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兴文
,
龚敏
,
曾宪光
,
姜春梅
,
卢立娟
,
捷克子沙
表面技术
doi:10.3969/j.issn.1001-3660.2012.03.010
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L-苯丙氨酸对Q235钢在0.5 mol/L H2SO4溶液中的缓蚀作用及缓蚀机理,分析了其缓蚀剂类型.结果表明:L-苯丙氨酸的缓蚀效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而且随着温度的升高,Q235钢表面单个活性位点上吸附的缓蚀剂分子数量增加,缓蚀效率也增大;L苯丙氨酸属于混合抑制型缓蚀剂,作用机理为几何覆盖效应,其在Q235钢表面的吸附为单分子吸附,且吸附规律符合El-Awady动力学模型.
关键词:
L-苯丙氨酸
,
Q235钢
,
缓蚀剂
,
吸附行为
吴山
,
马国芳
,
杨吉芳
,
李红梅
,
严忠
,
吴子生
膜科学与技术
doi:10.3969/j.issn.1007-8924.2003.01.007
采用密差分相液膜分离技术,以P204为载体,H2SO4为反萃剂,以初始浓度15.28 g/L的L-苯丙氨酸水溶液提取5次后,浓度降至1.92 g/L,反萃相中L-苯丙氨酸浓度达54.35 g/L,膜溶胀和破裂均较小,过程不需要制乳和破乳;对反萃剂也进行了后处理.
关键词:
密差分相液膜
,
L-苯丙氨酸
,
提取
,
反萃
吴山
,
严忠
,
吴子生
膜科学与技术
doi:10.3969/j.issn.1007-8924.2000.03.005
以煤油-N205-P204-HCl组成的乳状液膜体系,在喷射提取柱内分别对L-苯丙氨酸及L-苯丙氨酸和L-天冬氨酸的混合溶液进行提取.实验结果表明,用1?000 mL乳状液对初始浓度为21.25 g/L的单一L-苯丙氨酸水溶液提取3次后,外相浓度降到0.95 g/L,内相最高浓度为126.10 g/L;对L-苯丙氨酸浓度为8.64 g/L的混合溶液提取两次后,外相L-苯丙氨酸浓度降至0.90 g/L,内相L-苯丙氨酸最高浓度为60.00 g/L;L-天冬氨酸的存在不影响L-苯丙氨酸的分离提取效率;每次操作溶胀均不超过26%,同时对喷射提取柱能有效减小溶胀发生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乳状液膜
,
L-苯丙氨酸
,
L-天冬氨酸
,
分离
,
溶胀
孙杨
,
徐飞
,
龚波林
色谱
doi:10.3724/SP.J.1123.2011.00918
在室温条件下,以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GMA)为单体,溴异丁酰溴为引发剂,CuCl/2,2'-联吡啶(Bpy)为催化剂,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ATRP)反应,将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聚合在硅胶表面.然后再将L-苯丙氨酸共价键合在硅胶表面的聚合物上,制备了新型手性配体交换色谱固定相,并用该固定相对DL-氨基酸进行分离.用元素分析对其进行了表征;详细考察了固定相的合成过程以及流动相pH值、流动相铜离子浓度、柱温等色谱条件对DL-氨基酸对映体拆分的影响.元素分析得出该固定相表面L-苯丙氨酸接枝密度达到4.32 mg/m2;在手性配体交换分离模式下,流动相为0.05 mol/L KH2 PO4-0.1 mmol/L Cu(Ac)2水溶液、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50℃和检测波长为223 nm条件下,该色谱固定相可以分离DL-天冬氨酸、DL-天冬酰胺等.同时,流动相pH值、铜离子浓度以及柱温对手性对映体的拆分有较大影响.与传统的在硅胶表面直接键合L-苯丙氨酸制得的固定相相比,所合成的同定相接枝密度高,分离效果好,对DL-天冬氨酸及DL-天冬酰胺实现了基线分离.结果表明,在手性配体交换分离模式下,固定相具有良好的拆分性能.
关键词: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
手性配体交换色谱
,
L-苯丙氨酸
,
对映体分离
丁荣昌
,
董文举
,
冯九菊
应用化学
doi:10.3969/j.issn.1000-0518.2009.07.016
采用循环伏安法制备了聚L-苯丙氨酸薄膜修饰玻碳电极,研究了尿酸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循环伏安法测定了尿酸. 研究发现,在pH=5.6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尿酸在聚L-苯丙氨酸修饰电极上于0.43 V处产生1灵敏的氧化峰;循环伏安法测定其氧化峰电流与尿酸的浓度在2.0×10-6~3.0×10-4 mol/L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10-6 mol/L. 对1.0×10-5 mol/L尿酸平行测定5次,相对标准偏差为3.0%. 该聚合物修饰电极制作简单,重现性好,可用于尿液中尿酸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关键词:
L-苯丙氨酸
,
修饰电极
,
尿酸
,
循环伏安法
刘建建
,
程辉
,
林发全
,
罗轩
,
王立升
,
林翠梧
应用化学
doi:10.11944/j.issn.1000-0518.2017.02.160042
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在止血/抗凝活性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以L-苯丙氨酸为起始原料,经磺化引入磺酸基,再与甲醇、乙醇、丙醇、异丙醇和正丁醇脱水酯化,一锅法合成了6种未见报道的L-苯丙氨酸的磺酸酯类衍生物(L1~L6),以期获得具有的较强血液生理活性的潜在药物.实验中采用了质谱、核磁共振进行结构表征.该合成方法产率高(78% ~ 95%),后处理简单,不失为合成该类衍生物的好方法.衍生物的凝血四项实验表明:抗促凝效果是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共同作用的结果.血浆复钙实验表明:衍生物均具有一定的抗凝活性,其抗凝效果随浓度变化而变化,但是随R链的长度增加,抗凝效果并未见规律性.衍生物的抗凝活性主要受磺酸基及酯基的影响,因此在设计合成抗血栓化合物时可以考虑引入磺酸基及酯类基团.
关键词:
L-苯丙氨酸
,
酯类衍生物
,
抗/促凝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