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18)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稀土Ce对Al-Cu4.5%合金热疲劳性能的影响

司乃潮 , 郭毅 , 李国强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在接近材料实际工况的实验条件下,以铝铜合金(Cu4.5%)为研究对象,用自约束型热疲劳实验机对铈加入量不同的合金,进行了热疲劳实验以及热疲劳裂纹萌生及扩展规律的研究. 结果表明:在裂纹萌生阶段,不加铈的铝铜合金的裂纹萌生速度明显大于加铈的合金;在裂纹扩展阶段,不加铈的铝铜合金裂纹扩展速度仍是最快. 加入0.5%Ce的合金在裂纹形成后期扩展速度明显加快,这是因为合金中出现针状富稀土相,这种针状相割裂了基体,使得合金力学性能降低、热疲劳抗力下降. 加入0.3%Ce的合金不论在裂纹萌生阶段还是裂纹扩展阶段,其热疲劳抗力都优于其它成分的合金.

关键词: , 铝铜合金 , 热疲劳性能 , 晶粒细化 , 裂纹扩展

WCp/钢基表面复合材料热疲劳裂纹萌生及扩展机理

黄汝清 , 隋育栋 , 蒋业华 , 李祖来 , 山泉

材料热处理学报

为了对经受热疲劳的表面复合材料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热震试验方法对通过真空实型铸渗(V-EPC)方法制备的WC/钢基表面复合材料的热疲劳性能进行了研究,重点讨论了表面复合材料热疲劳裂纹萌生及扩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Ni6025WC体积分数为15%时的热疲劳性能较5%时得到较大改善.表面复合材料的热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扩展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WC颗粒本身微观质量和热导率、复合层与基材中主要元素以及WC颗粒的平均热膨胀系数、复合层中WC颗粒之间的间距、由热震而产生的界面交变循环应力等.通过改善以上影响因素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热疲劳性能.

关键词: 表面复合材料 , 热应力 , 界面交变循环应力 , 热疲劳性能

热轧辊堆焊材料及工艺研究

沈风刚 , 卢学刚 , 陈自强 , 许冷千 , 薛锦

钢铁

研究了Cr-W-V和Cr-Mo-V堆焊金属在热疲劳试验过程中组织的变化行为以及化学成分和组织对耐热疲劳性能和耐磨性能的影响,并制定了合理可行的夹送辊和助卷辊的堆焊工艺.研究结果表明,起弥散强化作用的钨的碳化物在热疲劳试验过程中易于聚集长大,从而降低热疲劳强度;在Cr-Mo-V堆焊金属中加入小于1 %的镍,会提高热疲劳性能,但加入过多的镍则显著降低相变温度(Ac1),并对耐磨性不利;基体组织为均一、稳定的板条马氏体,且在其上分布着弥散、稳定的钒的碳化物,有利于抗热疲劳和抗磨损.

关键词: 热轧辊 , 堆焊 , 热疲劳性能 , 磨损

返回料循环使用次数对K465合金热疲劳性能的影响

王定刚 , 肖程波 , 宋尽霞 , 李青 , 余乾 , 贺莉丽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采用逐次添加的方式研究返回料循环使用次数(简称返回次数)对K465合金(返回料∶新料=1∶1)热疲劳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含返回料合金的热疲劳裂纹长度与热疲劳循环次数之间遵循L=bNa规律;氧含量是影响合金热疲劳性能的重要因素,在同等氧含量的情况下,合金的抗热疲劳性能随返回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含返回料合金的热疲劳裂纹的萌生、扩展与新料不同,其裂纹是在块状碳化物或疏松处萌生,并沿着枝晶间、晶界、开裂的碳化物及碳化物与基体的界面扩展.

关键词: K465合金 , 返回次数 , 裂纹扩展 , 热疲劳性能

低温处理对3Cr2MoCoWV热作模具钢热疲劳性能的影响

黎军顽 , 计天予 , 吴晓春

上海金属

通过比较低温处理前后3Cr2MoCoWV热作模具钢的热疲劳性能,结合透射电镜(TEM)分析低温处理对3Cr2MoCoWV钢热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贝氏体等温后,残余奥氏体呈薄膜状及块状两种分布形态.低温处理后,块状残余奥氏体完全转变为马氏体,贝氏体等温形成的残余奥氏体以更细小的膜状分布于贝氏体铁素体间.回火后,基体中超细小M2C型碳化物的弥散分布及少量未转变的残留奥氏体以薄膜状分布于贝氏体铁素体板条束间,提高材料的强度和韧性,阻碍了裂纹的萌生和扩展.低温处理得到材料的最佳强韧性配合,提高了3Cr2MoCoWV钢的热疲劳性能,其热疲劳损伤因子约是未经低温处理的一半.

关键词: 热作模具钢 , 低温处理 , 热疲劳性能 , 残余奥氏体 , 碳化物

一种新型耐高温表面复合层的研制

李科 , 陈辉 , 朱腾辉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为提高耐高温合金工作层性能,本文采用材料逆向设计准则及表面复合技术,在耐高温合金表面堆焊熔敷层金属,并对堆焊金属的高温磨损性能及热疲劳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转速一定时,随着试验温度的升高,堆焊层的磨损失重量先增加后减少;在试验温度一定时,随着转速的增加,材料的磨损失重量也是先增加后减少;堆焊层在上限温度为400℃和600℃时,具有良好的热疲劳性能.该材料可作为高速列车制动盘、石油钻机盘式刹车制动盘等高能制动盘工作层材料.

关键词: 耐高温合金 , 堆焊层 , 高温磨损性能 , 热疲劳性能 , 制动盘

两种不同类型热作模具钢的使用性能研究

佟倩 , 吴晓春 , 闵娜

上海金属 doi:10.3969/j.issn.1001-7208.2010.02.003

对马氏体型热作模具钢SDH3和奥氏体型热作模具钢SDHA作了对比分析,研究了两者在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热疲劳性能方面的区别.结果表明:SDH3钢具备良好的热稳定性和热疲劳性能,可以满足通用热作模具钢的使用要求;SDHA钢经固溶和时效处理后,在750℃×20h长时间保温过程中,硬度保持稳定,表明可以用于制作工作温度在700℃以上的热作模具.

关键词: 马氏体热作模具钢 , 奥氏体热作模具钢 , 热稳定性 , 热疲劳性能

H13、3Cr2W8V和1.2367热疲劳性能的对比研究

陈英伟 , 吴晓春

钢铁研究学报

采用自约束热疲劳试验方法分别对H13、3Cr2W8V和1.2367钢进行热疲劳试验,对比分析表面裂纹形貌与截面裂纹深度,计算热疲劳损伤因子.利用Gleeble-3500对材料进行高温抗压实验,并对材料的组织进行SEM观察和EDS分析,研究热疲劳裂纹的萌生、扩展与材料强度和韧性的关系.研究表明:1.2367钢热疲劳后,表面裂纹十分均匀、细小,没有形成主裂纹,其热疲劳抗力高于H13钢和3Cr2W8V.1.2367较高的强度提高了材料热疲劳裂纹萌生的抗力,材料的热疲劳性能不仅取决于强度与硬度,也取决于良好的冲击韧性.

关键词: H13 , 3Cr2W8V , 1.2367 , 热疲劳性能 , 损伤因子

4Cr5MoSiV1,8407钢的热疲劳性能

许珞萍 , 吴晓春 , 邵光杰 , 闵永安

材料工程 doi:10.3969/j.issn.1001-4381.2001.02.001

采用自约束热疲劳试验方法,对比研究了相同热处理条件的4Cr5MoSiV1,8407钢的热疲劳特性,观察分析了疲劳裂纹形貌和深度,采用热疲劳损伤因子定量研究了二种钢的热疲劳过程,结果表明:两种钢的热疲劳裂纹萌生发生在100~200次之间,8407钢热疲劳裂纹的萌生较4Cr5MoSiV1钢均匀,细小;在1600次冷热循环前,二者的热疲劳损伤程度无明显差别,在1600次冷热循环后,前者的热疲劳损伤程度低于后者; 在较低的回火温度条件下,8407钢的热疲劳抗力稍优于4Cr5MoSiV1;而在高温回火时,8407钢的热疲劳抗力高于4Cr5MoSiV1钢。分析了这二种钢的热疲劳机制,指出决定材料热疲劳裂纹抗力的是钢的热稳定性和钢的强度或硬度。

关键词: 4Cr5MoSiV1钢 , 8407钢 , 回火温度 , 热疲劳性能 , 损伤因子

WC/铁基表面复合材料的热疲劳裂纹形成过程

李祖来 , 蒋业华 , 周荣 , 羊浩 , 张冬平

复合材料学报 doi:10.3321/j.issn:1000-3851.2008.02.004

为了对高热疲劳性能的表面复合材料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热震试验方法对通过真空实型铸渗(V-EPC)方法制备的WC/铁基表面复合材料的热疲劳性能进行了研究,重点讨论了热疲劳裂纹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WC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加,表面复合材料的热疲劳性能有所改善,当WC体积分数达到52%时,复合层表面在经过10次热循环后能保持完好.热疲劳裂纹扩展机制研究表明,陶瓷WC颗粒增强铁基表面复合材料的热疲劳裂纹的产生和扩展是由WC和基体本身的热应力和二者界面交变循环应力共同交互作用的结果,可以通过选用高热导率的陶瓷颗粒作为增强体、改善陶瓷颗粒本身的微观质量和采用与陶瓷颗粒热膨胀系数相接近的基体等方法提高复合材料的热疲劳性能.

关键词: 表面复合材料 , 热应力 , 界面交变循环应力 , 热疲劳性能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末页
  • 共2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