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6)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放电等离子烧结制备Si80Ge20B0.6合金及其热电性能

赵然 , 沈丽 , 张忻 , 路清梅 , 郭福

功能材料

采用高能球磨与放电等离子烧结相结合的方法制备出了单相Si80Ge20B0.6合金块体热电材料.在400~900K 温度范围内对其进行了热电性能测试.粉末冶金法制备的合金内的晶界对载流子形成散射,保温时间较长的试样的电导率明显高于保温时间较短的试样.所有试样的热导率处于2.7~4.5W/(mK)范围.保温9min的试样在900K时ZT值最高,达到0.47.

关键词: SiGe合金 , 机械合金化 , 放电等离子烧结 , 热电性能

等离子体处理条件对聚酰亚胺薄膜表面处理效果的影响

郑朝銮 , 沈丽

表面技术 doi:10.3969/j.issn.1001-3660.2012.03.027

采用氧气等离子体对聚酰亚胺薄膜进行表面处理,系统研究了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压强和功率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并对比了空气、氮气、氧气和氩气几种处理气氛的处理效果,得出了最佳处理条件.分析表明:聚酰亚胺薄膜经氧气等离子体处理后,表面引入了含氧极性基团,有明显的刻蚀现象,使得其亲水性增强,与铜箔复合的剥离强度提高.

关键词: 氧气 , 等离子体处理 , 聚酰亚胺薄膜 , 润湿性 , 剥离强度

纳米金在比色传感分析中的应用

沈丽

材料导报

纳米金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易于进行表面修饰,且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能.在紫外可见光谱中,纳米金所产生的吸收峰的位置与纳米金粒子之间的距离、颗粒(或聚集态)大小和形状有关,吸收峰的强度与溶液中纳米金的浓度线性相关.因此,纳米金在开发比色传感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评述了近年来生物大分子-纳米金复合物、有机小分子-纳米金复合物、未修饰的纳米金、纳米金生长在比色传感分析中的应用以及固体纳米金比色传感器的研究进展,结合实例阐述了纳米金比色传感分析的机理,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总结,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纳米金 , 比色传感分析 , 生物大分子-纳米金复合物 , 有机小分子-纳米金复合物 , 纳米金生长 , 比色试纸

模板渗透法制备氧化锌纳米管阵列

陈茂彬 , 彭智 , 宋国君 , 姜宁 , 邵增军 , 沈丽

功能材料

采用溶胶-凝胶法,以醋酸锌和氢氧化锂为主要原料制备了纳米氧化锌溶胶;再以其为构造单元在阳极氧化铝模板(AAO)中通过减压渗透法制备了氧化锌纳米管阵列.同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能谱(EDS)对所得的氧化锌纳米颗粒、纳米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得的氧化锌纳米颗粒,粒径为2~5nm,分布较窄,属于纤锌矿型六方晶系;所得氧化锌纳米管,阵列结构规整,外径约为300nm,壁厚约为50nm,长度可以达到5μm以上.

关键词: 氧化锌 , 纳米管 , 渗透法 , 阵列

共晶二元Sn基焊料与Bi2(Te0.9Se0.1)3基热电材料的界面反应

沈丽 , 徐广臣 , 赵然 , 郭福

金属功能材料

热电元件焊接常用的焊料为铟基焊料和铋基焊料.由于碲化铋材料与低熔点合金焊料之间的浸润性较差,常在碲化铋基热电元件上镀覆镍镀层.本文在大气条件下,不加助焊剂,采用共晶SnBi和SnIn焊料分别对n型热电元件进行了铺展实验及界面显微组织的观察.铺展温度主要选择了210℃和300℃,实验表明300℃界面结合比250℃更好.此外,热电元件表面通过蒸镀仪蒸镀上薄镍层.对含薄镍层的热电元件与不含镍层的热电元件的铺展实验进行对比,得到薄镍镀层可能会增加界面裂纹.

关键词: 封装 , 热电堆 , Bi2 (Te0.9 Se0.1)3 , Sn基焊料

含氧催化剂的17O固体核磁共振谱学研究

沈丽 , 彭路明

催化学报 doi:10.1016/S1872-2067(15)60931-7

含氧催化剂在工业催化等多个领域有重要应用.氧离子半径很大,而且往往出现在材料的关键位点,所以一般认为氧与吸附和催化过程密切相关.17O是氧的唯一有核磁共振响应的稳定同位素,其化学范围极宽(>1000 ppm),能灵敏反映结构信息;由于是四极核(I>1/2),其四极耦合作用也能用于结构研究.因此,17O固体核磁共振谱学应是一种能提供丰富催化剂结构信息的理想表征手段.然而,目前17O固体核磁共振研究催化剂并非常规手段,这主要是因为17O的天然丰度很低,同位素标记较为昂贵和困难,其较低的旋磁比和较大的四极耦合作用导致谱线加宽,难以获得高质量的谱图并加以解析.随着高磁场和高速魔角旋转等技术的发展,17O固体核磁共振谱学可以用于一系列简单氧化物和沸石等催化剂的结构研究.近年来,随着双旋转(DOR)、动态角旋转(DAS)、多量子魔角旋转(MQMAS)以及卫星跃迁魔角旋转(STMAS)等新技术的发展,能够消除二阶四极耦合作用带来的谱线展宽,显著提升谱图分辨率.而诸如交叉极化(CP)和旋转回波双共振(REDOR)技术,已经能用于探索氧与其它原子核空间相关方面的信息,成为研究催化剂相关作用的基础.本文综述了氧化物及相关催化剂17O固体核磁共振谱学研究的新进展.17O核磁共振谱学用于简单氧化物催化剂的结构研究,已经能够区分催化剂结构中不同晶相以及不同结晶学位点的氧物种,而1H→17O双共振实验也能用于选择表面羟基物种.对纳米氧化物结构的近期研究表明,17O核磁共振能将纳米氧化铈材料表面第1、2、3层、表面羟基、与氧空位靠近的氧物种与“体相”氧物种区分开来;此外借助17O-水和纳米氧化物作用,实现表面选择标记,为进一步探索催化剂结构和催化机理提供了新的可能.对于复合氧化物和负载催化剂,17O核磁共振谱学能够有效研究与催化性能最为相关的界面结构.在重要的氧化物催化材料沸石的研究中,17O核磁共振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借助高分辨率17O核磁共振方法,能够区分沸石中Si-O-Si和Si-O-Al物种,在一部分沸石中还能将不同结晶学位置的T-O-T’物种区分开来,并观测到天然沸石中违反Lowenstein规则,出现Al-O-Al物种的情况.借助双共振实验能够对与催化活性最为相关的B酸位Si-O(H)-Al结构和酸性进行研究,这一方法与探针分子相结合,已经能够对沸石和小分子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提供吸附过程的重要信息.包括杂多酸和层状双氢氧化物在内的重要含氧催化材料也能够借助17O固体核磁共振进行局域结构和相互作用的研究.随着表面选择标记和动态核极化等选择表面研究的17O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我们能实现更为高效的表面结构的17O核磁共振观测,这一谱学方法将提供更多有关含氧催化剂和外来物种相互作用的信息,为研究氧化物催化剂及其催化应用提供新的策略.

关键词: 氧-17 , 固体核磁共振 , 催化剂 , 氧化物 , 氢氧化物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