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55)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BMI树脂化学流变模型及RTM 工艺窗口预报研究

段跃新 , 张宗科 , 梁志勇 , 林云 , 赵渠森 , 孙冬生 , 谢富元

复合材料学报 doi:10.3321/j.issn:1000-3851.2001.03.008

研究用于航空结构复合材料的RTM工艺专用双马来酰亚胺树脂(BMI)体系化学流变特性,并建立其双阿累尼乌斯流变模型.模型对树脂粘度的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所建立的粘度模型可有效模拟该树脂在不同工艺条件下的粘度行为,准确预报树脂体系的低粘度工艺窗口,为优化RTM工艺参数和保证产品质量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 复合材料 , RTM工艺 , BMI树脂 , 流变模型

上浆剂对国产碳纤维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

黄彬瑶 , 段跃新 , 杨喆 , 陈达 , 肇研

材料科学与工艺

为了研究两种不同上浆剂和湿热环境对国产300级碳纤维/环氧树脂体系微观界面性能的影响,采用单丝断裂法,测试分析了去浆前后碳纤维单丝复合体系在自然干态、湿热处理3d及湿热处理6d的状态下微观界面剪切应力的变化。结合对扫描电镜( SEM)、原子力显微镜( AFM)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 XPS)等测试结果的分析,研究了碳纤维上浆剂对微观界面性能及其界面耐湿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去浆前后A300碳纤维表面均有明显沟槽;上浆剂1并未使A300碳纤维表面粗糙度有明显变化,但上浆剂2使A300碳纤维表面粗糙度减小,而两种上浆剂均使A300碳纤维表面含氧极性官能团含量减少。两种上浆剂对制备的复合材料界面性能和耐湿热性能都有较大的提高,其中上浆剂1在自然干态下对界面性能的提高更明显。

关键词: 碳纤维 , 上浆剂 , 单丝断裂法 , 湿热 , 界面性能

不饱和聚酯树脂光固化工艺的研究-光引发剂浓度

黄达 , 段跃新 , 梁志勇 , 袁源

玻璃钢/复合材料 doi:10.3969/j.issn.1003-0999.2003.03.006

本文选用TPO、651两种光引发剂,分别配制引发剂浓度为0.25、0.5、1、2wt%的不饱和聚酯体系.通过测定光固化试样的显微硬度分析光引发剂浓度对固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引发剂浓度能抑制氧阻聚的作用,但对于较厚的试样,引发剂浓度过高会导致固化不完全.

关键词: 光引发剂浓度 , 不饱和聚酯 , 显微硬度

RTM工艺专用混合型树脂体系研究--热性能与力学性能研究

梁志勇 , 段跃新 , 林云 , 张佐光

玻璃钢/复合材料 doi:10.3969/j.issn.1003-0999.2000.06.005

本文对乙烯基酯树脂和环氧树脂共混改性的RTM工艺专用树脂体系及其复合材料性能进行研究.共混树脂体系RTM工艺复合材料的动态机械性能、拉伸及冲击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型树脂体系的复合材料耐热及力学性能接近或达到环氧树脂体系的性能,成本却比环氧树脂低1/3以上.采用不同树脂体系的共混改性方法是研究和开发具有良好工艺性、耐热性和力学性能的低成本RTM工艺树脂体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复合材料RTM树脂 , 力学性能 , 共混改性

湿热循环对CCF300/QY8911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

张利军 , 肇研 , 罗云烽 , 段跃新

材料工程 doi:10.3969/j.issn.1001-4381.2012.02.007

通过对CCF300/QY8911复合材料试样进行循环吸湿-脱湿处理,绘制吸湿和脱湿曲线并用Fick第二定律进行拟合,采用层间剪切强度(ILSS)表征不同湿热条件对纤维/树脂界面性能的影响,再通过SEM观察试样剖面和侧面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CCF300/QY8911复合材料的吸湿和脱湿行为符合Fick第二定律,试样水浸(水温71℃)14天后达到饱和吸湿率;水对CCF300/QY8911复合材料纤维/树脂界面的破坏分为可逆和不可逆,脱湿处理会消除可逆破坏,使干态ILSS有所回复;湿热循环次数增加会进一步引起纤维/树脂界面产生不可逆破坏,使CCF300/QY8911复合材料ILSS降低,但吸湿是引起这种复合材料ILSS性能下降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湿热循环 , 复合材料 , 界面性能 , 炭纤维

乙烯基酯树脂体系流变特性及RTM工艺窗口预报研究

梁志勇 , 段跃新 , 林云 , 肇研 , 路遥 , 张佐光

材料工程 doi:10.3969/j.issn.1001-4381.2001.08.010

对992乙烯基酯树脂体系的流变特性进行研究.根据树脂的反应动力学特性,建立树脂的化学流变模型,模型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所建立的粘度模型,可有效模拟和预报树脂体系在不同工艺条件下的粘度行为.并准确预报RTM工艺的低粘度工艺窗口,为优化RTM工艺参数和保证产品质量提供必要的工艺基础数据和模型.

关键词: 复合材料 , RTM , 乙烯基酯树脂 , 流变模型

空心陶瓷微球表面化学镀钴工艺及电磁性能研究

肇研 , 张桐 , 张润 , 陈吉平 , 段跃新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采用化学镀工艺,在粒径为1~20 μm空心陶瓷微球表面包覆了一层金属Co.先以Sn-Pd溶液作为活化剂,将空心微球表面进行活化,再采用以次亚磷酸钠为还原剂的碱性镀液使其表面沉积上金属Co.使用X射线能谱仪(EDX)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对包覆结果进行表征,通过优化确定出最佳化学镀液配方.用网络矢量分析仪对包覆了Co的空心微球的电磁参数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经过化学镀的空心微球表面包覆了一层致密,均匀的金属镀层,得到的功能化空心微球在2~18 GHz的频率范围内具有较高的介电常数,具有一定的微波吸收性能.

关键词: 化学镀 , , 空心微球 , 电磁性能

CCF300炭纤维的微观结构分析

董昊 , 肇研 , 罗云烽 , 段跃新

材料工程 doi:10.3969/j.issn.1001-4381.2011.z1.004

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小角X射线散射(SAXS)和Raman光谱研究了不同性能的国产CCF300炭纤维的断面形貌、微晶结构和内部微孔参数.结果表明:三种炭纤维的断面均呈颗粒状特征.相对于CCF300 (B)和CCF300(C)炭纤维,CCF300 (A)炭纤维的石墨微晶堆砌更紧密,微孔含量更低,微孔沿纤维轴向取向角较小,且石墨微晶的有序度较高,因此后者具有更高的拉伸强度和模量.强度相当的CCF300 (B)和CCF300 (C)炭纤维,CCF300(B)模量稍高的原因在于前者的平均微孔尺寸较小,取向角也较小,且其石墨堆砌厚度和有序度(即石墨化程度)略大于后者.

关键词: 炭纤维 , 微观结构 , XRD , SAXS , Raman光谱

树脂传递模塑工艺专用低粘度环氧树脂体系研究

张锬 , 段跃新 , 肇研 , 陆再平 , 梁志勇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系统研究了用于RTM工艺的低粘度环氧中温固化体系的工艺特性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该体系在70 ℃以上存在低于100 mPa.s的低粘度平台,其浇铸体拉伸模量高达3.7 GPa,可满足RTM工艺对树脂粘度及力学特性的要求.

关键词: 树脂传递模塑 , 环氧树脂 , 工艺特性

5228环氧树脂体系化学流变特性研究

石凤 , 段跃新 , 梁志勇 , 张佐光

玻璃钢/复合材料 doi:10.3969/j.issn.1003-0999.2006.04.007

本文对5228环氧树脂体系的化学流变特性进行研究.采用DSC热分析技术和粘度测量手段,研究该树脂体系固化特性和固化过程中粘度与温度的关系,根据对等温和动态粘度曲线的分析,建立了工程恒温粘度模型,通过积分变换将模型推广到非恒温条件下使用,验证了所建立的粘度模型在工程中的准确性.所建立的工程粘度模型能有效地预测体系热压工艺的粘度变化和工艺窗口,具有工程实用性,为复合材料成型工艺模拟分析及工艺参数的确定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环氧树脂 , 粘度模型 , 热压工艺 , 复合材料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6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