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4)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42CrMo钢棒材轧后缓冷工艺数值模拟与实验

黄华贵 , 燕猛 , 叶丽芬 , 杜凤山

材料热处理学报

针对42CrMo钢大棒材轧后冷却过程中的组织性能控制与表面裂纹问题,在Gleeble热模拟平台研究了42CrMo钢的组织转变规律及其动态CCT曲线,并建立了qφ150 mm大棒材轧后输送和缓冷过程的温度-组织-应力场耦合有限元模型,对轧件轧后温度变化、显微组织和应力状态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当采用缓冷工艺且轧件入坑温度高于600℃时,棒材横截面内组织主要为珠光体和铁素体,与工业现场取样结果一致,符合对大棒材切削加工性能的实际要求.空冷条件下,轧件表面金属处于拉应力状态且最大周向应力为13 MPa,缓冷工艺能够降低工件内部温度梯度和应力水平,对抑制表面裂纹萌生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大棒材 , 缓冷工艺 , CCT曲线 , 组织转变 , 应力

基于模型驱动的冷轧带钢虚拟建模与系统仿真

燕猛 , 黄华贵 , 史英钦 , 杜凤山

钢铁 doi:10.13228/j.boyuan.issn0449-749x.20150278

为解决冷轧带钢板形和轧机动作的模型驱动与人机交互问题,以冷轧带钢出口张应力横向分布和板带屈曲判别模型为基础,提出了基于VRML高程格网(Elevation Grid)节点的虚拟带钢建模技术,实现了边浪、中浪等常见板形缺陷的量化解析预测和三维动态可视化呈现,并结合国内某厂2230 mm冷连轧机组出口板形仪实测数据,将浪形几何参数数值预测结果与现场带钢板形缺陷进行对比,两者吻合良好。在此基础上,以650 mm UCM单机架可逆冷轧机组为对象,利用MATLAB/Simulink 3D Animation工具箱,将轧机、带钢、厂房车间等VRML三维场景与轧制过程Simulink仿真模型进行了通讯集成,为虚拟现实系统开发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板形缺陷 , 虚拟带钢 , 屈曲判别模型 , VRML , 模型驱动

高速压电板形仪工业化测试平台及其试验

杜凤山 , 燕猛 , 黄华贵 , 陈恩平 , 武晓斌

钢铁 doi:10.13228/j.boyuan.issn0449-749x.20160187

为提高高速压电板形仪的在线检测精度及可靠性,研究张力分布方式、速度制度及载荷特性等对板形检测信号的影响,研制了一套高速压电板形仪工业化综合测试平台(简称“ICP-ITS”).该平台可实现板形仪的精确动态标定和误差测试分析,保证了板形信号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采用带钢驱动和轴向移动式压轮张力调节机构,模拟板形检测工业现场,实现了不同浪形的物理模拟和板形信号检测.试验结果表明,该平台能提高板形仪的检测精度,缩短板形仪的标定上线周期,对促进板形仪的工业化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压电板形仪 , 高速 , 工业化 , 综合测试平台 , 张力模拟发生装置

Cu/Al复合带固?液铸轧复合界面演化

黄华贵 , 董伊康 , 燕猛 , 杜凤山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 doi:10.1016/S1003-6326(17)60119-5

利用固?液铸轧复合(简称SLCRB)技术,在d160 mm×150 mm二辊实验铸轧机上制备Cu/Al复合带,并对其界面扩散层的反应程度、反应产物组成及显微组织演变规律进行SEM、EDS和XRD分析.结果表明,铸轧液相熔池内,液态铝液与铜带接触后在其表面形成初始渗铝层,界面成分主要为 α(Al)+CuAl2,且扩散层厚度在高温下逐渐生长变厚,最厚处约为10μm;进入低于kiss点的固相区后,扩散层在剧烈轧制延伸变形作用下破裂,界面两侧原始基材被挤出接触后形成新的复合界面,在铸轧出口处形成沿轧制方向弥散分布的CuAl2、CuAl和Cu9Al4,扩散层平均厚度由10μm减薄至5μm且较为均匀.剥离和折弯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Cu/Al复合带剥离断裂面出现在Al基体侧,断口呈显著韧性断裂,试件经90°~180°折弯后未出现界面撕裂现象.研究成果为高效短流程制备Cu/Al复合带提供了工艺基础.

关键词: Cu/Al复合带 , 固?液铸轧复合 , 复合界面 , 反应扩散 , 剥离测试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