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7)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外加应力对HQ785钢等温贝氏体相变组织的影响

李维娟 , 车安

材料热处理学报

针对HQ785试验钢,采用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进行了单向外加拉/压应力下的等温相变实验,等温温度分别是425℃和475℃,所加应力依次为20、40和60 MPa,通过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相变后的显微组织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外加应力作用下的等温相变组织是粒状贝氏体,外加应力使无明显晶界的显微组织转变为晶界清晰的细小晶粒;粒状贝氏体中贝氏体铁素体的亚单元,随着外加拉应力的增加逐渐由条片向块状变化,随着外加压应力的增加逐渐由块状向条片变化。

关键词: HQ785钢 , 外加应力 , 粒状贝氏体 , 贝氏体铁素体 , 亚单元

Cu-Fe-Cr原位复合材料的纤维相结构

孙世清 , 郭志猛 , 殷声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通过感应熔炼和冷拔变形制备了Cu-16Fe-2Cr原位复合材料, 将铜基体选择腐蚀后提取出了纤维, 采用SEM和TEM观察分析了纤维相结构.在较低的应变量(η=1.67)时, 纤维不均匀, 随着变形量的增大(η=5.42), 纤维外形变得均匀.在η=5.42时, 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单根Fe-Cr纤维分为一些由晶界隔开的平行亚单元(宽度约为100nm), 通过亚单元共同的[110]衍射获得了晶粒之间的相对取向, 相邻晶粒的取向角在3°~15°之间.

关键词: Cu-Fe-Cr原位复合材料 , 选择腐蚀 , Fe-Cr纤维 , 亚单元 , 织构

含硅钢短时等温下贝氏体的亚结构形状及生长特征

何烜坤 , 刘庆锁 , 陆翠敏 , 姜训勇

机械工程材料

采用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Fe-0.88C-1.35Si-1.03Cr-0.43Mn 钢在200℃短时等温获得的下贝氏体的显微形貌及其精细结构.结果表明:试验钢在 200℃短时等温可获得宽度几十纳米,而长度在微米数量级的条状下贝氏体,在下贝氏体针内沿纵向存在大体与贝氏体针侧边界垂直且平行排列的位错列;贝氏体针纵向前沿的母相中存在间断的、层片状应变场衬度;下贝氏体相变早期具有马氏体切变相变的特征.

关键词: 下贝氏体 , 位错列 , 应变场 , 亚单元

超级钢焊接接头粗晶区的精细结构

赵玉珍 , 李擘 , 史耀武 , 田志凌

金属学报 doi:10.3321/j.issn:0412-1961.2003.05.008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超级钢的熔化极混合气体保护脉冲焊三种焊接参数下的焊接接头粗晶区的精细结构,并测量了显微硬度沿焊缝的分布.结果表明:三种焊接参数下的热影响区中均未出现软化现象;随着热输入线能量的升高,粗晶区中的铁素体形态和碳化物的形态、分布和取向也变得复杂多样.在线能量低的接头粗晶区中,铁素体以块状为主,碳化物数量较少,呈粒状;在线能量较高的接头粗晶区中,铁素体以板条状为主,并在其上分布大量等轴状的亚单元,碳化物分布在亚单元的边界上或亚单元内部;在线能量高的接头粗晶区中,铁素体为板条状、块状,碳化物呈粒状,棒状等平行地分布在铁素体上,并与板条长轴呈不同的夹角.

关键词: 超细晶粒钢 , 粗晶区 , 精细结构 , 亚单元

Cu-Fe-Cr原位复合材料中的纤维相

孙世清 , 毛磊 , 郭志猛 , 殷声

金属学报 doi:10.3321/j.issn:0412-1961.2003.06.002

通过感应熔炼、铸造、锻造和冷拔变形制备了Cu-16Fe-2Cr(质量分数,%)原位复合材料,最终线材(其轧制后的冷拔变形量达到η=ln(A0/A)=5.42,A0和A分别为冷拔起始和冷拔后线材的横截面面积)的抗拉强度为980 MPa.将Cu基体选择腐蚀后提取出纤维,采用SEM和TEM观察分析纤维相组织形态.在较低的应变量时,一些Fe-Cr纤维保持着与铸态树枝晶相同的bcc单晶结构,选区电子衍射表明纤维已经形成了〈110)织构.在较高的应变量时,单根Fe-Cr纤维分为一些由晶界隔开的平行亚单元(宽度约为100 nm),通过亚单元共同的[110]衍射获得了晶粒之间的相对取向关系,相邻晶粒的偏差角在11°-82°之间.根据Hall-Petch关系讨论了原位复合材料的强度问题.

关键词: Cu-Fe-Cr原位复合材料 , Fe-Cr纤维 , 亚单元 , 织构 , 强度

含硅的低合金超高强度贝氏体钢的晶粒细化与冲击能提高

高宽 , 王六定 , 朱明 , 陈景东 , 施易军 , 陈国栋

金属学报

对系列低碳、超高强度贝氏体钢(LUHSBS),通过审慎地使用硅、锰、镍等合金元素并有效地控制相变温度、冷却与回火参数,强韧性结合良好,又冲击能(AKV ≥185 J)与同强度(>1500 MPa)的高级马氏体钢23MnNiCrMo相比提高三倍以上。强度与韧性增强的根本原因在于组织细化、贝氏体铁素体(BF)中含碳量增加、碳化物消除以及存在较高体积分数的膜状残余奥氏体(AR)。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分析证实:钢中不存在损伤韧性的块状AR区。不仅亚单元被超细化,而且超细亚晶粒的平均尺寸小于20 nm以及部分切变单元的平均厚度仅约1.6 nm。所有这些都是影响钢的强度、AR稳定性和AKV的主要原因。此外,对强度与韧性改善的物理机制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 贝氏体束 , bainitic laths , sub-units , refined microstructure

Cu-Fe-Cr原位复合材料中的纤维相

孙世清 , 毛磊 , 郭志猛 , 殷声

金属学报

通过感应熔炼、铸造、锻造和冷拔变形制备了Cu-16Fe-2Cr(质量分数, %)原位复合材料, 最终线材(其轧制后的冷拔变形量达到η=ln(A0/A)=5.42, A0和A分别为冷拔起始和冷拔后线材的横截面面积)的抗拉强度为980 MPa. 将Cu基体选择腐蚀后提取出纤维, 采用SEM和TEM观察分析纤维相组织形态. 在较低的应变量时, 一些Fe-Cr纤维保持着与铸态树枝晶相同的bcc单晶结构, 选区电子衍射表明纤维已经形成了<110>织构. 在较高的应变量时, 单根Fe-Cr纤维分为一些由晶界隔开的平行亚单元(宽度约为100 nm), 通过亚单元共同的[110]衍射获得了晶粒之间的相对取向关系, 相邻晶粒的偏差角在11°—82°之间. 根据Hall-Petch关系讲座了原位复合材料的强度问题.

关键词: Cu-Fe-Cr原位复合材料 , null , null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