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23474)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复合材料可靠性设计的小子样系数法

熊峻江 , 刘洪天 , 寇长河 ,

复合材料学报 doi:10.3321/j.issn:1000-3851.2001.03.025

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找到了T300/QY8911,T300/HD03和T300/QY8911-Ⅱ等几种常用复合材料强度性能的最大标准差,并发现:0°铺层或90°铺层的复合材料单层板强度性能分散性(变异系数或方差)要比多向铺层板大,这一性质对大多数复合材料都成立.通过对T300/QY8911,T300/HD03和T300/QY8911-Ⅱ等复合材料强度性能的分布检验,发现:复合材料强度性能遵循对数正态分布.提出复合材料强度性能可靠性设计的高精度小子样系数方法,与传统方法等进行了对比计算,发现:本文方法计算结果稳定,计算精度,可以获得比其他方法更大的数值结果,使复合材料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并节省试件.

关键词: 复合材料 , 可靠性设计 , 标准差 , 小子样 , 强度性能

复合材料疲劳可靠性研究

熊峻江 , 王三平 , 郭爱民 ,

材料工程 doi:10.3969/j.issn.1001-4381.2000.05.012

将复合材料疲劳可靠性研究领域划分为载荷/环境谱的编制、疲劳性能、疲劳寿命估算及疲劳可靠性分析与设计四个方面,并分别简述了各自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复合材料 , 疲劳可靠性 , 环境/载荷谱 , 疲劳性能 , 寿命估算

光滑与含孔复合材料压-压疲劳实验研究

熊峻江 , 寇长河 , 程小全 , 杨乃宾 ,

复合材料学报 doi:10.3321/j.issn:1000-3851.1998.03.019

本文新设计了光滑与含孔两种复合材料试样的抗失稳装置,简述了这两种试样的压-压疲劳实验概况,分析和讨论了其疲劳破坏机理,提出复合材料疲劳损伤的"转捩点"概念.

关键词: 压-压疲劳 , 光滑试件 , 含孔试件

高超声速飞行器复合材料翼面结构1100℃高温环境下的热模态试验

吴大方 , 王岳武 , 蒲颖 , 商兰 , 赵寿根 ,

复合材料学报 doi:10.13801/j.cnki.fhclxb.20150105.003

为了在热模态试验中获得难于测量的超过1 000℃的高温环境下复合材料翼面结构的振动特性参数,将高温瞬态热试验系统与振动试验系统相结合,建立了可对高超声速飞行器耐高温复合材料翼面结构进行1 100℃高温环境下热模态研究的热/振联合试验系统.通过自行研制的耐高温陶瓷导杆引伸装置将复合材料翼面结构上的振动信号传递至非高温区域,使用常温加速度传感器对高温环境下高超声速飞行器翼面结构上的振动信号进行数据识别;并运用时-频联合分析技术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实现了在1 100℃热/振复合环境下对复合材料翼面结构的模态频率、模态振型等关键振动特性参数的试验测试.研究结果为高超声速飞行器复合材料翼面结构在高温环境下的动特性分析及安全可靠性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 复合材料 , 热模态试验 , 高超声速飞行器 , 翼面结构 , 高温环境

1500℃高温氧化环境下C/SiC复合材料结构的热/力联合试验

吴大方 , 王岳武 , , 蒲颖 , 商兰

复合材料学报 doi:10.13801/j.cnki.fhclxb.20150428.001

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新型超高温结构力/热/氧化关键性能参量试验测试的迫切需求,自行设计并建立了可实现在高达1 500℃极端高温氧化环境下进行结构断裂性能测试的辐射式热/力联合试验系统,并对耐高温C/SiC复合材料结构在1 500℃等高温氧化环境下的断裂强度以及出现断裂时的时间点等关键性能参数进行了试验测试,当试验温度从1 000℃上升至1 500℃,C/SiC复合材料试验件的断裂强度下降了47.5%,断裂时间缩短50.1%.本极端高温载荷试验系统为高超声速飞行器结构热强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氧化环境下的热/力联合试验测试手段.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高温预加载可以明显提高C/SiC复合材料结构的断裂强度,增幅为38%,承载时间提高61.1%.试验结果为高超声速飞行器复合材料部件在极端热环境下的安全可靠性设计以及强度性能的改进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 超高温环境 , 复合材料 , 热/力联合试验 , 热强度 , 高超声速飞行器

A=135核区N=79的中异位素自旋结构研究

朱胜江 , 徐强 , 车兴来 , 朱凌燕 , 陈永静 , 丁怀博 , 王建国 , 竺礼华 , 温书贤 , 吴晓光

原子核物理评论

对清华大学在束γ谱实验组近年来在A=135缺中子核区N=79的中异位素 135Ba,137Ce和 139Nd的自旋态实验研究进行了介绍. 实验是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HI-13串列加速器上用在束γ的实验技术、分别通过重离子核反应 130Te(9Be,4n),124Sn(18O,5n),128Te(16O,5n)进行的. 实验结果扩展了这3个核的自旋态能级纲图. 研究表明,这3个核的低自旋态结构均起源于νh-111/2空穴与其偶偶核芯的耦合. 用粒子-转子模型对其结构进行了计算,得到这3个核的形变参量γ值均稍大于30°,为偏向于扁椭的三轴形变,从而可看出Ba,Ce和Nd 3个同位素链在低自旋态下由长椭边到扁椭边的形状转变都发生在中子数N=77-79之间. 对于中等自旋态下一些能级的组态进行了指定与系统学比较. 在自旋态下,在 137Ce中发现一条γ≈-60°的扁椭形变带,在 139Nd中则发现3条这样的扁椭形变带,对这些扁椭形变带的起源及结构特性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核结构 , 自旋态 , 形状转变 , 扁椭形变

近代陶瓷科学技术在景德的传播

郑乃章 , 李原野 , 郑康妮 , 莫云杰 , 苗立峰

硅酸盐通报

本文回顾了清代中晚期后中国陶瓷技术从全盛走向停滞和西方近代陶瓷科学产生的历史,分析了近代陶瓷科学技术在景德传播的历程,界定了景德古陶瓷技术与其现代陶瓷技术的分界.指出:从清末到20世纪50年代,经过50余年的艰苦奋斗,近代陶瓷科学技术才在景德陶瓷业得以传播和推广应用;在这个历程中,一批近代陶瓷教育的先驱们起着巨大的作用;上世纪50年代政府设立的陶瓷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才能真正使中国陶瓷技术传统转变为科学.

关键词: 近代陶瓷科学 , 传播 , 景德

景德明清以来低温黄釉的显微结构

孙加林 , 吴隽 ,

人工晶体学报

本课题以景德明清以来低温黄釉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探针-能谱组合、透射电镜等仪器对样品断面进行显微结构分析,研究了景德低温黄釉的显微结构演变情况,发现景德低温黄釉主要有黄釉下施底釉和黄釉下无底釉两大类,并进一步分析了底釉的存在对黄釉品质的影响情况.研究得出黄釉与底釉、胎的中间层所析出晶体主要为铅长石,白釉、底釉与胎中间层所析出晶体主要为钙长石;同时,还发现民国黄釉表面存在一层细小的烧绿石型黄色Pb2Fe0.5Sb1.5O6.5晶体.

关键词: 景德 , 低温黄釉 , 显微结构

景德地区低品位红土作为紫砂原料的应用研究

黄钢 , 卢希龙 , 曹春娥 , 秦立邦 , 曾信谦 , 刘洋

硅酸盐通报

以景德地区低品位红土为主要原料制备出性能良好的紫砂泥浆,然后经注浆、干燥、烧成等工艺,得到效果良好的紫砂器.讨论了不同烧成温度对坯体吸水率、烧失量、烧成收缩和呈色的影响,采用XRD、XRF、SEM、EDS、色度分析等测试技术对红土的矿物组成、化学组成及烧成后紫砂瓷坯的晶相组成、显微结构及呈色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景德低品位红土以石英、伊利石和白云母矿物为主;在1250℃烧成时坯体的吸水率最小,1280℃左右时坯体的收缩率、烧失率最大,其合适的烧成温度为1250℃左右;随烧成温度的提高,瓷坯由紫红→深紫红→红褐→灰褐色规律变化;制得紫砂瓷坯的主晶相为莫来石,同时还有部分残余石英相.

关键词: 红土 , 景德 , 紫砂 , 应用研究 , 性能表征

景德与潮州中温日用瓷坯热稳定性的研究

赵秀娟 , 曹春娥 , 卢希龙 , 陈云霞

硅酸盐通报

用XRF、热膨胀、TG-DTA、XRD、SEM和EDS等分析技术,对景德和潮州两个主要产瓷区代表性的两种中温日用瓷坯进行了研究,从组成、结构、性能等方面阐释了两种瓷坯热稳定性差别的原因.结果表明:景德镇中温瓷坯属于硅低铝系统,热膨胀系数较高,而潮州中温瓷坯属于铝低硅系统,热膨胀系数较低;潮州中温瓷坯的热稳定性远高于景德镇中温瓷坯的热稳定性,原因是由于潮州中温瓷坯的主晶相为晶形发育良好、相互交错呈人字形的纳米短柱状一次莫来石晶体,其在瓷坯中连续分布,起到增强增韧的作用,赋予潮州瓷坯优良的热稳定性.与之相比,景德镇中温瓷坯中主晶相为发育较差的鳞片状一次莫来石和大量残余石英,热稳定性较差.

关键词: 日用瓷坯 , 热稳定性 , 景德 , 潮州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2348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