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12)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硅探测器的数字化脉冲形状甄别

李朋杰 , 李智焕 , 陈志强 , 吴鸿毅 , 田正阳 , 蒋伟 , 李晶 , 冯骏 , 臧宏亮 , 刘强 , 牛晨阳 , 杨彪 , 陶龙春 , 张允 , 孙晓慧 , 王翔 , 刘洋 , 李奇特 , 楼建玲 , 李湘庆 , 华辉 , 江栋兴 , 叶沿林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11804/NuclPhysRev.34.02.177

介绍了利用硅探测器的脉冲形状甄别进行粒子鉴别的原理.详细叙述了基于数字化方法的脉冲形状甄别的实现.采样频率和位数是数字化方法的两个重要参数.对于硅探测器信号,采用100 MS/s,12 bit的Digitizer可以满足脉冲形状甄别法对时间分辨的要求.同时对该方法粒子鉴别的特征和能量阈值做了简要的分析和对比.粒子背面入射硅探测器的所得的阈值低于正面入射的情况.例如对于氖周围的同位素,背面入射情况的阈值约为100 MeV,为正面入射情况下鉴别阈值的二分之一,相当与?E-E方法中?E探测器厚度约为60μm情况下的阈值.最后定性讨论了硅探测器的电阻率不均匀性和沟道效应对粒子鉴别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 硅探测器 , 脉冲形状甄别 , 上升时间 , 数字化方法 , 能量阈值 , 电阻率不均匀性 , 沟道效应

晕核6He(25 MeV/u)的单、双中子转移截面测量

叶沿林 , 庞丹阳 , 葛愉成 , 江栋兴 , 郑涛 , 王全进 , 李智焕 , 李湘庆 , 艾颖 , 张高龙 , 王佳 , 陈志强 , 胡青元 , A.Ozawa , Y.Yamaguchi , C.Wu , R.Kanungo , D.Fang , I.Tanihata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5.01.001

实验测量了25 MeV/u 的6He+9Be反应中的单、双中子转移微分截面.利用反应耦合道模型初步分析了实验数据, 计算大体重现截面值.转移反应对末态有相当的选择性, 并且双中子转移截面主要来自到基态的一步过程.后角度截面的上升可能与连续态的耦合有关.

关键词: 晕核 , 转移反应 , 反应耦合道模型

晕核6He(25 MeV/u)在9Be上的弹性散射研究

庞丹阳 , 叶沿林 , 江栋兴 , 郑涛 , 王全进 , 李智焕 , 李湘庆 , 陈志强 , 胡青元 , 张高龙 , 王佳 , A.Ozawa , Y.Yamaguchi , C.Wu , R.Kanungo , D.Fang , I.Tanihata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5.01.003

分析了北京大学核物理实验小组在日本RIKEN实验室完成的25 MeV/u 6He和9Be的弹性散射实验数据, 得到了弹性散射微分截面角分布.利用双折叠模型, 并通过拟合弹性散射微分截面得到了此弹靶体系在此能量下的弹性散射光学势.

关键词: 中子晕核 , 弹性散射 , 双折叠模型 , 光学模型 , 微分截面角分布

晕核6He(25 MeV/u)在9Be上的破裂反应

王佳 , 叶沿林 , 江栋兴 , 郑涛 , 王全进 , 李智焕 , 李湘庆 , 张高龙 , 庞丹阳 , 吴翠娥 , 陈志强 , 胡青元 , A.Ozawa , Y.Yamaguchi , R.Kanungo , D.Fang , I.Tanihata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5.01.002

25 MeV/u 6He+9Be反应的实验中利用多个探测器望远镜对反应产物进行了测量, 对实验中各个角度测量到的4He进行观察, 将其中两个有高能峰成分的探测器划分成三部分, 得到不同角度4He的单举能谱和破裂产生4He的微分截面.

关键词: 中子晕核 , 破碎反应 , 微分截面 , 6He

放射性核束物理与核天体物理

沈文庆 , 詹文龙 , 叶沿林 , 柳卫平 , 靳根明 , 周小红 , 徐树威 , 竺礼华 , 朱胜江 , 刘祖华 , 孟杰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1.04.003

基于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HIRFL)的中能放射性核束线(RIBLL)及北京串列加速器国家实验室(HI-13)的低能放射性核束线(GIRAFFE),开展放射性核束物理和核天体物理研究,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是: 远离β稳定线核的结构与反应; 超重新核素及近滴线核素的合成和性质研究,极端同位旋非对称核物质特性和关键的天体核反应研究. 研究内容分成7个课题: (1)晕核研究; (2)新核素合成及超重新核素研究; (3)丰中子核结构和反应 ; (4)丰质子核结构和反应; (5)高自旋的同位旋相关性; (6)关键天体核反应; (7) 系统的理论研究. 上述研究也将是2005年建成的国家大科学工程——兰州冷却贮存环的主要科学目标的研究基础. 简述了近期的主要工作进展.

关键词: 放射性核束物理 , 核天体物理 , 重元素新核素 , 质子晕核 , 晕激发态

通过中高能碎裂反应研究奇异核的结构

李琛 , 叶沿林 , 江栋兴 , 华辉 , 郑涛 , 李智焕 , 葛愉成 , 庞丹阳 , 楼建玲 , 卢飞 , 范凤英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7.01.005

介绍了中高能放射性核素碎裂反应实验的主要物理机制,相应的实验探测装置,以及从中可得到的放射性核素结构的信息,提出可能的发展,力求为兰州CSR上的外靶物理实验提供参考.

关键词: 碎裂反应 , 电磁裂解 , 衍射碎裂 , 敲出反应

利用中高能破碎和敲出反应研究非稳定核结构

叶沿林 , FAISAL Jamil-Qureshi , 楼建玲 , 葛愉成 , 吕林辉 , 曹中鑫 , 肖军 , 李奇特 , 陈天逸 , 杨帆

原子核物理评论

中高能区的破碎和敲出反应,由于机制相对简单、对核的表面敏感、理论处理比较成熟等原因,在非稳定核的晕结构、壳移动等奇特性质研究中发挥了独到作用.针对次级束流强度较弱、能散较大等特点,实验上发展和应用了逆运动学有效立体角完全测量、轻重靶结合、高精度消色差磁谱仪、前向中子谱仪、在束7测量等技术手段,大大提升了实验的探测能力和选择性.从物理问题探索和实验路线演变的角度,回顾了非稳定核破碎和敲出反应的发展过程与启示,并探讨未来的走向.

关键词: 破碎反应 , 非稳定核 , 核结构 , 反应机制 , 核探测技术

通过破裂反应研究轻丰中子核的集团结构

范凤英 , 郑涛 , 叶沿林 , 江栋兴 , 华辉 , 李智焕 , 葛愉成 , 史帆 , 聂鹏煊

原子核物理评论

概括介绍了关于轻丰中子同位素链集团结构的理论模型和通过破裂反应研究该结构的实验方法、实验装置及物理分析.

关键词: 集团结构 , 破裂反应 , 激发能谱 , 轻丰中子核

中能质子引起散裂反应的碎片质量分布研究

樊胜 , 叶沿林 , 徐春成 , 陈陶 , 赵志祥 , N M Sobolevsky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0.02.006

对SHIELD程序进行了部分检验, 利用SHIELD程序计算质子入射铅的薄靶产生的靶碎片的截面及质量分布和激发函数, 计算结果较好地再现了实验数据. 并计算了1.6 GeV的质子轰击长 60 cm 和直径20 cm的铅靶的碎片质量分布.

关键词: SHIELD程序 , 散裂反应 , 碎片质量分布

17C反应截面的测量及其密度分布分析

吴翠娥 , Yamaguchi Y , Ozawa A , Tanihata I , 叶沿林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5.01.005

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放射性束流线上用透射法测量了能量为79 MeV/u的17C在12C反应靶上的反应截面; 利用有限力程Glauber模型对17C的密度分布进行了分析.同时拟合本实验结果及高能区的实验数据发现, 17C的中子密度分布中存在一个尾巴.基于芯核加单粒子密度分布的假设, 认为17C的价中子主要处于1d5/2轨道.

关键词: 反应截面 , 相互作用截面 , 有限力程Glauber模型 , 密度分布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末页
  • 共2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