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21)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基于光纤光栅的螺纹钢标准试件拉伸应变分析与测量

陈莹 , 陈少华 , 王跃 , 赵启大 , 鲍吉龙 , 赵洪霞 , 李欣 , 张大煦

量子电子学报 doi:10.3969/j.issn.1007-5461.2005.02.032

利用光纤光栅作为传感元件,对螺纹钢标准拉伸试验试件的拉伸应变特性进行了分析与测量,采用电阻应变片作为对比测量,并与理论值进行了比较.测量结果FBG2的应变测量灵敏度为15.647 με/kN非常接近理论期望值15.680με/kN,而电阻应变片的应变测量灵敏度仅为14.162 με/kN;同时,利用光纤光栅测量钢筋试件弹性模量,其中FBG2测得弹性模量为2.03×105MPa与标准测量值一致.结果表明,作为测量应变的常用仪器,光纤光栅比电阻应变片具有更强的实用性.

关键词: 光纤光学 , 光纤布拉格光栅 , 电阻应变片 , 应变 , 弹性模量

基于级联长周期光纤光栅的新颖温度传感器

陈少华 , 赵启大 , 刘丽辉 , 张东生 , 姚颖 , 郭澎 , 闫宇 , 董孝义

量子电子学报 doi:10.3969/j.issn.1007-5461.2005.06.025

设计了一种基于级联长周期光纤光栅(Long period fiber grating)的新颖温度传感器.理论上得到光栅间光纤的长度随温度增加变化时,级联LPG的干涉峰将线性地向长波方向漂移,其消光比亦将呈现线性变化.实验上制作出了基于级联LPG的光纤温度传感器.利用其某一干涉峰的中心波长和消光比测量温度变化时,测量灵敏度分别为0.0353 nm/℃和0.0684 dB/℃.基于级联长周期光纤光栅的温度传感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光纤光学 , 级联 , 长周期光纤光栅 , 温度传感器

磷氮硅一体化膨胀型阻燃剂阻燃聚丙烯

陈少华 , 刘石磊 , 杨林 , 亢健 , 盖景刚 , 陈金耀 , 曹亚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采用三氯氧磷、季戊四醇、对苯二胺和氨基硅油成功制备出新型磷氮硅一体化膨胀型阻燃剂(P-N-Si-IFR),通过极限氧指数、锥形燃烧和热失重测试对比研究了常规磷氮膨胀型阻燃剂(P-N-IFR)与P-N-Si-IFR对PP的阻燃效果.结果表明,含有P-N-IFR的PP阻燃体系的极限氧指数、平均热释放速率和残炭率分别为30.7、240 kW/m2和8.7%,合30%的P-N-Si-IFR的PP阻燃体系的3种参数分别为34.0、94 kW/m2和15.2%,表明P-N-Si-IFR对PP阻燃和提高热稳定性的效果优于P-N-IFR对PP阻燃和增强热稳定性的效果.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了含有两种阻燃剂的PP残炭结构,探讨了P-N-Si-IFR的阻燃机理.

关键词: 聚丙烯 , 膨胀型阻燃剂 , 含硅阻燃剂

含有石墨烯和纳晶纤维素的聚氨酯复合纳米纤维

段楠楠 , 汪志 , 陈少华 , 吴静 , 殷先泽 , 王桦 , 王罗新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doi:10.16865/j.cnki.1000-7555.2016.08.026

以N,N-二甲基甲酰胺/丙酮(DMF/CP)为混合溶剂,纳晶纤维素(NCC)辅助还原的氧化石墨烯(rGO)和热塑性聚氨酯(TPU)为原料,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rGO/TPU复合纳米纤维,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仪观察了rGO、NCC、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尺寸和形貌结构,并测试分析了纳米纤维膜的力学性能、热性能和亲水性.结果表明,当m(rGO)/m(TPU)=1.5/100时,复合纳米纤维表面光滑、直径均一,相应的复合纳米纤维膜断裂强度最大(31.98 MPa),比纯TPU纳米纤维膜断裂强度(7.92 MPa)提高了303.79%.此外,随着rGO和NCC的加入,复合纳米纤维膜的热稳定性和亲水性增强.

关键词: 聚氨酯 , 还原的氧化石墨烯 , 复合纳米纤维 , 静电纺丝

热轧态Cu-Ni-Si-Mg合金的时效动力学

王俊峰 , 贾淑果 , 陈少华 , 刘平 , 宋克兴

材料热处理学报

对经过连铸连轧处理的Cu—Nj—Si—Mg合金进行时效,研究了时效温度和时效时间对该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并对该合金在不同温度下的时效动力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合金在450℃时效2h时能够获得较好的综合性能,其显微硬度和导电率分别为230HV和35%IACS;通过对合金在时效过程中导电率的变化规律的分析,推导出合金在不同温度下时效的相变动力学方程和导电率方程,在此基础上做出了动力学“S”曲线和导电率方程曲线,该导电率方程与试验值吻合。

关键词: Cu-Ni-Si-Mg合金 , 时效析出 , 导电率方程 , 相变动力学

形变热处理对Cu-0.1Fe-0.03P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戴姣燕 , 尹志民 , 娄花芬 , 陈少华

稀有金属 doi:10.3969/j.issn.0258-7076.2007.03.003

成分为Cu-0.1%Fe-0.03%P(TFe0.1)的引线框架铜合金连续铸坯经热轧成厚15 mm宽60 mm的带坯,之后进行固溶-冷轧变形-时效处理和在线固溶-冷轧变形-时效处理,冷轧变形量为85%, 90%和95%,在此基础上测试了合金的拉伸力学性能和电导率,用金相和透射电子显微分析研究了不同处理态合金的微观组织结构及其变化.结果表明,合金热轧后在线固溶-95%冷轧变形-500℃/2h时效处理是TFe0.1合金比较好的形变热处理工艺,在此条件下,合金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延伸率和电导率分别为258, 192 MPa, 22.5%和86.0%IACS,合金的显微组织结构为固溶体基体和弥散分布的第二相颗粒,析出强化和亚结构强化是TFe0.1合金强化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形变热处理 , Cu-Fe-P合金 , 引线框架 , 显微组织

青铜文物腐蚀过程的模拟研究

张展适 , 陈少华 , 陈障茹 , 刘月妙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doi:10.3969/j.issn.1005-4537.2006.02.007

采用地球化学模式程序EQ3/6,研究了青铜器蚀变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在土壤中常见的Eh和pH及研究区的年平均温度条件下,溶液中铜离子的含量达到一定的浓度时,可以生成赤铜矿(当Cu≈0.0016 mol/L)、孔雀石及黑铜矿(当Cu≈0.0079mol/L)等次生矿物,溶液中Cu的存在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即CuCO3(aq)所占的比例不断减小,而Cu2+和CuOH+的含量则相继增高,且Cu2+的增幅大于CuOH+.青铜制品中的Cu在不同的Eh和pH条件下腐蚀的产物是不同的.在研究的Eh(-0.2 V~0.7 V)和pH值(5~9.5)范围内,赤铜矿的形成不受氧化-还原电位及酸碱度变化的影响;孔雀石和黑铜矿形成于较高pH值(>7)和较高的氧化-还原电位(>0.2 V)条件;而辉铜矿则形成于较低的pH值(<7)和较低的Eh(<0.2 V)条件.水-青铜器相互作用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作用过程中将依次生成赤铜矿、孔雀石、黑铜矿、白铅矿、锡石及在合金内层残留的自然Cu、Pb和Zn.在这一过程中溶液中Cu和Pb的含量逐渐降低,但Zn的行为则与Cu、Pb相反,即随着合金的溶解在溶液中的含量增加了.在上述模拟结果基础上,建立了青铜器腐蚀的化学作用过程,即青铜器的腐蚀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生成黑铜矿和孔雀石,第二阶段生成白铅矿和锡石等矿物.上述模拟研究结果与现有的测定结果相吻合,同时还揭示了现有的常规研究所不能揭示的腐蚀过程,由此说明不仅可以应用地球化学模式程序来研究青铜器的腐蚀产物,还可以揭示青铜类文物的腐蚀过程及机理.

关键词: 青铜器 , 腐蚀产物 , 腐蚀过程 , 模拟研究

Cu-0.1Ag-0.26Cr合金的时效析出动力学

贾淑果 , 陈少华 , 宋克兴 , 刘平 , 苏娟华

材料热处理学报

采用真空熔炼的方法制备了Cu-0.1Ag-0.26Cr合金,通过显微硬度、电导率测试等方法,对合金的时效性能进行了研究,利用Avrami方程结合时效过程中电导率的变化分析了合金的相变动力学.结果表明:试验合金在450℃时效2h达到电导率和显微硬度的良好结合,导电率87.36%IACS,显微硬度125 HV;合金在500℃时效时的相变动力学方程为f=1- exp( -0.1305t0.3709),导电率方程为σ=54.82+ 35.33×(1- exp(-0.1305t0.3709)).

关键词: 铜合金 , 时效 , 相变动力学 , 电导率

铜镍硅锌镁合金的时效析出动力学

邓猛 , 贾淑果 , 陈少华 , 丁宗业 , 宋克兴

机械工程材料

分析了时效温度(400~550℃)和时效时间(0~8 h)对铜镍硅锌镁合金导电率的影响,推导了导电率和新相析出率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Avrami相变动力学经验方程推导出了试验合金在400~550 ℃时效时的相变动力学方程和导电率方程,并计算出该合金在不同温度下时效时的相变开始和结束时间.结果表明:在时效初期,试验合金的导电率迅速上升,之后趋于平缓;温度越高,时效相同时间后的导电率越高;导电率和新相析出率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可以用导电率的变化来间接反映相变过程;根据导电率方程计算得到的导电率与试验结果吻合;试验合金在500℃时效时的相变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最短,分别为0.34,7 083.23 s.

关键词: 铜镍硅锌镁合金 , 导电率 , 时效时间 , 相变动力学方程

青铜文物腐蚀过程的模拟研究

张展适 , 陈少华 , 陈障茹 , 刘月妙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采用地球化学模式程序EQ3/6,研究了青铜器蚀变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在土壤中常见的E h和pH及研究区的年平均温度条件下,溶液中铜离子的含量达到一定的浓度时,可以生 成赤铜矿(当Cu≈00016 mol/L)、孔雀石及黑铜矿(当Cu≈0 0079mol/L)等次生矿物,溶 液中Cu的存在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即CuCO3(aq)所占的比例不断减小,而Cu2+和CuO H+的含量则相继增高,且Cu2+的增幅大于CuOH+.青铜制品中的Cu在不同的E h和pH条件下腐蚀的产物是不同的.在研究的Eh(-02 V~07 V)和pH值(5~95) 范围内,赤铜矿的形成不受氧化—还原电位及酸碱度变化的影响;孔雀石和黑铜矿形成于较 高pH值(>7)和较高的氧化—还原电位(>02 V)条件;而辉铜矿则形成于较低的pH值(<7) 和较低的Eh(<02 V)条件.水-青铜器相互作用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作用过程中 将 依次生成赤铜矿、孔雀石、黑铜矿、白铅矿、锡石及在合金内层残留的自然Cu、Pb和Zn.在 这一过程中溶液中Cu和Pb的含量逐渐降低,但Zn的行为则与Cu、Pb相反,即随着合金的溶解 在溶液中的含量增加了.在上述模拟结果基础上,建立了青铜器腐蚀的化学作用过程,即青 铜器的腐蚀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生成黑铜矿和孔雀石,第二阶段生成白铅矿和锡 石等矿物.上述模拟研究结果与现有的测定结果相吻合,同时还揭示了现有的常规研究所不 能揭示的腐蚀过程,由此说明不仅可以应用地球化学模式程序来研究青铜器的腐蚀产物 ,还可以揭示青铜类文物的腐蚀过程及机理.

关键词: 青铜器 , corrosion product , corrosion process , simulation study , EQ3/6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末页
  • 共3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