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辉
,
李娟
,
张校刚
,
贾殿赠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724/SP.J.1077.2007.00447
采用一种简单的低热固相合成方法, 在不同烧结温度下制备了具有纳米结构的LiV3O8. 并利用X射线衍射、热重/差热、透射电镜、充放电以及循环伏安等测试手段对其结构、形貌和性能做了研究. 结果表明, 不同的烧结温度影响到产物的结构、形貌和性能. 300℃烧结6h的样品, 在1.8~3.8V范围内, 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342mAh/g. 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 样品在(100)方向的衍射峰明显增强, 充放电容量也有所下降.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
nanomaterial
,
LiV3O8
,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曹悦
,
顾海涛
,
陈涵
,
郑益锋
,
周明
,
郭露村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724/SP.J.1077.2010.00738
采用固相反应法合成了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阴极材料Pr2-xSrxCoO4+δ (x=0.8,1.0, 1.2). 通过XRD、SEM、热膨胀法、直流四探针法、交流阻抗谱法和循环伏安法对该体系材料的晶体结构、热膨胀系数、电导率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合成的粉体均形成了单相K2NiF4结构, Pr0.8Sr1.2CoO4+δ与电解质材料Sm0.2Ce0.8O1.9(SDC)在1100℃空气气氛下混合烧结, 未生成杂相. 材料的热膨胀系数随着Sr含量的增加而升高. 800℃时样品的电导率均大于100 S/cm. 随着Sr含量的增加, 极化电阻减小, Pr0.8Sr1.2CoO4+δ在空气中的极化电阻最小, 700℃为0.29 Ω·cm2.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
cathode
,
thermal expansion
,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李振轩
,
朱文
,
谭聪
,
崇保和
,
杨学兵
稀有金属
采用共沉淀-还原扩散法制备了具有不同化学计量比的La-Mg-Ni-Co系储氢合金(AB3、AB3.3、AB3.5),重点考察B侧元素不同化学计量比对四元合金La-Mg-(Ni-Co)x (x=3.0,3.3,3.5)相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成分合金La0.67Mg0.33Ni2.5Co0.5 (x=3.0)具有良好的综合电化学性能.同时采用3种电化学动力学实验分别对合金电极表面的电荷转移阻抗和电荷转移速率以及合金体相中氢的扩散速率进行了表征.证实合金元素化学计量是通过影响合金电极表面的电荷转移和合金体相中氢的扩散速率综合作用来改变其电化学动力学性能.
关键词:
共沉淀还原扩散法
,
La-Mg-Ni-Co
,
储氢合金
,
相结构
,
电化学性能
戴培华
,
张国庆
,
王文旭
,
席博
,
罗永春
中国稀土学报
doi:10.11785/S1000-4343.20140507
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Si(111)衬底上沉积制备金属Pd膜、LaNiO3单层膜和Pd/LaNiO3复合薄膜,利用XRD,SEM,EDS能谱、四元探针和电化学方法系统研究了退火处理和表面覆Pd对Pd/IaNiO3复合薄膜电极的相组织结构、表面形貌、电学以及电化学储氢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700℃退火1h后,LaNiO3薄膜具有结晶度较佳的钙钛矿型菱方结构组织和最小的电阻率(0.79 mΩ·cm),退火温度高于800℃后,LaNiO3菱方型结构组织开始分解,电阻率增加.LaNiO3薄膜在空气中退火后其表面化学吸附氧转变为晶格氧,导致LaNiO3薄膜氧元素含量明显增加.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在碱液中金属Pd膜具有良好的析氢电催化活性和较好的电化学储氢性能,其最大放电容量为130 mAh.g-1.退火态LaNiO3单膜电极放电容量很小(27 mAh·g-1),当表面覆Pd后退火态LaNiO3/Pd复合薄膜电极放电容量增加至181 mAh·g-1,扣除其表面Pd膜吸氢容量后LaNiO3薄膜电极的实际放电容量最高达到400 mAh.g-1.LaNiO3表面镀Pd后能极大改善和提高LaNiO3薄膜电极的电催化活性和电化学储氢容量.
关键词:
射频磁控溅射
,
LaNiO3/Pd薄膜
,
热处理
,
微观组织
,
电化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