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11)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碳钢表面化学镀Ni-P及Ni-P-PTFE纳米非晶镀层研究

刘学忠 , 李超 , 王建飞 , 田进涛 , 尹衍升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用化学镀技术在碳钢表面制备Ni-P及Ni-P-PTFE纳米非晶镀层,探索镀层制备关键技术与工艺;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技术(XRD)进行镀层微观结构、化学组成、相组成的分析与表征;用电化学参数测试及腐蚀增重评价镀层试样防腐性能。结果表明:在碳钢表面成功制备了具有非晶特点的Ni-P及Ni-P-PTFE镀层,Ni-P镀层表面致密平整,Ni-P-PTFE 镀层具有表面孔洞的形貌特征;电化学测试及腐蚀增重分析表明,Ni-P镀层防腐性能良好,Ni-P-PTFE镀层则由于复合界面的存在而防腐性能稍逊,但二者均可实现对基材碳钢明显的防腐保护作用。

关键词: 碳钢 , electroless deposition , Ni-P , Ni-P-PTFE

EFFECT OF ELECTROLESS DEPOSITION CONDITIONS ON THE STRUCTURES AND THE MAGNETIC PERFORMANCES OF THE Co-Fe-P ALLOY

S.L. Wang

金属学报(英文版)

lectroless Co-Fe-P alloys were deposited from an alkaline bath, containing boric acid as a buffer agent and sodium citrate as a complexing agent. As a result, with the increase of pH of the bath, the iron content of the deposit increased, whereas the cobalt and phosphorus contents decreased. The structure of the deposit was investigated using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 The deposit consisted of hexahedron phase Co, cubic phase Fe-Co, and amorphous phase (crystalline). The magnetic performances of the deposit were studied using vibrating sample magnetometer (VSM). The more the content of Fe and the less the content of P (the content of Co being less), the better the magnetic performances of the deposit. The Co-Fe-P deposit was suitable for use as soft magnetic material.

关键词: electroless deposition , null , null

热处理对不锈钢表面化学镀Ni-Cr-P合金镀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晋勇 , 孙平 , 刘巧玲 , 杨佳 , 廖力颖 , 肖明果 , 张哲

材料热处理学报

采用化学镀工艺在不锈钢表面获得了Ni-Cr-P合金镀层。研究了Ni-Cr-P非晶态合金膜随热处理温度升高,其结构以及显微硬度和耐蚀性的变化规律,并对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镀态Ni-Cr-P为非晶态镀层,200℃热处理开始晶化,到400℃时Ni3P晶化比较完全,800℃时Ni3P完全分解,生成含Ni、Cr、Fe的合金膜的Cr2Ni3和FeNi2P相。其显微硬度随热处理温度升高而升高,500~600℃之间显微硬度略有下降,600~700℃又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略有升高,700℃后显微硬度略有下降;合金膜的耐腐性在热处理温度200~400℃间变化较小,500℃热处理后其耐腐蚀性下降厉害,600~700℃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其耐腐蚀性又略有升高,800℃后由于Ni3P的分解其耐腐蚀性又急剧下降。

关键词: 化学镀 , Ni-Cr-P合金镀层 , 显微硬度 , 耐蚀性

塑料电镀Ⅳ--金属化学沉积

电镀与涂饰

采用金属的无电流沉积即化学沉积的方法使塑料表面导电以实现后续电镀,这一过程中的化学沉积并非真正"无电",只不过是利用"内电流".目前,在塑料上化学沉积金属已经取得工业应用的体系有2种,一种是以甲醛为还原剂的化学镀铜,另一种是硼氰化钾或次磷酸盐为还原剂的化学镀镍.加入不同类型的稳定剂可以避免化学镀溶液的快速分解或者分解不受控制.印制电路板电镀适宜采用化学镀铜,而装饰性塑料电镀,尤其是高质量要求的塑料件则适宜采用操作更简易的化学镀镍作为电镀前的预镀.化学镀层薄而且仅仅能满足后续电镀所需的导电,可以采用高镀速体系.对于高镀速体系,有时候使用附加的专用设备是明智的.

关键词: 化学沉积 , 还原剂 , 化学铜 , 化学镍 , 反应机理

(Ni-P)-Si3N4复合镀层硬度及耐磨性研究

宋振兴 , 刘宝超 , 梁山 , 姚素薇 , 王宏智 , 张卫国 , 赵占芬

电镀与精饰 doi:10.3969/j.issn.1001-3849.2013.12.001

利用化学镀方法获得了(Ni-P)-Si3N4复合镀层,并研究了Si3N4颗粒含量、pH及热处理条件对镀层硬度及耐磨性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镀层表面平整,Si3N4微粒均匀复合在镀层中.机械性能测试表明,镀层的硬度与耐磨性能随着镀液中次磷酸钠质量浓度的增加呈现出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当镀液中Si3N4质量浓度为10g/L时,镀层硬度及耐磨性最好,热处理后的镀层硬度高达1088 HV.

关键词: 化学镀 , (Ni-P)-Si3N4复合镀层 , 耐磨性 , 硬度

热处理对镀层碳纤维的界面结合特征及碳纤维结构的影响

冉旭 , 邹豪豪 , 孙宏伟 , 叶毅飞

材料热处理学报

采用化学镀工艺分别在碳纤维表面施加Ni层、Cu层以及Cu/Ni双层镀层,并对不同镀层的碳纤维进行750℃真空热处理.利用SEM、EDS和XRD对热处理前后镀层形貌、成分、物相以及碳纤维微观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热处理前后,镀Cu碳纤维界面结合方式始终为机械结合,镀Ni碳纤维和Cu/Ni双镀层碳纤维界面由机械结合转变为扩散结合;热处理对镀Cu碳纤维结构无影响,而镀Ni和Cu/Ni双镀层碳纤维结构发生了石墨化转变,Ni是造成碳纤维石墨化的主要因素,Cu的存在可以有效的降低Ni对碳纤维结构的改变,所以Cu/Ni双镀层碳纤维石墨化程度要低于镀Ni碳纤维,同时还保证了界面为扩散结合.

关键词: 化学镀 , 碳纤维 , 结合方式 , 石墨化

AZ91D镁合金的化学镀镍

谷长栋 , 连建设 , 李光玉 , 牛丽媛 , 江中浩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使用硫酸镍作为化学镀镍磷镀液的主盐,直接在AZ91D镁合金基体上化学镀镍.使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技术分析镀层的表面形貌和组织.化学镀镍磷镀层是致密的,无明显缺陷,其磷含量约为372 mass%.化学镀镍磷镀层的显微硬度值约为660 VHN,化学镀镍的沉积速度为23 μm/h.前处理过程中的酸洗步骤使镁合金基体产生粗糙的表面,从而使镀层和基体之间起到了互锁的作用,增加了镀层的结合力.

关键词: 化学镀 , magnesium alloy , AZ91D , Ni-P alloy

纳米α-Al2O3和γ-Al2O3颗粒增强镍-磷复合镀层的性能对比

冷楠 , 赵福国 , 黄昊 , 王登科 , 董星龙

机械工程材料

采用化学镀技术制备了纳米α-Al2O3和γ-Al2O3颗粒增强的镍-磷复合镀层,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等对复合镀层的物相结构、表面形貌、成分分布进行了分析,还对比了复合镀层与镍-磷镀层的显微硬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结果表明:与镍-磷镀层相比,纳米Al2O3颗粒的加入没有改变镀层的晶体结构,但使镀层的显微硬度明显提高;纳米α-Al2O3颗粒的加入提高了镀层的耐腐蚀性和耐磨性,而纳米γ-Al2O3颗粒的加入反而使镀层耐磨性和耐腐蚀性下降.

关键词: 化学镀 , 镍-磷镀层 , 纳米Al2O3颗粒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末页
  • 共2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