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锋
,
张喜燕
,
齐琳琳
,
赵敏
,
黎学勤
,
周世杰
,
高界铭
材料导报
综述了近年来镁基材料合金化研究的状况,分别介绍了镁基结构材料、储氢合金、非晶合金等方面合金化研究的最新进展.最后,对镁基材料的其它研究领域做了简要地说明.
关键词:
镁
,
合金化
,
结构材料
,
储氢合金
,
非晶合金
于兴哲
,
宋月清
,
崔舜
,
李明
,
李增德
材料导报
介绍了在聚变堆中有较好应用前景的9种候选结构材料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主要包括聚变堆用结构材料的安全使用性能、机械性能、热物理性能、腐蚀性和与冷却剂量的相容性以及辐照对聚变堆用结构材料性能的影响等.给出了这些候选结构材料的优缺点,提出了一些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将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结构材料
,
机械性能
,
热物理性能
,
辐照
,
化学相容性
,
腐蚀
乔吉超
,
奚正平
,
汤慧萍
,
王建永
,
朱纪磊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主要对金属多孔材料的压缩性能进行分析,并着重介绍了最近几年该领域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压缩性能对金属多孔材料性质的影响,强调金属多孔材料压缩过程中的能量吸收性质,最后给出了金属多孔材料压缩性能中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
金属多孔材料
,
压缩性能
,
能量吸收
,
功能材料
,
结构材料
崔溢
,
刘京林
,
杨明
玻璃钢/复合材料
doi:10.3969/j.issn.1003-0999.2009.03.018
通过红外分析,发现硼酚醛树脂中的硼元素以化学键形式存在于分子链中.热失重结果表明,硼酚醛树脂的初始分解温度为220℃,在800℃时残碳率为65.5%.硼酚醛树脂的复合材料在250℃力学性能保持率为70%左右,可作为一种耐高温结构材料使用.
关键词:
硼酚醛树脂
,
红外
,
热重分析
,
耐高温
,
结构材料
张静
,
陈铮
,
杨涛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反位缺陷是金属间化合物中的本征点缺陷,它对材料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都有重要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成为决定性能的关键结构要素.首先评述了反位缺陷研究理论,基于量子力学的第一性原理方法、EAM法研究结构材料反位缺陷侧重缺陷的物理和化学原理,基于Ginzburg-Landau方程的微观相场法侧重缺陷微结构演化的动态过程.然后,作者通过图解反位缺陷与传输机制之间的关系说明反位缺陷对高温结构材料的积极贡献以及对性能的危害.最后,作者通过评述常见的L12结构和B2结构反位缺陷及第三组元择优占位的研究进展,归纳了结构材料反位缺陷研究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金属间化合物
,
结构材料
,
反位缺陷
,
掺杂
,
传输机制
魏燕
,
陈家林
,
胡昌义
,
蔡宏中
,
郑旭
,
祈小红
,
陈力
贵金属
现代工业和高技术领域中,部分高熔点的贵金属材料(Pt、Rh、Ir)及其合金、复合材料等作为耐高温耐腐蚀型材料具有重要应用。因其具有高熔点、高温抗氧化性、高的抗腐蚀性能及高温强度等一系列优点,近年来在高温材料领域的研究及应用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综述了贵金属材料在高温结构材料及高温抗氧化功能涂层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探索贵金属金属材料在高温领域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金属材料
,
高温材料
,
贵金属
,
结构材料
,
抗氧化涂层材料
全白云
,
祈焱
,
郭世海
,
贺自强
,
陈建刚
,
张羊换
,
王新林
钢铁研究学报
根据工程上对结构材料的要求,通过对大量力学测试数据及形貌观测结果的分析对比,总结出非晶合金带材作为结构材料所必须具备的几个条件.找出了使非晶材料获得高工程强度(有别于材料的内禀强度)的途径,并通过它开发出了高抗拉强度的实用非晶带状结构材料.
关键词:
非晶合金
,
结构材料
,
抗拉强度
,
工程强度
,
带材
陈国良
材料导报
对有序金属间化合物结构材料的现状和发展做了简要回顾,特别对我国的发展情况做了评述.提出金属间化合物结构材料的研完成果要从新材料发展和金属材料学科新发展两方面来评估,并简述了这两方面取得的成果.认为我国的研究成果很大,但对国内外研究有重大影响的成果不多.在新世纪中,从提高国家国力的战略上看,加强金属间化合物结构材料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但要选择重点,强化设计-材料-应用-体化研究,要优先源头创新项目,以取得重大突破.
关键词:
金属间化合物
,
结构材料
,
材料发展现状
,
高温合金
乔吉超
,
奚正平
,
汤慧萍
,
王建永
,
朱纪磊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金属纤维多孔材料既有金属的性质,又因内部存在着大量的孔隙而具有一系列的功能特性,是一类优良的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本文主要分析了金属纤维多孔材料的制备方法,讨论了该材料的力学性能,并着重介绍了近几年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关键词:
金属纤维多孔材料
,
力学性能
,
制备
,
结构材料
郭婷婷
,
李玮奇
,
王献辉
,
梁淑华
,
材料导报
采用有限元法,模拟了用渗碳-脱碳化学热处理和外加涂层制备的新型金属结构材料中碳原子的扩散情况以及最终的碳浓度分布,分析了涂层尺寸对碳浓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涂层尺寸为0.4~0.5mm的条件下,渗碳过程中当外界碳势为1.48%(质量分数)、传质系数为1.34×10-7m/s时或脱碳过程中当外界碳势为0%(质量分数)、传质系数为1×10-7m/s时,材料比较容易获得外软内硬的力学性能.薄膜尺寸分别为0.4mm和0.5mm时,渗碳时间为900~1000s和1300~1400s,相应的脱碳时间为1800~1900s和2200~2300s时可获得最佳的扩散效果.
关键词:
结构材料
,
渗碳
,
脱碳
,
涂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