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13)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17)F+p厚靶实验对~(18)Ne共振态性质的研究

胡钧 , 何建军 , 许世伟 , 陈志强 , 张雪荧 , 王建松 , 于祥庆 , 苏俊 , 李二涛 , 王宏伟 , 田文栋 , 李龙 , 张立勇 , 杨彦云 , 马朋 , 章学恒 , 胡正国 , 郭忠言 , 徐星 , 袁小华 , 鲁皖 , 余玉洪 , 臧永东 , 唐述文 , 叶瑞平 , 陈金达 , 金仕纶 , 杜成名 , 王世陶 , 马军兵 , 刘龙祥 , 白真 , 雷祥国 , 孙志宇 , 李湘庆 , 张玉虎 , 周小红 , 徐瑚珊

原子核物理评论

实验通过17F+p共振弹性散射研究了复合核18 Ne激发态中与天体核反应14 O(#,p)17F相关的共振态性质。利用兰州放射性束流线(RIBLL)对弹核碎裂反应产生的放射性束17F进行了分离和提纯。经过降能后,能量为4.22 AMeV的17F束流轰击在T2终端的厚氢靶(CH2)n上。两套(E-ESi探测器望远镜放置在两个不同的探测角度θlab≈2.3°和14°上,对反冲质子的角度和能量进行了测量。实验观测到了复合核18 Ne的几条质子共振能级。通过R-Matrix理论程序对激发函数进行拟合,得到了共振态的能量、自旋、宇称和衰变宽度等共振参数。

关键词: 共振态 , 厚靶方法 , 放射性核束 , R-Matrix拟合

关键天体反应18Ne(α,p)21Na的实验研究

张立勇 , 许世伟 , 何建军 , H. Yamaguchi , S. Kubono , Y. Wakabayashi , 陈思泽 , 胡钧 , 马朋 , Y. Togano , T. Hashimoto , D. Kahl , T. Teranishi , 陈若富 , 王宏伟 , 田文栋 , 郭冰 , S. Hayakawa , N. Iwasa , T. Yamada , T. Komatsubara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11804/NuclPhysRev.30.04.385

在X射线暴高温高密度的环境中,18Ne(α, p)21Na很可能是由热CNO循环突破到rp过程的一个重要反应。到目前为止,人们测得的反应率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实验中用CRIB(CNS Radioactive Ion Beam separator)提供的21Na放射性束轰击8.8 mg/cm2的聚乙烯厚靶,利用放置在θlab=-14°,0°,14°处的3套硅条探测器望远镜阵列对反冲轻粒子进行鉴别和测量,测得在一段能区(Ex=5.5~9.2 MeV)内21 Na(p, p)21 Na的激发函数。通过对21 Na(p, p)共振弹性散射截面进行R矩阵拟合,得到了22 Mg共振能级的自旋宇称以及质子宽度等信息,从而为计算18Ne(α, p)21Na反应率提供了实验参数。

关键词: 核天体物理 , X射线暴 , 放射性束 , 厚靶方法 , 共振散射

质子滴线区新核素25P的鉴别

肖国青 , 詹文龙 , 郭忠言 , 孙志宇 , 李家兴 , 王金川 , 王全进 , 孟祥伟 , 江山红 , 宁振江 , 王猛 , 陈志强 , 王建丰 , 王建松 , 田文栋 , 王武生 , 毛瑞士 , 靳根明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0.04.017

在兰州放射性束流装置RIBLL上,利用磁刚度Bρ、飞行时间tTOF和多重望远镜ΔE-E联合探测方法测量了89MeV/u36Ar轰击Be靶产生的P同位素碎片的同位素分布,并与EPAX经验公式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在质子滴线区首次鉴别出了新核素25P.

关键词: 新核素 , P同位素分布 , 质子滴线

丰中子核6He在28Si靶上的反应总截面测量

陈志强 , 肖国青 , 詹文龙 , 郭忠言 , 孙志宇 , 李加兴 , 王猛 , 田文栋 , 王建松 , 王武生 , 毛瑞士 , 白洁 , 胡正国 , 陈立新 , 李琛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2.04.004

实验测量了20-40 MeV/u的轻丰中子核6He在Si靶上的反应总截面, 并且结合6He的高能实验数据, 采用双参数HO密度分布形式用Glauber模型计算得到较好的拟合. 与Warner的实验数据比较, 反应总截面数据系统性好, 并与能量有明显的依赖关系.

关键词: 丰中子核 , 反应总截面 , Glauber模型

内旋流流化床燃烧稳定性研究

田文栋 , 魏小林 , 黎军 , 吴东垠 , 盛宏至

工程热物理学报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需要稳定均匀的温度来减少燃烧产生的大气污染物。采用内旋流流化床进行了垃圾焚烧实验,通过改变垃圾处理量、垃圾种类和流化床浓相床区高度,研究了浓相床区温度的稳定性和焚烧炉内温度分布。

关键词: 城市固体废弃物 , 内旋流流化床 , 焚烧 , 温度 , 稳定性

煤直接制甲烷实验研究

程晓磊 , 樊腾飞 , 杜鹏飞 , 田文栋 , 肖云汉

工程热物理学报

在高压反应釜中进行了神木烟煤与CO2吸收剂CaO混合物的蒸汽气化反应,实现了在一个反应器内直接制甲烷的工艺.典型工况下气态产物中甲烷含量(体积分数)占62.28%,氢气占25.05%,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含量均低于0.1%,验证了煤直接制甲烷反应的可行性.实验研究了温度,压力,钙碳摩尔比[C a]/[C],以及水碳摩尔比[H2O]/[C]的变化对反应产物及碳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反应温度和提高反应压力有利于甲烷的产生,[C a]/[C]=0.5和[H2O]/[C]=1时具有良好的制甲烷效果.

关键词: 煤直接制甲烷 , CO2吸收剂 , CaO

非均匀布风对流化床埋管换热特性的影响

田文栋 , 魏小林 , 吴东垠 , 黎军 , 盛宏至

工程热物理学报

非均匀布风对流化床埋管换热特性有一定的影响,埋管的对流换热系数不仅是埋管所处换热区流化速度的函数,而且与相邻的流动区流化速度有一定关系。本文通过试验研究了埋管换热系数同换热区以及流动区流化速度之间的关系:换热系数变化的趋势及数值的大小与鼓泡床有明显不同,较大的流动区流化速度(6.0umf~24.0umf)直接影响换热区埋管的换热系数,换热系数同流化速度之间较为平缓的关系便于利用埋管进行非均匀布风流化床中浓相床区温度的调整与控制

关键词: 传热 , 非均匀布风 , 流化床 , 埋管

含碳能源直接制氢的热力学分析与实验研究

闫跃龙 , 肖云汉 , 田文栋 , 王峰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在对构建的含碳能源直接制氢体系进行热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建造了含碳能源直接制氢近零排放定容实验系统,并进行了不同参数下的实验研究.热力学分析表明本文构建的系统不仅存在合适的反应条件,而且在此反应条件下可以实现体系的热平衡.实验结果表明了该系统的可行性,实现了气态产物中氢含量大于80%,二氧化碳及一氧化碳含量均小于0.1%,达到了直接制氢和近零排放的目标.

关键词: 含碳能源 , 直接制氢 , CO2吸收 , 近零排放

圆柱受限空间内喷雾燃烧振荡特性研究

黎军 , 田文栋 , 魏小林 , 吴东垠 , 盛宏至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研究了圆柱受限空间内的喷雾火焰燃烧压力振荡的特性.为了更清楚地了解火焰的构造,首先测量了火焰的温度场.在较大的一次风和二次风变化范围内,测量了压力的振荡特性.结果表明:火焰的稳定是由回流区完成的,在较小的一次风燃料当量比和中等的二次风量时,振荡最强,达到100 Pa左右的量级.其频率为200~230 Hz左右.分析表明燃烧室中的振荡是轴向驻波振荡.

关键词: 燃烧 , 不稳定 , 喷雾 , 震荡

煤直接制甲烷系统的热力学分析

程晓磊 , 樊腾飞 , 杜鹏飞 , 田文栋 , 肖云汉

工程热物理学报

通过Ca基吸收剂的引入,将煤的气化反应、甲烷化反应和CO2吸收反应集成在同一反应器内,形成煤直接制甲烷系统,可缩短传统煤制甲烷系统流程,提高转化效率。分析了热力学平衡状态下温度、压力、Ca/C比和H20/C比对气体产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反应温度和提高反应压力有利于甲烷的产生,而Ca/C比和H2O/C比的选取存在最优值,得到了煤直接制甲烷体系较为适宜的反应条件为:500-700℃,5~10MPa,Ca/C=0.5,H20/C=1。

关键词: 煤直接制甲烷 , 平衡模型 , 热力学分析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末页
  • 共2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