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再国
,
郭俊盛
,
吴晓蕾
,
范红梅
,
秦芝
,
雷祥国
,
董成富
,
徐华根
,
陈若富
,
张福明
,
郭斌
,
刘洪业
,
王华磊
,
谢成营
,
冯兆庆
,
郑勇
,
宋立涛
,
骆鹏
,
徐瑚珊
,
周小红
,
靳根明
,
任中洲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5.01.012
利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提供的26Mg离子束轰击243Am靶, 产生了新同位素265Bh.实验中用氦喷技术对产物进行传输, 并用一套具有数对探测器组的转轮收集探测系统对产物进行收集和测量.通过观测265Bh与它的衰变子核261Db及257Lr之间的α衰变的关联, 实现了对新核素的鉴别.实验测得265Bh的α衰变能量为(9.24±0.05) MeV, 半衰期为0.94+0.70 -0.31 s.
关键词:
新核素
,
α-α关联
,
母子核模式
,
衰变特性
李君清
,
左维
,
冯兆庆
,
靳根明
,
赵恩广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6.04.007
在双核模型框架下, 用数值解主方程方法计算了超重核的熔合几率. 明确描述了包含能量、角动量和碎片形变弛豫的相对运动, 并与核子扩散过程相耦合. 因此, 用微观方法推导出的核子跃迁几率是与时间相关的. 所计算的以Pb为靶的冷熔合超重核形成截面和以48Ca为弹核的热熔合超重核形成激发函数与已知的实验值在合理的范围内符合.
关键词:
超重核
,
双核系统
,
驱动势
,
主方程
,
全熔合
赵旭林
,
靳根明
,
冯兆庆
,
付芬
原子核物理评论
利用改进的同位旋相关的量子分子动力学(ImIQMD)模型程序,对能量在库仑位垒附近的~(48)Ca+~(208)Pb反应系统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到的俘获截面、准裂变截面和碎片分布及其发生的时间分布等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较好.同时还得到了准裂变过程中发射第三个较大碎片的截面,并简单讨论了它们的发射机制.
关键词:
ImIQMD模型
,
准裂变
,
产生截面
,
碎片分布
冯兆庆
,
靳根明
,
李君清
原子核物理评论
总结了描述重系统碰撞形成超重核的主要理论模型进展.基于两类反应机制,即熔合蒸发反应和大质量阻尼反应,对产生超重核的物理过程进行了讨论.分析了超重核形成过程中碰撞系统的俘获、复合核的形成及蒸发退激描述存在的问题.基于双核模型分析了合成冷熔合反应和48Ca诱发全熔合反应之间的超重新核素的可能性.利用锕系核碰撞的转移反应产生子壳N=162附件丰中子重核的可行性,研究了壳效应对丰中子核素产生的影响.进一步讨论了将来基于丰中子强流放射性束合成超重核的可行性.
关键词:
超重核
,
熔合蒸发反应
,
阻尼碰撞
,
熔合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