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杨合
,
蒋治良
,
袁伟恩
,
潘宏程
,
唐国顺
应用化学
doi:10.3969/j.issn.1000-0518.2003.09.004
在pH=7.40 Tris缓冲溶液中,硅钨杂多酸(SiW)在260 nm有1吸收峰;人血清白蛋白(HSA)在350 nm处有1荧光峰. 当HSA与SiW存在时,二者形成粒径约50 nm的缔合纳米微粒,导致470 nm处瑞利散射(RS)光信号增强及350 nm处荧光猝灭. RS光谱和透射电镜研究结果表明,HSA-SiW缔合纳米微粒和界面的形成是导致体系荧光猝灭和RS增强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
硅钨杂多酸
,
人血清白蛋白
,
缔合纳米微粒
,
荧光猝灭
,
瑞利散射
梁爱惠
,
蒋治良
,
李振中
,
康彩艳
应用化学
doi:10.3969/j.issn.1000-0518.2004.12.003
采用共振散射光谱、荧光光谱、吸收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技术,研究了(I-3)-丁基罗丹明B(BRhB)-0.08 mol/L HCl体系. 结果表明,BRhB在585 nm有1个吸收峰,在580 nm处有1个荧光峰,在570 nm处有1个同步荧光峰. 当BRhB与I-3存在时,二者形成粒径约60 nm的缔合纳米微粒,在420、530和605 nm处产生3个共振散射(RS)峰;而在580 nm处荧光峰猝灭、585 nm处吸收峰降低. 碘(I)浓度在2.0×10-7~40×10-7 mol/L范围内与共振散射光强度成线性关系. 光谱和扫描电镜研究结果表明,BRhB-(I-3)缔合纳米微粒和界面的形成是导致体系荧光猝灭、吸收峰降低和RS增强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
I2
,
丁基罗丹明B
,
缔合纳米微粒
,
荧光猝灭
,
共振散射
,
痕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