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
,
赵梦强
,
黄佳琦
,
骞伟中
,
魏飞
催化学报
通过浸渍及水热处理获得MgO负载的Fe基催化剂,并将其用于化学气相沉积过程裂解甲烷获得碳纳米管. 结果表明,单/双/多壁碳纳米管可选择性地生长在Fe负载量不同的Fe/MgO催化剂上. 当Fe负载量仅为0.5%时,铁原子在载体表面烧结为0.8~1.2 nm的铁颗粒,碳在这种小颗粒上以表面扩散为主,导致单壁碳纳米管形成,并且单壁碳纳米管的选择性高达90%. 当Fe负载量提高到3%时,铁原子聚集成约2.0 nm的颗粒,在化学气相沉积中生长碳纳米管时,碳在Fe催化剂颗粒中的体相扩散的贡献增大,在表相扩散和体相扩散的共同作用下,双壁碳纳米管的选择性显著增高. 当进一步增加Fe负载量时,铁原子烧结形成1~8 nm的颗粒,经过化学气相沉积,在催化剂上生长了单、双、多壁碳纳米管. 随着Fe在MgO载体上负载量的增加,管径、管壁数以及半导体管的含量都增加. 本研究提供了一种适合大批量选择性生长单/双/多壁碳纳米管的方法.
关键词:
碳纳米管
,
化学气相沉积
,
铁
,
氧化镁
,
负载型催化剂
,
微结构
,
拉曼光谱
吴永
,
王伟
,
刘晓瑞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联系生产实际对西门子法三氯氢硅氢还原反应体系的反应做了归类分析,选用可靠适用的热力学基础数据,设计合理计算方案,计算分析16个反应在反应温度区及附近温度区的吉布斯自由能和标准平衡常数数值,利用反应耦合理论提供了将SiHCl3(g)+H2(g)=Si(s)+3HCl(g)作为主反应的热力学依据,确认该主反应与关键组分SiHCl3(g)的两个热分解生成有Si(s)和SiCl4(g)的反应构成的平行反应为生成Si-CVD的主要反应.在此基础上,应用L-H均匀表面吸附理论,借助非均相气-固相催化反应模型方法,导出该还原Si-CVD过程的本征速率方程-rAs=ksc1cA +ksc2cA2+ksc3cA4,进而线性化变换为等价的拟一级不可逆反应动力学模型-RAS=ksc,djcA,dj(简写为-RAss=kscccA),便于动力学参数测定和后续建立宏观动力学模型.
关键词:
反应工程
,
多晶硅
,
西门子法
,
三氯氢硅氢还原反应
,
化学气相沉积
,
热力学分析
,
本征动力学模型
刘树和
,
白朔
,
李峰
,
孙可伟
材料导报
主要介绍了CVD碳包覆工艺、包覆层种类和物理性质(结构、含量和分布)对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首次容量、首次库仑效率、循环和倍率充放电性能等)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并对CVD法碳包覆改性电极材料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
电极材料
,
热解炭
,
纳米碳管
,
化学气相沉积
卢翠英
,
成来飞
,
张立同
,
徐永东
,
赵春年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以丙烯和氩气为气源,在800~1200℃,1~15 kPa和25~500 sccm条件下进行化学气相沉积热解碳,采用磁悬浮天平实时称量热解碳的生成量进行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1000℃以下,化学反应控制沉积过程,乙炔的生成为限速步骤;当温度高于1000℃时,转变为气相传质控制,温度是影响沉积机理最重要的热力学参数.压力和滞留时间对沉积速率的影响说明热解碳是通过一系列气相连续反应后形成的.采用实验测得的活化能137士25 kJ/mol和丙烯分压一级反应级数,确定了总的动力学方程式,并用实验结果验证了其有效性.
关键词:
原位动力学研究
,
热解碳
,
化学气相沉积
,
动力学方程式
苏庆梅
,
钟国
,
李洁
,
杜高辉
功能材料
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以乙醇为碳源,二茂铁为催化剂前驱物,对二氯苯为添加剂,制备了Fe/Fe3C纳米线填充的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并通过SEM、XRD、HRTEM等分析方法对产物的形貌和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对二氯苯对碳纳米管的填充起决定作用,产物中Fe/Fe3C纳米线填充率可达33%;使用该复合材料制备的吸波涂层在厚度为2mm、频率为4.5GHz时有强吸收峰,厚度增加时吸收峰往低频方向移动,表明此材料有望在低频段实现对电磁波的有效吸收。
关键词:
碳纳米管
,
填充
,
化学气相沉积法
,
Fe/Fe3C纳米线
冯磊
,
徐壁
,
蔡再生
表面技术
doi:10.16490/j.cnki.issn.1001-3660.2015.05.017
目的:制备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超疏水疏油纺织品。方法首先利用化学镀方法在涤纶织物表面镀铜,构筑微米-亚微米粗糙结构,然后利用全氟辛基三甲氧基硅烷( PFTMS )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在镀铜织物表面覆盖一层低表面能基团,制备导电超疏水疏油织物。采用电子扫描电镜( SEM)、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 EDXS)、接触角测试仪和方阻测试仪对其表面形貌、表面元素分布、疏水疏油性、导电性能进行研究。结果 PFTMS修饰的镀Cu织物导电性能优异,方阻为230 mΩ左右,织物抗紫外线指数达到50+;织物与水滴接触角达152.0°,与十六烷油滴接触角达120.7°。结论将化学镀和化学气相沉积法相结合,在涤纶纤维表面化学镀铜并用PFTMS进行低表面能物质修饰,可以成功制备具有导电功能的超疏水疏油纺织品。
关键词:
化学镀
,
化学气相沉积
,
双疏
,
导电
李丹
,
尚建丽
材料导报
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在碳纤维的表面分别制备了形貌为卷曲状和直立状的原住生长碳纳米管,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析了碳纤维表面原位生长碳纳米管的形貌、管径和管壁状态,借助拉曼光谱分析了原位生长碳纳米管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卷曲状和直立状原位生长碳纳米管都完整地包裹了碳纤维的表面.卷曲状原住生长碳纳米管主要生长在碳纤维的轴向上,呈现卷曲状形貌,其长度分布在5~20μm,管径分布在10~150 nm.卷曲状碳纳米管之间互相交联,形成三维网络结构.直立状碳纳米管主要生长在碳纤维的径向上,呈现放射状形貌,其长度分布在10~30 μm,直径分布在10~200 nm.直立状碳纳米管在纤维表面分布均匀,碳纳米管之间形成了大量的孔隙,碳纳米管在碳纤维的表面呈现出疏松的网络结构.拉曼光谱分析发现两种碳纳米管均在1350 cm-1和1580cm-1附近出现了显著的碳峰位.此外,卷曲状和直立状碳纳米管的D峰和G峰的强度比例分别为0.352和0.351,两种碳纳米管均具有较高的石墨化程度.
关键词:
碳纤维
,
碳纳米管
,
水泥
,
表面改性
,
化学气相沉积
夏小霞
,
周乃君
,
王志奇
人工晶体学报
建立了多晶硅化学气相沉积反应的三维模型,同时考虑质量、能量和动量传递,利用CFD软件对炉内的流动、传热和化学反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分析了硅沉积速率、SiHC13转化率、硅产率以及单位能耗随H2摩尔分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文献数据吻合较好;随着硅棒高度的增加,硅沉积速率不断增大;最佳的进气H2摩尔分数范围为0.8 ~0.85.
关键词:
多晶硅
,
化学气相沉积
,
数值模拟
,
沉积速率
马伟伟
,
周明
,
李刚
,
袁润
,
冯程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在溅射了镍薄膜的硅基底上制备了定向碳纳米管薄膜.对镍薄膜的氨气预处理过程及其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预处理后的岛状区域随着薄膜厚度的增加而增加,纳米粒子区域的变化则与之相反.对5nm的镍薄膜进行预处理能获得细化和均匀分布的纳米粒子,有利于定向碳纳米管的生长.碳纳米管的生长过程及其细微结构与温度有很大关系.碳源的分解、碳原子在催化剂内部的扩散以及催化剂粒子的团聚三者之间的竞争决定了碳纳米管的生长情况.本文分析了碳纳米管的顶部生长模式及该模式下催化剂粒子的形态变化.
关键词:
预处理
,
刻蚀
,
定向碳纳米管
,
化学气相沉积
邓福铭
,
陈立
,
邓雯丽
,
赵烨
,
雷青
人工晶体学报
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在硬质合金基体上制备微/纳米金刚石复合涂层,采用扫描电镜、Raman光谱仪、洛氏硬度计、微粒喷浆试验仪对涂层进行微结构与性能表征,同时进行切削试验.结果表明:涂层表面晶粒细小,颗粒尺寸达到纳米级,涂层纯度高,膜/基结合力好,耐磨性高.切削试验结果显示:微/纳米金刚石复合涂层刀具切削加工工件的表面粗糙度比硬质合金刀具小,其表面粗糙度平均值为0.931μm;从后刀面磨损量结果看出微/纳米金刚石复合涂层刀具使用寿命长;从前、后刀面磨损形貌看出金刚石复合涂层结合力好,耐磨性高.
关键词:
化学气相沉积
,
微/纳米金刚石复合涂层
,
切削试验
,
表面粗糙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