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东宇
,
孟庆勇
,
杨光达
,
曹晖
,
黄维
,
何万里
,
王国杰
,
杨洲
,
张晓光
,
杨槐
液晶与显示
doi:10.3969/j.issn.1007-2780.2010.01.012
用硅烷偶联剂3-氨丙基一三乙氧基硅烷,通过自组装反应在石英基板表面制备了含有二苯乙炔基的自组装单层膜.用该自组装膜作为向列相液晶的取向层制成液晶器件,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向列相液晶获得了均匀、稳定的垂直取向效果.热稳定性试验表明,用自组装方法制备的液晶垂直取向膜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250℃条件下取向仍可保持.
关键词:
液晶
,
垂直取向
,
二苯乙炔
,
自组装
,
硅烷偶联剂
黄维
,
边震宇
,
肖久梅
,
郭金宝
,
郭仁炜
,
曹晖
,
张晓光
,
杨光达
,
杨槐
液晶与显示
doi:10.3969/j.issn.1007-2780.2009.03.002
简要说明了手征向列相液晶的形成方式、分子排列特点和光学性质,详细介绍了具有宽波反射特性的手征向列相液晶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情况,概括了特殊的多螺距分布结构的形成机理,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
液晶
,
手性化合物
,
手征向列相
,
选择性反射
,
螺距
,
高分子网络
何万里
,
曹晖
,
张晓光
,
杨光达
,
杨洲
,
杨槐
液晶与显示
doi:10.3969/j.issn.1007-2780.2009.06.002
合成了3种丙烯酸酯封端的取代苯甲酸以及其分别与4, 4′-联吡啶和反式吡啶基乙烯自组装形成的双氢键液晶,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法(~1H-NMR)表征化合物的结构,使用偏光显微镜(POM)以及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氢键液晶复合体的相转变行为.结果表明,在刚性液晶基元中引入氟原子会增加氢键液晶分子的宽度和降低分子的长径比对液晶材料的性能有很大影响,如降低氢键液晶的熔点以及清亮点等.另外,在柔性链末端引入丙烯酰氧基以及增加液晶基元的长度则会增加液晶分子的长度和规整性,提高氢键液晶复合体的相转变温度.
关键词:
液晶
,
氢键
,
丙烯酸酯
,
氟取代
,
自组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