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建国
,
王学江
,
左奕
,
张利
,
文季秋
,
李玉宝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724/SP.J.1077.2008.00145
采用硅烷偶联剂(KH-560)对纳米羟基磷灰石(n-HA)表面进行处理, 并研究了n-HA与KH-560的界面作用.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以及X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表明, 偶联剂在羟基磷灰石表面黏附, 其中硅羟基(Si--OH)与磷酸氢根(HPO 2-4)基团之间脱水形成稳定的Si--O--P化学键, 此外, 硅羟基与HA表面--OH间亦脱水形成化学键合. 偶联处理的HA与聚碳酸酯(PC)复合后, 复合材料的力学强度与未经处理的相比有明显提高.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显示, 经处理后的HA微粒在PC中分散均匀, 两者间结合紧密, 表明无机有机复合材料间良好的界面作用是提高复合材料力学强度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纳米羟基磷灰石
,
silane-agent
,
polycarbonate
,
composites
,
surface modification
李迎春
,
马星慧
,
乔冰
,
贺茂勇
,
宋晶晶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乙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TW)是一种含有缩水甘油酯型环氧的三元共聚物.以PTW为增容剂,采用双螺杆挤出机熔融制备出R-PET/PC/PTW共混材料.通过力学性能测试、黏度测试、红外光谱分析、冲击断面扫描电镜分析等,研究了PTW含量的变化对共混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PTW含量的不断增多,R-PET/PC/PTW共混材料冲击断面中两相相界面越来越模糊,相容性明显改善;共混材料特性黏度不断提高,熔体流动速率(MFR)逐渐变小;当PTW含量在10%时,黏度达到0.6328 dL/g,共混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佳,缺口冲击强度达到11.74 kJ/m2,比不加PTW的R-PET/PC共混物的冲击强度2.41 kJ/m2提高近4倍.共混材料弯曲强度有所提高,拉伸强度有少许的下降,但断裂伸长率大幅提高,说明PTW对R-PET/PC共混材料是一种很好的增韧增容剂.
关键词:
乙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
,
回收聚酯饮料瓶
,
聚碳酯酯
,
增容
,
增韧
陆波
,
李鹏
,
祁娇
,
张微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采用半连续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聚丙烯酸丁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BA/PMMA)核壳结构乳液,经处理制得丙烯酸酯共聚物(ACR),再用ACR对聚碳酸酯(PC)进行增韧改性.研究了引发剂用量、乳化剂配比和用量、交联单体的用量对聚合物乳液的影响,以及ACR含量、核壳比、乳化剂用量和交联单体等对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用扫描电镜对共混物冲击断面形貌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随乳化剂用量的增大,乳胶平均粒径减小.在乳化剂用量一定时,随乳化剂中OP-10的增加,乳胶平均粒径增大.在棱壳结构乳液中核壳质量比为75/25,交联单体用量为8%,乳化剂用量为3%的条件下,共混物中ACR质量分数为6%时,共混物缺口冲击强度最大,使用交联单体二甲基丙烯酸丁二醇酯(BDDMA)的共混物缺口冲击强度是使用交联单体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EGDMA)的共混物缺口冲击强度的2倍.随着ACR含量的增加,PC/ACR的缺口冲击强度增加,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略有下降.扫描电镜表明,ACR在PC/ACR中分散粒径大于乳胶粒径.
关键词:
丙烯酸酯共聚物
,
核壳结构乳液聚合
,
聚碳酸酯
,
增韧
席秉云
,
黄文艳
,
张东亮
,
薛小强
,
杨宏军
,
蒋必彪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用乳液聚合合成的较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高相对分子质量支化聚苯乙烯(BPS)改性聚碳酸酯(PC),与线型聚苯乙烯(LPS)改性PC进行对比.研究了共混物的流变性能、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结果表明,BPS的加入可显著降低基体PC的熔体黏度,改善PC加工流动性,且在保持PC优良热性能的同时,明显提高PC的断裂伸长率、拉伸强度、弯曲强度等力学性能;而在相同质量分数的情况下,PC/LPS共混体系的黏度远大于PC/BPS共混体系的黏度,部分力学性能和热性能较PC基本保持不变,断裂伸长率则明星下降.
关键词:
支化聚苯乙烯
,
聚碳酸酯
,
流变性能
,
力学性能
,
热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