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8)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γ-Al2O3和α-Al2O3与其对应的氢氧化物对合成尖晶石的影响

张智慧 , 李楠 , 阮国智

耐火材料 doi:10.3969/j.issn.1001-1935.2007.01.007

以γ-Al2O3(勃姆石在700℃保温4 h热处理后的产物)、α-Al2O3(Al(OH)3在1 400℃保温4 h热处理后的产物)、勃姆石、Al(OH)3为原料,与轻烧MgO按n(Al2O3):n(MgO)=1的组成配料并制备试样,研究了在800~1 600 ℃下不同氧化铝及其对应的氢氧化物对合成尖晶石的影响.结果表明:γ-Al2O3和α-Al2O3分别同与其对应的氢氧化物为原料的试样具有相似的烧结性能;且以氢氧化物为原料比以氢氧化物煅烧后所得的氧化物为原料更有利于尖晶石的生成,但不利于尖晶石的致密化.

关键词: 镁铝尖晶石 , 氧化铝 , 氢氧化物 , 致密化

碱添加量对金属离子的分布和pH变化的影响

张廷安 , 郑大录 , 金创石 , 郑英勋 , 赵洪亮 , 南相莉 , 蒋孝丽

材料与冶金学报 doi:10.3969/j.issn.1671-6620.2012.02.003

提出了一种计算公式,定量地计算了既有氢氧化物沉淀又有氢氧配离子形成的化学反应体系中的金属离子的分布,考察了影响沉淀和配离子形成的各种因素.基于提出的公式,计算了锌、镉、铜、镍、铁(Ⅲ)、铁(Ⅱ)、铝、钙、镁的沉淀率,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一致.

关键词: 沉淀率 , 配合物形成率 , 氢氧化物 , 金属离子的分布

电镀酸锡废水中不同金属离子的分离工艺

汪葵 , 蒋小友 , 阮树堂

电镀与涂饰

利用各种金属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时pH的不同,从而实现电镀酸锡废水中各金属离子的分离与回收.原废水的pH为0.45,其中含锡137.3 mg/L、Ni 46.1 mg/L、Fe 11.4 mg/L、Co 8.6 mg/L.先用10%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废水的pH为4.7,废水中的锡元素形成氢氧化亚锡沉淀;分离锡元素后的废水用10%的双氧水把其中的亚铁完全氧化成三价铁,再调节废水的pH至4.1,以除去铁元素;在分离了铁元素的废水中加入10%的次氯酸钠溶液,把其中的二价钴完全转化成三价钴,再调节废水pH为5~6,以分离钴元素;调节除钴后废水的pH为9.5,沉淀其中的镍元素.

关键词: 酸性镀锡 , 废水 , 金属离子 , 氢氧化物 , 沉淀 , 分离

氢氧化物对NER/OMMT与磷酸酯体系阻燃聚丙烯的影响

李田 , 曾幸荣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doi:10.3969/j.issn.1671-5381.2006.03.002

将氢氧化物加入到酚醛环氧树脂/有机蒙脱土(NER/OMMT)与磷酸酯阻燃聚丙烯(PP)体系,考察了氢氧化物和磷酸酯的种类和用量等对PP燃烧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在NER/OMMT与磷酸三苯酯(TPP)总用量仅为10wt%的情况下制得了氧指数高达30.0%的阻燃聚丙烯,并且热释放速率峰值比纯PP下降了49%,在降低了材料的毒害性的同时提高了其性能,为通用塑料工程化探索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 聚丙烯 , 阻燃 , 氢氧化物 , 磷酸酯

含氧催化剂的17O固体核磁共振谱学研究

沈丽 , 彭路明

催化学报 doi:10.1016/S1872-2067(15)60931-7

含氧催化剂在工业催化等多个领域有重要应用.氧离子半径很大,而且往往出现在材料的关键位点,所以一般认为氧与吸附和催化过程密切相关.17O是氧的唯一有核磁共振响应的稳定同位素,其化学范围极宽(>1000 ppm),能灵敏反映结构信息;由于是四极核(I>1/2),其四极耦合作用也能用于结构研究.因此,17O固体核磁共振谱学应是一种能提供丰富催化剂结构信息的理想表征手段.然而,目前17O固体核磁共振研究催化剂并非常规手段,这主要是因为17O的天然丰度很低,同位素标记较为昂贵和困难,其较低的旋磁比和较大的四极耦合作用导致谱线加宽,难以获得高质量的谱图并加以解析.随着高磁场和高速魔角旋转等技术的发展,17O固体核磁共振谱学可以用于一系列简单氧化物和沸石等催化剂的结构研究.近年来,随着双旋转(DOR)、动态角旋转(DAS)、多量子魔角旋转(MQMAS)以及卫星跃迁魔角旋转(STMAS)等新技术的发展,能够消除二阶四极耦合作用带来的谱线展宽,显著提升谱图分辨率.而诸如交叉极化(CP)和旋转回波双共振(REDOR)技术,已经能用于探索氧与其它原子核空间相关方面的信息,成为研究催化剂相关作用的基础.本文综述了氧化物及相关催化剂17O固体核磁共振谱学研究的新进展.17O核磁共振谱学用于简单氧化物催化剂的结构研究,已经能够区分催化剂结构中不同晶相以及不同结晶学位点的氧物种,而1H→17O双共振实验也能用于选择表面羟基物种.对纳米氧化物结构的近期研究表明,17O核磁共振能将纳米氧化铈材料表面第1、2、3层、表面羟基、与氧空位靠近的氧物种与“体相”氧物种区分开来;此外借助17O-水和纳米氧化物作用,实现表面选择标记,为进一步探索催化剂结构和催化机理提供了新的可能.对于复合氧化物和负载催化剂,17O核磁共振谱学能够有效研究与催化性能最为相关的界面结构.在重要的氧化物催化材料沸石的研究中,17O核磁共振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借助高分辨率17O核磁共振方法,能够区分沸石中Si-O-Si和Si-O-Al物种,在一部分沸石中还能将不同结晶学位置的T-O-T’物种区分开来,并观测到天然沸石中违反Lowenstein规则,出现Al-O-Al物种的情况.借助双共振实验能够对与催化活性最为相关的B酸位Si-O(H)-Al结构和酸性进行研究,这一方法与探针分子相结合,已经能够对沸石和小分子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提供吸附过程的重要信息.包括杂多酸和层状双氢氧化物在内的重要含氧催化材料也能够借助17O固体核磁共振进行局域结构和相互作用的研究.随着表面选择标记和动态核极化等选择表面研究的17O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我们能实现更为高效的表面结构的17O核磁共振观测,这一谱学方法将提供更多有关含氧催化剂和外来物种相互作用的信息,为研究氧化物催化剂及其催化应用提供新的策略.

关键词: 氧-17 , 固体核磁共振 , 催化剂 , 氧化物 , 氢氧化物

NiAl、CoAl与NiCoAl氢氧化物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比较

康桂英 , 陈泳 , 李娟娟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15541/jim20160099

采用尿素分解法制备了NiA1、CoAl及NiCoA1三种氢氧化物.经XRD、FT-IR、SEM、XPS和N2吸脱附等方法对样品进行结构和形貌表征,结果表明:三种材料都为类水滑石结构,形貌各不相同,NiCoA1氢氧化物的比表面积最小,其中Ni和Co元素都以二价的形式存在.通过循环伏安(CV)、恒电流充放电(GCD)、交流阻抗对样品的电化学性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电流密度为0.6 A/g时,NiAl、CoAl、NiCoA1电极的比电容分别为468、507、929 F/g,电流密度为6A/g,经3000次恒电流充放电测试后,三种电极比电容的保持率分别为30%、36%、40%.这说明,NiCoA1氢氧化物具有优于其它两种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关键词: 氢氧化物 , , ,

金属氢氧化物协效阻燃聚烯烃的研究进展

韩黎刚 , 郭正虹 , 方征平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doi:10.14136/j.cnki.issn 1673-2812.2015.06.030

金属氢氧化物是一类传统的环境友好阻燃剂,但是单一的金属氢氧化物阻燃效率低,为了达到令人满意的阻燃效果所需的添加量极大,从而大大降低了聚合物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为了降低金属氢氧化物的添加量,研究者常常将金属氢氧化物与其他阻燃剂或阻燃协效剂复配以追求较好的协同效应.本文总结了层状物、含硼化合物、含磷化合物、稀土氧化物等阻燃协效剂与无机金属氢氧化物复配阻燃聚烯烃的协同阻燃机理及研究现状,指出金属氢氧化物协效阻燃聚烯烃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聚烯烃 , 氢氧化物 , 阻燃性能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