 核结构 , 高自旋态 , 手征二重带 , 形状共存

放射性核束物理与核天体物理

沈文庆 , 詹文龙 , 叶沿林 , 柳卫平 , 靳根明 , 周小红 , 徐树威 , 竺礼华 , , 刘祖华 , 孟杰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1.04.003

基于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HIRFL)的中能放射性核束线(RIBLL)及北京串列加速器国家实验室(HI-13)的低能放射性核束线(GIRAFFE),开展放射性核束物理和核天体物理研究,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是: 远离β稳定线核的结构与反应; 超重新核素及近滴线核素的合成和性质研究,极端同位旋非对称核物质特性和关键的天体核反应研究. 研究内容分成7个课题: (1)晕核研究; (2)新核素合成及超重新核素研究; (3)丰中子核结构和反应 ; (4)丰质子核结构和反应; (5)高自旋的同位旋相关性; (6)关键天体核反应; (7) 系统的理论研究. 上述研究也将是2005年建成的国家大科学工程——兰州冷却贮存环的主要科学目标的研究基础. 简述了近期的主要工作进展.

关键词: 放射性核束物理 , 核天体物理 , 重元素新核素 , 质子晕核 , 晕激发态

A=135核区N=79的同中异位素高自旋结构研究

, 徐强 , 车兴来 , 凌燕 , 陈永静 , 丁怀博 , 王建国 , 竺礼华 , 温书贤 , 吴晓光

原子核物理评论

对清华大学在束γ谱实验组近年来在A=135缺中子核区N=79的同中异位素 135Ba,137Ce和 139Nd的高自旋态实验研究进行了介绍. 实验是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HI-13串列加速器上用在束γ的实验技术、分别通过重离子核反应 130Te(9Be,4n),124Sn(18O,5n),128Te(16O,5n)进行的. 实验结果扩展了这3个核的高自旋态能级纲图. 研究表明,这3个核的低自旋态结构均起源于νh-111/2空穴与其偶偶核芯的耦合. 用粒子-转子模型对其结构进行了计算,得到这3个核的形变参量γ值均稍大于30°,为偏向于扁椭的三轴形变,从而可看出Ba,Ce和Nd 3个同位素链在低自旋态下由长椭边到扁椭边的形状转变都发生在中子数N=77-79之间. 对于中等自旋态下一些能级的组态进行了指定与系统学比较. 在高自旋态下,在 137Ce中发现一条γ≈-60°的扁椭形变带,在 139Nd中则发现3条这样的扁椭形变带,对这些扁椭形变带的起源及结构特性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核结构 , 高自旋态 , 形状转变 , 扁椭形变

混合对称态对Majorana相互作用的依赖性

龙桂鲁 , 屠长存 , 李岩松 , 田琳 , 纪华鹰 , , 赵恩广 , 刘风英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1.01.003

在IBM2中研究了混合对称态.发现某些较高自旋的混合对称态随着Majorana相互作用很快变化.这个结果改变了传统的关于混合对称态的观点:最大F旋态的能量最低,F旋越小,能量越高.Fmin或Fmin-1的态会成为yrast或yrare态.这些态很难向下衰变,因而很稳定.这个研究的结果表明可能存在一种由于质子和中子自由度的特殊性质而引起的新的同质异能态.

关键词: 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 , 混合对称态 , 同质异能态

法物料导热系数测定

傅大学 , 张伟 , 王耀武 , 彭建平 , 狄越忠 , 陶绍虎 , 冯乃祥

材料与冶金学报

采用稳态平板法测定了皮法炼镁工艺物料的导热系数.结果表明:温度升高,原料中硅铁配入量增加,以及添加CaF2都能提高物料的导热系数.随着还原反应进行,物料的导热系数降低.添加CaF2将降低还原渣的导热系数.对于添加3% CaF2的还原原料导热系数与温度的关系为λ=2.88×10-4T+0.14;添加3% CaF2、还原率为78%的还原渣的导热系数与温度的关系为λ=4.95×10-5T+0.08.

关键词: 导热系数 , 平板法 , 还原 ,

重金属铬(Ⅵ)和铅对南京土壤中赤子爱蚓生长及繁殖的影响?

王婉华 , 陈丽红 , 刘征涛 , 王晓南 , 张聪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5.10.2015042102

以南京化学工业园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中重金属 Cr (Ⅵ)和 Pb 对赤子爱蚓( Eisenia fetida)生长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暴露28 d时,较低浓度的Cr(Ⅵ)(4—8 mg·kg-1)和Pb (1000—1500 mg·kg-1)能促进赤子爱蚓的生长发育,而较高浓度的 Cr (Ⅵ)(32—64 mg·kg-1)和 Pb (3000 mg·kg-1)则显著抑制赤子爱蚓的生长发育;赤子爱蚓的产茧量随着Cr(Ⅵ)和Pb浓度的升高被显著抑制,其中,Cr(Ⅵ)抑制赤子爱蚓产茧量的EC50(半数有效浓度)、NOEC(无观察效应浓度)和LOEC(最低观察效应浓度)分别为22.86(20.56—25.42)、8、16 mg·kg-1.Pb抑制赤子爱蚓产茧量的EC50、NOEC和LOEC分别为2280.34(2200.90—2362.65)、1500、2000 mg·kg-1;与人工土壤中Cr(Ⅵ)和Pb对赤子爱蚓产茧量的28 d?EC50有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 Cr(Ⅵ) , Pb , 南京土壤 , 人工土壤 , 赤子爱 , 生长 , 繁殖

川钢钒钛精矿烧结配矿试验研究

杜长坤 , 麦吉昌 , 罗清明 , 袁晓丽 , 万新 , 柳浩

钢铁钒钛

针对四川德集团钢铁有限公司烧结厂使用较高比例的钒钛磁铁精矿的烧结生产情况,通过实验室烧结杯试验,研究了钒钛磁铁精矿配比和碱度对烧结矿烧结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目前德钢铁有限公司的原、燃料和配矿结构条件下,要保证烧结矿产质量、节能和降低原料成本,合适的钒钛磁铁精矿配比为45%,合适的碱度为2.3.

关键词: 钒钛精矿 , 烧结 , 配比 , 碱度 , 烧结矿性能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9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