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7)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锌系磷化的稀土促进成膜机理研究

邝钜炽

稀土 doi:10.3969/j.issn.1004-0277.2006.01.008

能谱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加入稀土硝酸盐(REN)后磷化膜内P元素含量增大,Zn元素含量减小,而对磷化膜耐腐蚀性的贡献为P>Zn.由SEM形貌分析可获知,添加REN后无定形晶体Zn2Fe(PO4)2在磷化膜表面覆盖率有较大幅度提高,从而使得膜的P/(P+H) 比率增大,磷化膜的耐蚀性能提高.机理研究则指出,稀土实质是一个有良好载氧能力的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成核促进作用和阴极去极化作用,在磷化过程中同时发挥了表调剂、促进剂与致密剂的作用,加速了磷化过程,并使膜的耐腐蚀性能提高.

关键词: 稀土硝酸盐(REN) , 磷化膜 , 形貌分析 , 去极化作用 , 成核促进作用

醋酸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陈艳 , 费燕娜 , 王银利 , 王鸿博 , 高卫东

材料导报

为了研究醋酸纳米纤维膜的形貌及截滤性能,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出纺丝液质量分数分别为11%、13%和15%的纳米纤维膜.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扫描电镜(SEM)及相关分析软件分析了不同质量分数纳米纤维膜的直径分布及形态.在实验范围内,醋酸纳米纤维的平均直径为200~900nm,均匀性较好,具有较好的可纺性.同时研究了纺丝液不同质量分数的纳米纤维膜的吸水和滤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纳米纤维膜具有优良的滤菌性能,且随着纺丝液质量分数的提高,吸水和滤茵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与纳米纤维直径的变化是一致的.

关键词: 醋酸纳米纤维膜 , 静电纺丝 , 形貌分析 , 滤菌性能

铝合金棱角部位阳极氧化膜形貌分析

赵宏娜 , 梁成浩 , 王华 , 梁昆 , 郑润芬

电镀与精饰 doi:10.3969/j.issn.1001-3849.2005.05.002

对铝合金进行阳极氧化,并进行化学浸泡试验和点滴试验,用电子探针观察棱角部位氧化膜的形貌.结果表明,试样表面部位氧化膜化学浸泡试验180 min无氢气泡逸出,点滴试验时间大于30 min没有观察到腐蚀迹象,达到了航空工业部标准(HB5055-1993),耐蚀性能优异.然而,试样的棱、外角和内角观察到氢气泡逸出,该处氧化膜产生破损,导致基体金属遭受腐蚀.电子探针分析发现,铝合金棱角部位氧化膜产生裂纹.其原因是棱角部位氧化膜存在边缘效应,阻止了氧化膜在三维方向连续生长,与表面部位相比,棱角部位氧化膜变薄,导致基体金属棱角部位优先遭受腐蚀.

关键词: 铝合金 , 阳极氧化膜 , 棱角 , 形貌分析

氧分压对磁控溅射ZnO薄膜生长行为和光学特性的影响

刘明 , 魏玮 , 曲盛薇 , 谷建峰 , 马春雨 , 张庆瑜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321/j.issn:1000-324X.2008.06.002

采用反应射频磁控溅射方法,在Si(001)基片上制备了具有高c轴择优取向的ZnO薄膜.利用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衍射,透射光谱和室温光致荧光光谱等分析技术,研究了氧分压对薄膜的表面形貌和光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0.04~0.23Pa的氧分压范围内,ZnO薄膜存在三个不同的生长模式,薄膜生长模式转变的临界氧分压分别位于0.04~0.08Pa和0.16~0.19Pa之间;在0.16Pa以下时,ZnO薄膜的表面岛呈+c取向的竹笋状生长;当氧分压>0.19Pa时,薄膜的表面岛以-c取向生长为主;ZnO薄膜的折射率,光学带隙宽度以及PL光谱强度均随着氧分压的增大而增大,氧分压为0.19Pa时,薄膜的发光峰最窄,其半峰宽为88meV.

关键词: ZnO薄膜 , 反应磁控溅射 , 形貌分析 , 光学特性

偏压对磁控溅射ZnO薄膜的成核机制及表面形貌演化动力学的影响

付伟佳 , 刘志文 , 谷建峰 , 刘明 , 张庆瑜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724/SP.J.1077.2009.00602

利用反应射频磁控溅射技术,通过对基体施加负偏压溅射ZnO薄膜,探讨了固定偏压下ZnO薄膜的表面形貌随沉积时间的演化以及不同偏压对ZnO薄膜表面形貌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在-100V的偏压下,随着沉积时间的增加,ZnO薄膜的表面岛尺寸不断减小,密度逐渐变大. ZnO在基片表面成核过程中的本征缺陷成核阶段和轰击缺陷成核阶段的生长指数分别为(0.45±0.03)和(0.22±0.04),低速率成核过程基本消失;随着偏压增大,表面岛的尺寸变大,表面起伏增加. 偏压不但可以改变ZnO薄膜的成核和生长过程,而且影响薄膜的晶体取向.

关键词: ZnO薄膜 , 反应射频磁控溅射 , 偏压 , 形貌分析

镀锌钢在红沿河大气环境中的腐蚀行为

刘雨薇 , 曹公望 , 王振尧 , 曹岩 , 蒋双优 , 王磊

表面技术 doi:10.16490/j.cnki.issn.1001-3660.2016.03.025

目的:研究镀锌钢在红沿河地区SO2和Cl-含量较高的大气环境中的腐蚀行为与机理。方法根据GB/T 6464—1997将制备好的试样在红沿河核电厂进行现场暴晒试验,分别暴晒4、12、18、24个月后取回试样。利用失重分析、X 射线衍射( XRD)和扫描电镜( SEM)等技术,观察与分析试样暴晒后的腐蚀产物。结果镀锌钢腐蚀失重随暴晒时间的延长而线性增加;随着暴晒时间的延长,锌镀层表面形成的腐蚀产物成分变化不大,以Zn12(SO4)3Cl3(OH)15·5H2O和6Zn(OH)2·ZnSO4·4H2O为主;腐蚀产物随暴晒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产物形貌略有变化,以球状和针状为主。暴晒18个月后,腐蚀产物分为双两层,内层致密,外层疏松;暴晒24个月后,腐蚀产物厚度稍有增加,疏松层向致密层转变。结论 SO2与Cl-是镀锌钢在红沿河地区的大气腐蚀过程的主要影响因子。镀锌钢表面形成的腐蚀产物对锌镀层的保护作用较差。

关键词: 大气腐蚀 , 镀锌钢 , 红沿河核电站 , Cl- , SO2 , 形貌分析

离子注入对LaFe11.6Si1.4合金的缓蚀及其机理研究

张恩耀 , 陈云贵

表面技术 doi:10.16490/j.cnki.issn.1001-3660.2017.02.032

目的 通过表面Cr离子注入在LaFe11.6Si1.4合金表面生成一层具有耐蚀作用的保护层,从而提高合金的耐腐蚀性能.方法 采用表面离子注入法,分别在注入电压为20、30、40 kV,注入计量为5×1016、10×1016、50×1016 ions/cm2的条件下注入Cr离子.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X-射线衍仪对合金的表面形貌、组织结构及成分进行了分析,通过电化学方法对合金表面离子注入后的耐腐蚀性进行了研究.结果 当Cr离子的注入电压为40 kV,注入剂量为5×1016、1×1017、5×1017 ions/cm2时,合金的开路电位分别是-0.585、-0.584、-0.57V(vs.SCE).当Cr离子的注入剂量为5×1017 ions/cm2,注入电压为20、30、40 kV时,合金的开路电位分别是-0.63、-0.61、-0.57 V(vs.SCE).可以看到,随着Cr离子注入计量和注入电压的增加,合金表面的腐蚀电位正向移动,耐腐蚀性提高.结论 Cr离子注入能够显著提高合金的耐腐蚀性,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于合金表面生成了一层具有耐腐蚀性能的Cr2O3钝化层.此外,由于注入离子的轰击导致表面La(Fe,Si)13相分解生成α-Fe,也提高了合金的电极电位,增强了耐腐蚀性.

关键词: LaFe11.6Si1.4合金 , 形貌分析 , 电化学方法 , 离子注入 , Cr2O3钝化层 , 腐蚀机理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