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4)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T2紫铜微正挤压件表面形貌与微观组织分析

王传杰 , 王春举 , 程利冬 , 郭斌 , 单德彬

材料科学与工艺

为便于取出微正挤压零件,设计了具有分瓣式结构的微正挤压凹模,并成功成形出最小挤出杆直径为0.25 mm的微正挤压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金相显微镜对微正挤压件的表面形貌及微观组织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随着挤出杆尺寸的减小或晶粒尺寸的增大,内外层材料的非均匀塑性变形程度增加;当挤出杆尺寸降低到亚毫米尺度时,微挤压成形件发生了一定弯曲;微正挤压件纵向和横向微观组织的非均匀分布表明,在微正挤压成形过程中材料在纵向和横向上都经历了严重的非均匀塑性变形.材料的非均匀塑性变形程度是随着挤出杆尺寸的减小或晶粒尺寸的增加而不断增加的.

关键词: 微成形 , 正挤压 , 尺寸效应 , T2紫铜 , 表面形貌 , 微观组织 , 非均匀变形

铜钢异质复合材料连接特性的分析

侯林涛 , 陈文革 , 刘盈斌 , 罗启文

材料研究学报

用真空熔铸法制备45/T2、304/T2复合材料,用金相观察、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研究了钢铜复合界面的结合强度、显微组织、显微硬度、界相区的成分变化等.结果表明:钢铜基体中的Fe、Cr、Cu等合金元素在界面发生了相互扩散,形成了新的铁碳化合物(CFe15.1)和固溶体Cu081Ni0、Cr-Ni-Fe-C相.在界面上有齿状的过渡带,未出现明显的金属间化合物,其显微硬度最大值为183/119 HV,宽度约为60-70μm.钢铜复合材料的抗拉、抗剪强度分别278/263 MPa、217/201MPa,拉伸断口均出现在T2铜侧,远离界面扩散区域;界面结合机制均为扩散冶金结合,强度高于纯铜的抗拉/抗剪强度;在(1150士50℃、4.0×102Pa)条件下,与Cr、Ni等合金元素相比,Fe在Cu液中的扩散能力最强,而Cu对改善304/45钢的基体稳定性和强度也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复合材料 , 45钢 , 304不锈钢 , T2铜 , 真空熔铸 , 界面分析

焊前预热对T2紫铜激光焊接接头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何力佳 , 王函 , 张泽洲 , 赵晓杰

机械工程材料 doi:10.11973/jxgccl201608012

对2 mm厚T2紫铜板进行了未预热和不同温度预热(100,150,200℃)的光纤激光焊接,研究了焊前预热对该焊接接头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预热的相比,150℃预热激光焊接接头的熔深和熔宽较大,焊缝的等轴晶和熔合区的胞状晶粒均较粗大;预热激光焊接接头焊缝的电阻率与未预热的相比有所降低,焊前预热改善了焊接接头的导电性能;150℃预热激光焊接接头的显微硬度总体上高于100,200℃预热的,显微硬度均随距焊缝中心距离的增大先减后增,焊缝中心的最大;随着预热温度的升高,焊缝的自腐蚀电流密度先增大后减小,耐腐蚀性能虽先减小后增大,但相差较小。

关键词: T2 紫铜 , 预热 , 激光焊接 , 显微组织 , 接头性能

T2铜的动态力学性能及本构关系

江德斐 , 林国标 , 舒大禹 , 陈强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利用Gleeble 1500热模拟试验机和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试验装置(SHPB)对T2铜进行常温下准静态压缩试验和高应变率下的冲击压缩实验,获得不同应变率下的应力-应变曲线.结果表明:T2铜在动态冲击下的强度明显高于准静态压缩下的强度,具有显著的应变率强化效应;在动态冲击较低应变速率的区域内,T2铜的塑性流动应力对应变率很敏感,具有明显的应变强化和应变率强化效应.但在动态冲击较高应变速率的区域内,发生相同变形时的应力水平相差不大,表现出对应变率变化不敏感的性质.对传统的Johnson-Cook本构模型进行修正,拟合曲线与试验曲线吻合较好.

关键词: T2铜 , 霍普金森压杆试验 , 应变率效应 , 本构模型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