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10)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PVDF-g-PVP及PVDF/PVP微滤膜的制备与表征

陈利芳 , 陆晓峰 , 卞晓锴 , 侯铮迟 , 刘忠英 , 施柳青 , 秦强 , 潘玲 , 申利国

膜科学与技术

选取经辐射接枝的PVDF(聚偏氯乙烯)-g-PVP(聚乙烯基吡咯烷酮)接枝物粉体及相同PVP含量的PVDF/PVP共混物粉体,利用浸没-沉淀相转化法制备微滤膜,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差示扫描量热(DSC)、扫描电镜(SEM)对PVDF膜、PVDF-g-PVP及PVDF/PVP微滤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同时对膜的接触角和水通量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PVDF-g-PVP及PVDF/PVP微滤膜的亲水性随PVP含量的增加而增强,但二者的热稳定性与PVDF膜相比略有降低.由于PVDF/PVP微滤膜中的PVP在成膜过程中主要作致孔剂,大部分会流失,因此与PVDF-g-PVP微滤膜相比,相同PVP含量的铸膜液在成膜后PVDF/PVP膜中的N含量较低,膜表面孔数较多,水通量较大,但亲水性略低.

关键词: PVIDF-g-PVP , PVDF/PVP , 微滤膜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在食品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陆晓峰 , 周保昌 , 沈飞 , 李景烨 , 卞晓锴 , 刘忠英 , 施柳青 , 侯铮迟 , 邓波

膜科学与技术 doi:10.3969/j.issn.1007-8924.2011.03.037

分别采用小试规模(50 L/d)外置错流管式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和中试规模(20 t/d)浸没式厌氧旋转膜生物反应器进行了食品厂废水的处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加入超滤膜单元提高了厌氧系统的总有机物去除率及甲烷产量,使系统出水水质更加稳定;外置错流式超滤膜随运行时间的延长通量明显下降,而旋转式超滤膜可通过膜片旋转速度提高和保持膜通量;浸没式旋转膜组件的运行能耗较外置管式膜组件至少降低30%;但不同形式的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对氨氮和总磷去除能力有限,需进一步处理.

关键词: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 , 管式膜 , 旋转膜 , 超滤膜

聚合物辅助超滤技术处理含铈废水

潘玲 , 陆晓峰 , 陈利芳 , 申利国 , 秦强 , 刘忠英 , 王帅

膜科学与技术

使用聚乙烯亚胺(PEI)辅助超滤法处理放射性废水中的铈(Ce).着重研究了pH,聚合物/金属离子质量比(P/M),离子浓度以及操作压力、运行时间对铈离子(Ce3+)截留率和膜渗透通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使用聚合物PEI辅助超滤时,最佳实验条件为pH=5,P/M=15;在最适pH和P/M比值下,3种截留分子量超滤膜对Ce3+截留率分别为88.23%(5 kDa)、87.01%(10 kDa)和89.78%(30 kDa);当溶液中存在Na+和Ca2+时,膜对Ce3+的截留率将会降低.膜通量随着操作压力的增加呈线性增加;3种膜通量均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有减小的趋势,且下降率顺序为30 kDa>10 kDa>5 kDa.

关键词: 聚乙烯亚胺(PEI) , 络合 , 超滤 , 放射性废水 ,

分光光度法和总有机碳法对超滤膜截留性能测定的比较

周晨 , 陆晓峰 , 侯铮迟 , 卞晓锴 , 施柳青 , 刘忠英

膜科学与技术 doi:10.3969/j.issn.1007-8924.2011.05.007

分别采用分光光度法和总有机碳(TOC)测定法测定超滤膜对6种标示物(牛血清蛋白,鸡蛋白,α-糜蛋白,PEG20000,PEG10000,PEG6000)的截留率,以比较两种分析方法对膜表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光光度法和TOC法截留率测定结果较吻合.从数据稳定性来看,两种方法能较一致的测定出超滤膜的切割分子量;但是当截留率较低时,滤出液成分较复杂,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则存在一定差异.指出分光光度法存在蛋白泡沫、试样液浓度选择、稀释以及PEG显色时间影响问题,并介绍了避免或减轻以上情况的措施,通过比较,发现TOC测定法具有快速、稳定、精确度高、环保等优点.

关键词: 超滤 , 截留率 , 分光光度法 , TOC

不同分子量聚醚砜超滤膜性能的研究(Ⅱ)有否无纺布支撑的影响

刘忠英 , 侯铮迟 , 陆晓峰 , 李良

膜科学与技术 doi:10.3969/j.issn.1007-8924.2011.06.003

选用3种分子量的PES作为制膜材料,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K30)作为添加剂,N-甲基吡咯烷酮作为溶剂,聚酯无纺布作为支撑材料,利用非溶剂致相分离法制备超滤膜.通过超滤实验和爆破强度的测定研究了有否无纺布支撑对不同分子量PES超滤膜过滤性能和抗压性能的影响.根据由凝胶色谱仪得到的PES分子量数据、由浊点滴定法得到的热力学相图以及由同心圆筒黏度计得到的铸膜液黏度数据,深入讨论了导致超滤膜性能变化的原因.研究发现,无纺布支撑与无支撑超滤膜相比,无纺布支撑的超滤膜过滤通量较高、截留率较低,其抗压强度明显增大.

关键词: 聚醚砜 , 分子量 , 超滤膜 , 无纺布

不同分子量聚醚砜超滤膜性能的研究(Ⅰ)不同添加剂的影响

李良 , 侯铮迟 , 陆晓峰 , 刘忠英

膜科学与技术 doi:10.3969/j.issn.1007-8924.2011.06.002

选用两种分子量的聚醚砜(PES)为膜材料,以N-甲基吡咯烷酮为溶剂,分别以聚乙二醇(PEG400、PEG6000)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K30)为添加剂,用非溶剂致相分离法制备了超滤膜,研究了添加剂种类及浓度对不同分子量PES超滤膜性能的影响,利用相图及铸膜液黏度数据,从热力学、动力学、聚合物聚集体大小角度对实验现象进行了解释.结果表明,同种添加剂时,随PES分子量增大制得超滤膜的过滤通量增大、截留率降低.不同添加剂时,PES超滤膜对PEG20000溶液的通量按添加剂为PEG400,PEG6000,PVP K30的顺序依次增大.添加剂为PVP K30、PEG400时PES超滤膜的截留率大于添加剂为PEG6000时PES超滤膜截留率.铸膜液配方相同,添加剂浓度增大时,制得超滤膜的厚度增大,过滤通量增大、截留率降低.

关键词: 聚乙二醇 , 聚乙烯吡咯烷酮 , 聚醚砜 , 超滤膜

紫外辐照改性聚砜超滤膜

陆晓峰 , 刘光全 , 刘忠英 , 王彬芳

膜科学与技术 doi:10.3969/j.issn.1007-8924.1998.05.012

用紫外辐照的方法改性聚砜超滤膜,紫外辐照后膜性能的变化与辐照时间、改性剂种类、改性剂浓度等有关.聚砜超滤膜经紫外辐照改性后,通量增加、膜的亲水性增强.并讨论了紫外辐照改性超滤膜的机理.

关键词: 超滤 , 聚砜膜 , 紫外辐照 , 膜污染

奥氏体不锈钢连铸圆坯表面质量的控制

刘忠英 , 鲁健波 , 纪延波 , 李永寿

钢铁研究

针对奥氏体不锈钢连铸圆坯生产中出现较严重的纵裂、结疤、皮下夹渣等表面缺陷,经过试验对比和分析研究,找出了产生上述缺陷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合理控制钢水浇注温度、选用适宜的连铸保护渣及浸入式中包水口,大大减少了不锈钢连铸圆坯的表面缺陷,各种缺陷比例均控制在4%以下,铸坯表面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关键词: 奥氏体不锈钢 , 连铸圆坯 , 表面质量 , 影响因素

姜黄素联合顺铂对卵巢癌细胞COC1的体外抗肿瘤作用

关松磊 , 胡秀丽 , 刘忠英 , 宋凤瑞 , 刘志强

应用化学 doi:10.3724/SP.J.1095.2011.00588

利用MTT比色法研究了姜黄素(Cur)联合顺铂(DDP)对卵巢癌COC1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当p(DDP)为2.5~10 mg/L,p(Cur)=5 mg/L时,与DDP相比,二者联合用药对卵巢癌COC1细胞可产生协同抑制作用;p(Cur)=5 mg/L就可明显增强COC1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增敏倍数为2.66倍;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药物作用后COC1细胞的形态发生了改变,细胞折光度下降,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排列疏散和胞浆空泡化严重.为探讨姜黄素协同顺铂抑制肿瘤的机制,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姜黄素辅助用药前后细胞内DDP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加入姜黄素前后,COC1细胞内顺铂含量虽然略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姜黄素与顺铂联合用药对人卵巢癌COC1细胞增殖具有协同抑制作用,且姜黄素可同时增加COC1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但姜黄素可能并未明显改变顺铂在细胞内的含量,即姜黄素可能不是通过影响顺铂进入细胞的通路而起协同抑制作用的.

关键词: 姜黄素 , 顺铂 , 抑制作用 , MTT比色法 , 高效液相色谱法

刺五加叶黄酮脂质体和滴丸的药动学差异比较

简勇 , 丁茹 , 刘舒 , 刘忠英 , 宋凤瑞 , 刘志强

应用化学 doi:10.11944/j.issn.1000-0518.2017.01.160132

采用液质联用(LC-MS/MS)方法,分析刺五加叶黄酮脂质体、刺五加叶滴丸和刺五加叶黄酮提取物经大鼠灌胃给药后其主要成分金丝桃苷的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考察刺五加叶黄酮的适宜剂型.用PKsolver软件进行药代动力学数据处理,大鼠灌胃刺五加叶黄酮提取物、刺五加叶滴丸和刺五加叶黄酮脂质体后测得金丝桃苷的最大血药浓度(Cmax)分别为(210.24±10.3)、(254.12 ±9.2)、(349.34 ±12.5) μg/L;0 ~t时间内药时曲线面积(AUC0-t)分别为(30.7±2.7)、(35.01 ±1.98)、(45.2±2.8)μg/(mL·min);平均驻留时间(MRT)分别为(334.42 ±75.36)、(394.56±90.26)和(640.35±84.26) min.结果表明,刺五加叶黄酮脂质体血药达峰浓度增加,清除速率降低,药时曲线下面积加大,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脂质体有望成为刺五加叶黄酮的适宜剂型.

关键词: 刺五加 , 脂质体 , 滴丸 , 生物利用度 , 药动学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