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16)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合金钢中的碳化物

郭可信

金属学报

最近二十年来,合金钢中的碳化物受到许多科学工作者的重视和研究,这促进了我们对于现有合金钢的了解,并为发展新钢种提供了有用的数据。 本文综合报导作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的主要结果;首先综述过渡族金属的碳化物及在碳钢回火过程中所生成的铁碳化合物,继之间明在低合金钢中合金元素在渗碳体和铁素体两相中的分配,最后讨论在高合金钢中合金碳化物的生成及其与次生硬化的关系。

关键词:

E.C.Bain在X射线金相学方面的重要贡献

郭可信

金属学报

E.C.Bair在1921-1927年间将X射线粉晶法引入金相学研究,首先发现AuCu3及Au3Cu超点阵结构、Fe-Mn的奥氏体面心立方结构、高速钢中的Fe3W3C(M6C)碳化物以及铭键不锈钢中的Sigma相他还对奥氏体的转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奥氏体/马氏体相变的晶体学关系(Bain关系),发展出用X射线测定残留奥氏作的方法,终于在1930年开创奥氏作恒温转变的研究,在中温转变得出的以他的性命名的贝氏体可以认为,他是X射线金相学的一位主要奠基人

关键词: 贝茵 , X-ray metallography

金相学史话(5):X射线金相学

郭可信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doi:10.3969/j.issn.1673-2812.2001.04.002

1912年Laue等发明X射线衍射,接着Bragg父子就把它应用到金属及一些简单无机化合物的晶体结构测定.到了二十年代,金相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得以迎刃而解,如β-Fe不存在(1922),有序固溶体(1923),单晶体的滑移系统(1922-1925),织构(1925),电子化合物(1926),马氏体的四方度(1926),等等.进入三十年代,略微复杂一些的晶体结构问题也列入研究日程,如间隙化合物(1930),取向关系(1930),G.P.区(1939),等等.到了四十年代,不但已经开始用富里叶分析研究金属冷加工产生的晶粒碎化及晶格畸变(1948),并已出现"金属的结构"(C.S.Barrett,1943)、"X射线金相学"(A.Taylor,1945)等专著.

关键词: 金相 , 历史 , X射线

金相学史话 (4):合金钢的早期发展史

郭可信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doi:10.3969/j.issn.1673-2812.2001.03.001

Faraday进入皇家学院(Royal Institutio n)后,在1820-1822年间从事包括铜、镍、铬及贵金属在内的合金钢研究,尽管未发展出有实际用途的钢种,也可算是合金钢研究的先驱.1856年转炉炼钢法出现后,钢产量猛增,Mu sh et高碳高钨自淬火刀具钢应运而生(1868),逐渐发展成18\|4\|1高速钢(1906).Hadfield在 1882年研制出高碳高锰奥氏体耐磨钢,成分至今未变.他还研制出硅钢片,并在1903年制出第一台铁损小的变压器.Brearley在1913年研制出低碳高铬(1Cr13)马氏体不锈钢,在这之后,铬镍奥氏体不锈钢才问世.本世纪初汽车工业的兴起,促进了合金结构钢的发展(合金钢牌号前面冠以SAE就是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的缩写),而两次世界大战都伴随有合金钢的产量及品种的大发展.

关键词: 金相 , 历史 , 合金钢

高合金钢与高温合金中的相

郭可信

金属学报

<正> 高温合金一般是指以铁、镍或钴形成的面心立方基体(γ)为基的在较高温度下使用的合金,有些合金靠碳化物强化,有些合金靠铝、钛、铌等与镍生成的中间相(γ′或γ″)强化。此外,还要加入一定数量的钼或钨强化固溶体γ,加入微量的硼或锆强化晶界,加入较多的铬以增强合金的抗氧化能力。由此可见,高温合金中的合金元素,无论从种类或数量上来看,都要比合金钢中复杂得多。但是,在奥氏体不锈耐热钢与铁基高温合金之间并无明显的界限,实际上铁基高温合金就是在镍铬不锈耐热钢中不断提高镍的含量和增添新的合金元素而发展出来的。因此,在讨论高温合金中的相时,我们把铬镍不锈耐热钢也包括在内。

关键词:

评“金属X射线学”

郭可信

金属学报

<正> X射线在金属学及金属物理这一学科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它已经是从事金属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所不可缺少的工具.同时,金属X射线学也已经成为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分支,是金属学及金属物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但是,在这方面,迄今为止尚无一本我国科学工作者编写的教材或参考书,仅有的几种译本亦都有内容贫乏与过时的缺点.因此,许顺生同志著的“金属X射线学”的出版是值得欢迎的.本书的内容范围相当广泛,并且是此较全面的.全书共26章,可以粗略地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1—5章):基本理论,包括X射线物理及晶体学基础,X射线衍射的几何及强度理论;第二部分(6—10章):各种实验方法,如劳厄、周转晶体、粉末及小角度散射法;第三部分(11—15章):X射线晶体学的一

关键词:

金相学史话(1):金相学的兴起

郭可信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doi:10.3969/j.issn.1673-2812.2000.04.001

Widmanstatten在19世纪初用硝酸水溶液腐刻铁陨石切片,观察到片状Fe-Ni奥氏体的规则分布(魏氏组织),予告金相学即将诞生。Sorby在1863年用反射式显微镜观察抛光腐刻的钢铁试样,不但看到珠光体中的渗碳体和铁素体的片状组织,还对钢的淬火和回火作了初步探讨,金相学已基本形成。到19-20世纪之交,Martens(马氏)和Osmond对金相学的发展和金相检验在厂矿中的推广做了重要贡献,同时Roberts-Austen(奥氏)和Roogzeboom初步绘制出Fe-C平衡图,为金相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到了二十世纪中叶,金相学已逐步发展成金属学、物理冶金和材料科学。

关键词: 金相学 , 历史 , 早期史

金相学史话(3):Fe-C平衡图

郭可信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doi:10.3969/j.issn.1673-2812.2001.02.001

1868年Чернов首先指出钢的淬火温度应在临界点a以上,相当于Osmond后来给出的Ac1或Ac3.Roberts-Austen(即奥氏)在1896年绘制出Fe-C临界点图,接着又在1897年给出第一个Fe-C平衡图,其中有碳在γ-Fe中的单相区(后来Howe称之为奥氏体).两年后他又给出第二个Fe-C平衡图,根据相律,包晶、共晶、共析三相反应都发生在一固定温度.一年后(1900),BakhuisRoozeboom引入Fe3C并根据相律绘出Fe-Fe3C亚稳平衡图,与现今使用的Fe-C平衡图基本相同.

关键词: 金相 , 历史 , Fe-C平衡图

金相学史话 (2):β-Fe的论战

郭可信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doi:10.3969/j.issn.1673-2812.2001.01.002

自从Osmond在1885年首次提出β-Fe以为,直到1922年Westgren和Phragmén用高温X射线衍射证明β-Fe与α-Fe有相同的体心立方结构为止,在很长时间内,冶金学家一直为钢为什么在淬火后变硬而争论不休。同素异构派(Allotropist)认为是α-Fe→β-Fe相变的结果,而碳派(Carbonist)认为是C的作用,各执一词。尽管β-Fe的存在被否定了,同素异构相变(γ-Fe→α′-Fe)还是存在的,它与四方畸变的α′-Fe中固溶C都是钢在淬火后变硬的必要条件。这场长达四十年的激烈争论不但阐明了钢的淬火原理,对钢的结构与性能的深入了解也是有益的。

关键词: 金相学 , 历史 , β-Fe

Ag42In42Ca16二十面体准晶与2/1立方近似相Ag42In45Ca13的稳定性研究

邓彬彬 , 郭可信

金属学报

Ag3In3Ca中的主要合金相是简单立方Ag42In45Ca13 (空间群为Pa3, a=2.496 nm), 它是Ag42In42Ca16二十面体稳定准晶的2/1立方近似相. 选区电子衍射(SAED)实验表明, 2/1立方近似相与二十面体准晶有相似的局部结构. X射线能谱(EDS)、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和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表明, Ag3In3Ca合金中的立方相Ag42In45Ca13不稳定. 薄膜电镜样品在空气中易发生化学反应, 产物中主要是Ca和O, 还有少量C. 块状合金在空气中放置14 d后, 其中的立方相Ag42In45Ca13分解, 二元合金相AgIn2和In4Ag9的含量明显增加. 在550 ℃保温55 h 后, 立方近似相Ag42In45Ca13的含量显著减少. 在相同条件下, 二十面体准晶Ag42In42Ca16保持不变, 具有高的结构和化学稳定性.

关键词: Ag-In-Ca , quasicrystal , cubic crystalline approximant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末页
  • 共2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