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10)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抗硫酸露点腐蚀钢的表面研究

张瑗 , 纪元 , 朱逢吾 , 梁成广 , 肖纪美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抗硫酸露点腐蚀钢的表面研究张瑗,纪元,朱逢吾,梁成广,肖纪美(北京科技大学北京100083)1引言以高硫重油为燃料的锅炉烟气中常含有较多的SOZ、SO3,在锅炉的低温部位,如空气预热器、集尘器、烟道、烟囱等处引起所谓的“硫酸露点腐蚀”.日本开发的各种S-TEN钢具有良好的抗硫酸露点腐蚀性能.在成分上,S-TEN钢与普通碳钢不同的是:它含有少量的Cll、Sb元素.但这些合金元素提高抗硫酸露点腐?...

关键词: null , S-TEN steel , Surface segregation

铬酸镧/氧化铝复合材料的烧结机制与性能

纪元 , 孙良成 , 杨忠贤 , 朱新德

稀土 doi:10.3969/j.issn.1004-0277.2010.05.006

将掺Ca铬酸镧与Al2O3混合,在1650℃烧结得到氧化铝量从0~100%(摩尔分数)的系列Al2O3/La0.9Ca0.1CrO3复合材料烧结体.研究得出Al2O3/La0.9Ca0.1CrO3系统是热力学不稳定的,高温烧结时存在离子扩散,烧结体的最终相组成与Al2O3量有关.复合材料中氧化铝含量较低时(≤20%,摩尔分数)可以提高铬酸镧粉体的烧结性能;当氧化铝含量在30%~70%(摩尔分数)之间时,生成的层片状六铝酸镧使烧结致密度降低,并在氧化铝含量为70%(摩尔分数)时达到最低值,随后试样的相对密度又逐渐增大.

关键词: 铬酸镧 , 氧化铝 , 复合材料 , 烧结

高锰TWIP钢层错能的研究进展

兰鹏 , 宋丽娜 , 杜辰伟 , 纪元 , 张家泉

钢铁研究 doi:10.13228/j.boyuan.issn1001-0963.20130349

高锰TWIP钢的高强度、高塑性和高能量吸收能力与其堆垛层错能有关.TWIP效应对应的层错能上、下限值仍未统一,尤其是TWIP向MBIP(微带诱导塑性)转变的临界判据仍有待于深入分析.XRD、TEM和EAM是测定奥氏体层错能最常用的实验方法.同一TWIP钢的层错能及其变化规律存在实验方法的相关性.正规和亚正规溶液模型、Bragg-Williams模型和双亚点阵模型是计算高锰钢层错能的常见模型.对同一TWIP钢来说,不同模型的预测值并不相同,且与实测值也存在差异.铃木效应引起层错能随间隙原子浓度非线性变化,这在计算时是不能忽略的.规范实验方法、提高设备精度和完善热力学模型及其数据库有助于获得准确可靠的层错能值.

关键词: TWIP钢 , 层错能 , 实验方法 , 热力学模型

钢中带状组织及其研究现状

纪元 , 闵云峰 , 李鹏善 , 刘华松 , 张家泉

中国冶金 doi:10.13228/j.boyuan.issn1006-9356.20150135

带状组织是铸坯热轧过程中形成的常见组织缺陷,严重影响钢材后续加工性能和使用性能.对常见亚共析钢带状组织的形成机制、危害、控制措施和评级方法等研究现状与认识进行系统评述.分析认为,合金元素微观偏析是形成带状组织的根本原因,合理地控制合金成分、枝晶形态和热加工工艺也是抑制带状组织的重要途径.由微观偏析导致的枝晶内和枝晶间Ar3转变温度差异越大,带状组织越易形成.奥氏体分解过程中的冷却速率和奥氏体晶粒尺寸是形成带状组织的主要影响因素.较高的冷却速率、较大的奥氏体晶粒尺寸均会抑制带状组织发生.还分别阐述一次、二次碳化物对过共析钢带状组织形成的主要作用.同时,提出促进合金元素均匀扩散、减少连铸坯凝固组织微观偏析是减轻或消除带状组织的主要途径.带状组织中可能存在长条状夹杂物,然而,钢中夹杂物的大小、形貌和分布对带状组织的影响程度至今还不清晰.精细地表征与定量评价带状组织及其危害程度是亟待开展的重要工作.此外,铸坯加热制度对消除带状组织和控制组织晶粒度的综合影响也有待深入认识.

关键词: 带状组织 , 冷却速率 , 奥氏体晶粒尺寸 , 力学性能

十年来中国冶金科学技术的发展

李薰

金属学报

<正> 冶金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远在纪元前几百年的周朝后期我国就开始有了铁器,而春秋时(纪元前770~475年)良冶刀剑的技术在我国历史上更传为美谈。炼铜在我国开始为时更早,著名的商彝周鼎都是用青铜铸造的,表现出我国在纪元前一千多年炼铜和铸铜的技术已经有了相当的造诣。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代对人类文化做出了这样卓越的贡献,然而由于封建统治在我国绵长达两千多年,生产发展极慢或停滞不前,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近百年来是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最快的时代,而我国则处于帝国主义和反动统治的双重压迫下,就进一步加深了我们的落后程度。

关键词:

金相学史话(6):电子显微镜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郭可信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doi:10.3969/j.issn.1673-2812.2002.01.002

Ruska在三十年代研制出第一台电子显微镜,战后(1954年)又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发展出带有电子衍射功能的高分辨电镜Elmiskop I.但是,从专利优先权角度看,他不是电镜的发明人.直到半个世纪后,有关的争议人都已过世,他才在1986年获得这个迟到的但却是当之无愧的诺贝尔物理奖.材料科学的几次突破性进展充分说明电子显微镜的重要性.首先是电子衍射与成像的结合使位错的直接观察得以实现.在双束(透射束与一个强衍射束)条件下,位错产生的畸变区的衍射强度与基体不同从而显示衬度差异(衍衬像).位错等晶体缺陷因此得以成为六、七十年代的研究热点.选区衍射使晶体结构分析进入到微米甚至到纳米层次.迄今为止,八十年代发现的各种类型的准晶(五重、八重、十重、十二重旋转对称准晶)都是使用这种手段实现的,从而扩大了晶体的范围,把无周期性的准晶也包括进去.高分辨电镜已发展到分辨单个原子的水平,这就为九十年代发现和研究纳米碳管创造了条件,开辟了纳米技术的新纪元.

关键词: 电子显微镜 , 金相学 , 材料科学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