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琴
,
郁蕙蕾
,
赵娜
,
李春秀
,
尚亚卓
,
刘洪来
,
许建和
催化学报
doi:10.1016/S1872-2067(11)60333-1
使用酶法合成了一系列不同烷基链长的β-D-烷基葡萄糖苷.结果表明,除甲基糖苷外,烷基碳链越长,反应初速度越低,糖苷的最终收率越低.从热力学角度系统地研究了这些糖苷合成的平衡常数和吉布斯自由能变化.通过改变反应的平衡,提高了长链烷基糖苷的最终收率.当水含量从10%降至5% (v/v),使用叔丁醇作为共溶剂,添加0.1 mol/L葡萄糖作为底物时,癸基糖苷的平衡得率从1.9%提高至6.1%.除了其他长链的烷基糖苷外,庚基糖苷也显示了明显的表面活性剂活性.
关键词:
β-D-烷基葡萄糖苷
,
癸基-D-葡萄糖苷
,
酶催化
,
逆水解
,
微水环境
,
平衡收率
任韦华
,
刘峰
,
胡军
,
刘洪来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本实验采用Wittig方法制得了未封端和封端的超支化聚三苯胺-对苯乙烯撑型聚合物,对两种共轭聚合物进行了表征和性能测试.聚合物溶液和固体膜在紫外光照射下均发出较强的绿光.首次对这类聚合物在硝基芳烃化合物荧光猝灭能力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与未封端产物相比,封端后的超支化共轭聚合物在邻硝基甲苯(α-NT)的荧光猝灭效率上有明显提高,当α-NT浓度为21.5×10-3 mol/L时,荧光猝灭效率达到97%.这类共轭聚合物不仅合成操作较为简便,猝灭效率也较高,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硝基芳烃化合物荧光检测材料.
关键词:
超支化聚合物
,
三苯胺
,
荧光猝灭
,
硝基化合物
尚亚卓
,
王雨琴
,
董修言
,
朱云峰
,
刘洪来
应用化学
doi:10.11944/j.issn.1000-0518.2016.06.150351
利用界面扩张流变技术,研究了两性咪唑类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1-磺丙基-3-十二烷基咪唑内盐(C12imSP)的界面聚集行为,探讨传统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对C12imSP界面聚集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少量SDS的加入可以填补界面上疏松的C12imSP分子间的空位,界面上形成表面活性剂混合吸附膜,界面张力显著降低;提高SDS的浓度,其分子从体相向界面层的扩散交换占优势,界面层分子逐渐达到饱和吸附,此后体系中有混合胶束形成.体相胶束中富集的SDS分子对C12imSP分子的“收纳”作用及进一步的“挽留”作用,加之C12imSP分子本身相对较大的空间位阻效应导致界面上的C12imSP分子一旦通过扩散作用被交换至体相,其很难再回复到表面层,即界面膜以SDS分子为主.通过调节体系中SDS的含量,可以实现对混合体系SDS/C12imSP/NaCl(0.1 mol/L)界面聚集行为的调控,进而实现对界面膜性质的调控.
关键词:
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
,
界面聚集行为
,
扩张流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