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10)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超临界CO2中CS--g--PDLLA的合成及其与PDLLA多孔支架材料的原位构建

罗炳红程松钟翠红焦延鹏周长忍

材料研究学报

首先以辛酸亚锡为催化剂, 消旋丙交酯(D,L-LA)与壳聚糖(CS)为原料, 在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中合成了以PDLLA为基体、CS--g--PDLLA共聚物为填充相的共混体系, 然后通过scCO2萃取/致孔技术原位构建了CS--g--PDLLA/PDLLA多孔支架材料。对共聚物的结构与性能、PDLLA的分子量进行了表征, 对多孔支架的结构形态进行观察, 并对支架材料的孔隙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以scCO2为反应介质, 成功合成了PDLLA均聚物和CS--g--PDLLA共聚物,同时, 通过改变原料比、反应温度和时间能在一定程度上调控共聚物的组成与PDLLA的分子量以及产率。CS--g--PDLLA/PDLLA多孔支架材料的孔洞分布均匀, 孔洞连通性较好, 孔内壁具有非常独特的长沟壑形微观结构, 且CS--g--PDLLA填充相与PDLLA基体的相容性良好; 减压速率和处理温度对多孔支架的结构形态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 复合材料 ,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scCO2) ,  chitosan , poly(D,L-lactide) , copolymerization , porous scaffolds , in situ fabrication

银基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的制备和驱动特性

卞侃熊克陈骐刘刚王帮峰

材料研究学报

用化学沉积法制备银基IPMC(Ag-IPMC), 用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仪研究其表面形貌和表面电极化学成分。 结果表明, Ag在离子交换膜内部和外表面的沉积效果良好; 对Ag-IPMC试件的直流驱动、不同状态下的含水特性以及拉力输出的测试结果表明, 低电压(小于1.6 V)刺激可使Ag--IPMC试件产生大变形, 其输出拉力可达自重的89倍。各项性能与激励电压的关系表明, Ag--IPMC的最佳直流激励电压为0.6--1.2 V。

关键词: 复合材料 ,   IPMC ,  chemical deposition ,  Ag electrodes ,  moisture content , tensile output

含水Mg(OH)2/聚苯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和阻燃性能

张超贺拥军刘登卫

材料研究学报

以Mg(OH)2粒子稳定的Pickering乳液液滴为模板, 通过偶氮二异丁腈引发苯乙烯聚合, 制备出含水Mg(OH)2/聚苯乙烯复合材料。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了复合材料的形貌, 用氧指数仪测定了复合材料的氧指数。结果表明, Mg(OH)2/聚苯乙烯复合材料中存在平均直径为155 μm的孔洞, 能够包裹一定质量的水。随着聚合温度的提高, 复合材料的含水量下降。 含水复合材料由于具有水和Mg(OH)2的双重阻燃作用, 氧指数显著高于Mg(OH)2/聚苯乙烯复合材料, 但力学性能有所下降。

关键词: 复合材料 ,  emulsion ,  water , flame retardant , polystyrene

超疏水有机--无机杂化凝胶的制备和表征

翟尚儒武贺娟李明慧安庆大翟滨

材料研究学报

采用1,2--双--(三甲氧基硅基)--乙烷(BTME)和聚甲基含氢硅氧烷(PMHS)作为反应组分, 在无需模板剂的溶胶--凝胶体系中制备了孔壁镶嵌乙基和孔道表面挂载甲基的有机--无机杂化多孔凝胶材料。用固体硅核磁共振、傅里叶红外光谱、低温氮气吸附/脱附、高分辨透射电镜、接触角测定和热重分析等手段研究了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 在PMHS/BTME质量比为1 : 8、碱量为0.08 g、水量为2 mL的溶胶--凝胶条件下, 制备出的疏水有机--无机杂化凝胶材料骨架稳定性良好, 结构性能优异(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分别为1076 m2/g和1.03 cm3/g)。

关键词: 复合材料 , hybrid material , characterization , poly(methylhydrogen)siloxane , bridgedorganosilica

可控壳厚纳米CeO2中空球的制备、表征及其催化氧化性能

陈杨隆仁伟陈志刚陆锦霞

材料研究学报

以聚苯乙烯微球为模板制备PS/CeO2复合颗粒, 再通过煅烧去除PS内核形成CeO2纳米中空球, 并通过控制反应液中硝酸铈的浓度来最终控制中空球的壳厚。 用TEM、FESEM、SAED、FTIR、DLS等手段, 对所制备样品的物相结构、形貌和粒径分布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 CeO2中空球内径约为200 nm, 外径约为230--260 nm, 壳厚分别约为15、20、25和30 nm, 中空球壳层由大量粒径为5--10 nm的纳米CeO2颗粒紧密堆积所组成。经CeO2中空球催化臭氧氧化处理2 h后,对苯酚的降解率可达95%以上。

关键词: 复合材料 , CeO2 hollow microspheres , shell thickness , template method , degradation rate

炭纤维增强TaC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氧化行为

陈招科熊翔李国栋

材料研究学报

用化学气相渗透(CVI)方法在准三维针刺炭毡中沉积连续分布的TaC基体, 制备出炭纤维增强TaC陶瓷基体Cf/TaC复合材料, 研究了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在1200--1600℃的氧化行为。结果表明, 用CVI法可制备密度为5.12 g/cm3的Cf/TaC复合材料, TaC陶瓷基体由相互平行的细纤维状晶体组成; 与C/C材料相比, 该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略低, 但表现出较好的延展性断裂行为; 在高温氧化过程中, Cf/TaC复合材料主要受气体在氧化层连通孔隙网络结构中的扩散和TaC/Ta2O5界面处的反应所控制。

关键词: 复合材料 , microstructure , oxidation behavior , chemical vapor infiltration

新型室温酯化法制备纳米SiO2引发剂和原位引发聚合

强小虎冯利邦王顺花

材料研究学报

提出了一种在室温、潮湿和大气环境等温和条件下, 通过酯化反应在纳米SiO$_{2}$微球表面接枝偶氮分子, 合成纳米SiO2引发剂的新方法。使用这种纳米SiO2引发剂原位引发单体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进行自由基聚合, 在SiO2表面接枝聚苯乙烯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结果表明: 用合成的纳米SiO2引发剂原位引发单体聚合后, 在纳米SiO2表面接枝的聚合物约占SiO2质量的45%; 接枝聚合物后体系的平均粒径从80 nm增大到大约100 nm, 得到了以SiO2为核、以聚合物为壳的无机/有机复合微球。

关键词: 复合材料 , esterification reaction , grafting , nano-SiO2 , composite particles

细菌纤维素负载稀土掺杂二氧化钛复合膜的制备和光催化性能

张秀菊陈文彬林志丹姚佳

材料研究学报

以细菌纤维素(BC)为载体, 用溶胶-凝胶法原位生成稀土镧和铈元素(La, Ce)掺杂的二氧化钛复合膜, 以甲基橙为目标降解物, 考察了复合膜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 稀土元素已引入TiO2/BC复合膜中; 掺杂TiO2的晶型为锐钛矿型; 掺杂稀土的TiO2/BC复合膜的光催化活性比未掺杂的有较大提高;铈掺杂的TiO2/BC复合膜的光催化性能优于镧掺杂的; Ce4+掺杂的最适浓度为2 mmol/L, 而La3+掺杂的最适浓度为5 mmol/L; 稀土掺杂的TiO2/BC复合膜对甲基橙溶液重复降解5次的降解率仍高于70%。

关键词: 复合材料 , bacterial cellulose , rare earth , titanium dioxide , photocatalysis , methylene orange

Cr颗粒含量对Ni--Cr纳米复合镀层组织结构的影响

张艳彭晓王福会

材料研究学报

使用Ni与纳米Cr颗粒共沉积方法制备Ni--Cr纳米复合镀层, 研究了镀液中Cr颗粒浓度、搅拌强度和阴极电流密度等工艺参数对镀层中沉积Cr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镀层中纳米Cr颗粒的复合改变了电沉积Ni的生长方向, Ni晶粒由原来沿(200)晶面取向生长, 转变为沿(200)、(111)和(220)晶面均匀生长. 镀层中Cr复合量越多, Ni晶粒的形核位置越多, Ni晶粒越细化. 也探讨了Ni--Cr纳米复合镀的沉积机理.

关键词: 复合材料 , composite electrodeposition , Ni–Cr nanocomposite film , microstructure

MoS2和石墨对Ni--Cr基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王爱芳张定军吴有智王文珍贾均红

材料研究学报

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Ni--Cr基自润滑复合材料, 研究了固体润滑剂MoS2和石墨对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MoS2含量的增加, 复合材料的显微硬度明显降低; MoS2添加量从10%(质量分数, 下同)增加到15\%, 复合材料摩擦系数和磨损率的变化并不明显。随着石墨含量的增加, 复合材料的显微硬度呈逐渐降低的趋势, 在400℃和800℃的摩擦系数呈升高趋势, 石墨添加量为10\%时室温摩擦系数最小。同时添加5%MoS2和10%石墨时, 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保持在0.48--0.65, 石墨与MoS2之间存在着协同效应, 但是磨损率比添加单一润滑剂时高一个数量级。

关键词: 复合材料 ,  powder metallurgy ,  solid lubricant ,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