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1398)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气相生长纳米炭纤维的研究进展

, 成会明 , 苏革 , 魏永良 , 沈祖洪

新型炭材料 doi:10.3969/j.issn.1007-8827.1999.02.002

综述了当前气相生长纳米炭纤维的研究现状,对纳米炭纤维的制备方法、结构特征、性能和应用前景进行了概述,并简述了本研究小组采用改进流动催化剂法制备的纳米炭纤维.

关键词: 气相生长纳米炭纤维 , 流动催化剂法

气相生长纳米碳纤维表面化学镀镍

杜金红 , 苏革 , 白朔 , 侯鹏翔 , , 成会明

新型炭材料 doi:10.3969/j.issn.1007-8827.2000.04.012

气相生长纳米碳纤维(VGCNF)经活化、敏化和催化预处理后,用化学镀(自催化沉积)的方法,在碱性镀液中实施化学镀镍.利用SEM观察了镀层的形貌,并利用能谱分析测试了镀层的组成.在气相生长纳米碳纤维聚集体的内层纤维表面沉积了许多细小Ni颗粒,而外层纤维表面上沉积的是连续、均匀的镍镀层,它们是由许多Ni颗粒相互堆积连结而形成,除含磷外几乎不含其它杂质.同时,还初步探讨了镍在气相生长纳米碳纤维表面自催化沉积过程.

关键词: 气相生长纳米碳纤维 , 化学镀 , 镍涂层

氮化硼纳米管的制备及其最新进展

何军舫 , , 李峰 , 刘敏 , 成会明

材料导报

综述了氮化硼(BN)纳米管的研究现状及其最新进展,介绍了目前普遍采用的几种制备BN纳米管的工艺方法及相关的生长机制.同时着重分析比较了用不同制备方法获得的BN纳米管的端帽结构.

关键词: 氮化硼 , 纳米管 , 制备 , 结构

气体流动状态对纳米碳纤维制备的影响

侯鹏翔 , 白朔 , , 沈祖洪 , 成会明

新型炭材料 doi:10.3969/j.issn.1007-8827.2000.04.005

研究了流动催化剂法制备纳米碳纤维时反应炉内的气体流动状态对制备纳米碳纤维的影响.利用在适宜区域内放置扰流管的方法改变气体的流动状态,能大量制备纯净小直径的气相生长纳米碳纤维.气体流动状态通过影响催化剂颗粒形成,即催化剂颗粒的大小、数量等,从而影响纳米碳纤维的直径和产率.

关键词: 纳米碳纤维 , 气相生长 , 制备

一种新型储氢材料一纳米炭纤维的制备及其储氢特性

白朔 , 侯鹏翔 , , 杨全红 , 成会明

材料研究学报 doi:10.3321/j.issn:1005-3093.2001.01.013

利用气相流动催化法和高压容积法对纳米炭纤维的大量制备及其储氢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在小型装置上优化的制备工艺参数,在反应空间扩大7倍的中型装置中可以实现纳米炭纤维的大量制备.在制备过程中加入扰流管能够改变炉管中的气流状态,从而影响纳米炭纤维的直径和产率.扰流管放置在适宜的区域,能够得到直径较细、纯净、碳源转化率达30%的纳米炭纤维.实验发现纳米炭纤维的表面处理是影响其储氢性能的主要因素,经过适当表面处理的纳米炭纤维,其储氢容量达到10%.

关键词: 纳米炭纤维 , 制备 , 储氢

用不同催化剂制备纳米炭纤维的生长机理

苏革 , 杜金红 , , 沈祖洪 , 康宁 , 成会明

材料研究学报 doi:10.3321/j.issn:1005-3093.2001.06.006

研究了以Fe或Ni为催化剂采用有机物催化热解法制备的纳米炭纤维的形貌和结构.发现在两种情况下纳米炭纤维的生长机理完全不同:以Fe为催化剂纳米炭纤维基本符合气-液-固(VLS)催化生长机制(也称溶解扩散机制),而以Ni为催化剂纳米炭纤维则符合固相催化生长机制.

关键词: 纳米炭纤维 , 催化剂 , 生长机理

近两年我国锆砂及其精矿进口情况分析

虞平

中国材料进展 doi:10.3969/j.issn.1674-3962.2007.08.005

介绍了2005年、206年及2007年1~4我国锆砂及其精矿的进口情况.2006年,我国累计进口锆砂374 649 t,与2005年的340 995 t相比增长了9.9%,主要从澳大利亚、南非、越南和印尼等国家进口.2006年,我国从印尼进口锆砂的量急剧增加,达到124 855 t,进口量仅次于澳大利亚.进口的港口主要集中在上海、海口、南宁、湛江等口岸.从2007年1~4的进口情况看,进口量呈上升趋势,增幅达到22.8%.预计2007年我国锆砂的进口量(折合成精矿量)将比220006年增加(3.0~3.5)×104t.

关键词: , 进口国 , 进口量 , 港口

二垩与资源回收-Ⅲ燃烧过程二垩生成热力学计算

钢铁

进行相关热力学计算以研究高温燃烧过程二垩生成的条件.计算得到:①在体系存在过剩氧即完全燃烧时不会产生二垩;②当有固体碳沉积时也不会生成二垩,因固体碳在热力学上比含二垩的含碳物更稳定.另一方面,实际上即使在1 073 K完全燃烧条件下(即体系显著过剩氧)也有二垩生成,原因是在实际燃烧炉中含碳微粒不可能完全烧尽.从热力学角度假设不发生碳沉积,计算得出二垩在1 073 K高温和高CO/CO2比范围内会生成.实际考虑的条件放在燃烧炉内含碳微粒的周围.在有含碳微粒存在条件下,即使反应2CO→C+CO2(碳沉积)发生,C+CO2→2CO反应(CO生成;含碳微粒被CO2氧化)也会同时发生,导致在含碳微粒周围保持一个高的CO/CO2比,由此产生二垩.假设在含碳微粒周围存在高CO/CO2比的异质位置,则认为二垩会形成.

关键词: 燃烧过程 , 二垩生成 , 含碳微粒 , 热力学

洞庭湖底泥中二污染现状及水动力对其分布的影响?

刘巧娜 , 王丽婧 , 赵兴茹 , 田泽斌 , 王山军 , 郑学忠 , 郑丙辉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5.04.2014092204

2013年9采集洞庭湖区三口四水入湖口,东、西、南洞庭湖湖区以及出湖口沉积物,采用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测定了沉积物中的二( PCDD/Fs).结果表明洞庭湖沉积物中二的浓度范围为153—7144 pg·g-1 dw (干重),小河嘴最低,虞公庙最高.对比国内外其他淡水湖泊河流二浓度,洞庭湖污染程度相对较低.二污染水平依次为洞庭湖湖区>出湖口>入湖口,湖区内污染水平依次为南洞庭湖>东洞庭湖>西洞庭湖.主要同类物为OCDD,贡献率范围为77%—97%.PCDD/Fs的污染水平比1995年下降1—2个数量级,但和2004年污染水平相当.沉积物中二的含量与水的流速成反比.洞庭湖出口处PCDD/Fs浓度相比入湖口和湖区浓度处于中间水平,表明洞庭湖中的二可能会随水流进入长江中下游.

关键词: 洞庭湖 , 二 , 水动力 , 沉积物

洛宁庄金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王宏运

黄金 doi:10.11792/hj20150804

庄金银多金属矿床位于熊耳山西段,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及化探异常研究,认为本区金银矿脉分布具有分带性,且与异常分布相吻合,受区内拆离断层和北东向脆性断裂控制,矿床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矿床,并对区内找矿标志进行了总结,对区内找矿潜力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矿床特征 , 化探异常 , 金银矿床 , 找矿标志 , 找矿潜力 , 庄金银多金属矿床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140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