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274)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高温钛合金Ti-60粉末的制备和表征

李少强 , 刘建荣 , 王清江 , 闫伟 , 李玉兰 , 杨锐

材料研究学报

采用感应熔炼气体雾化法制备了掺杂稀土Nd的高温钛合金Ti-60粉末.结果表明,在制备过程中合金元素几乎没有烧损,增氧量小于100×10~(-6);粉末的平均粒度(d_(50))约为100 μm,满足正态分布,雾化气体的压力增大则粉末的粒度减小;粉末的形貌大多呈球形,只有少量的形状不规则;部分粉末是空心的,其比例随着粉末粒度的增加而增大;粉末表面有明显的凝固特征,具有清晰的二次枝晶;随着Nd含量的增加,粉末表面富Nd稀土相的析出增加;粉末由针状α'马氏体组织构成,当真空退火温度超过700℃时马氏体开始微量分解,当温度升高到850℃时马氏体大量分解.

关键词: 金属材料 , 高温钛合金 , 气体雾化 , Ti-60粉末 , 粒度分布 , 表观形貌 , 空心粉末 , α'马氏体分解

基于IMO标准的E36级低合金船板钢货油舱上甲板环境全周期腐蚀行为与机理

梁金明 , 唐荻 , 武会宾 , 岳远杰

材料研究学报

为探究低合金钢在o2-CO2-SO2-H2S湿气环境中的腐蚀规律和机理,应用基于IMO标准自制的货油舱上甲板环境腐蚀模拟装置,对1种E36级低合金钢的全周期腐蚀行为进行研究.标准腐蚀试验后,测量了不同周期的腐蚀减薄量和腐蚀速率速率,拟合了25年外推腐蚀减薄量计算公式和曲线,观察去除腐蚀产物膜前后的宏观形貌,应用SEM对表层及截面腐蚀产物膜的微观形貌及结构进行分析,通过XRD和EDS分析腐蚀产物膜的物相组成和元素分布.结果表明:IMO标准全周期腐蚀实验后,实验用低合金钢的25年外推腐蚀减薄量为2.21 mm.在腐蚀前期,由温湿交替和酸性气体导致酸性液滴在腐蚀产物膜表层形成,进而形成腐蚀鼓泡;腐蚀后期,腐蚀鼓泡长大并伴随脱落,最终表层腐蚀产物膜全部脱落,内层腐蚀产物膜裸露于腐蚀环境中.腐蚀产物膜外层主要由α-FeOOH、γ-FeOOH、元素S、FeS2、Fe1-xS和FeS组成,结构相对疏松,内层腐蚀产物膜主要由致密的α-FeOOH组成.

关键词: 金属材料 , 货油舱 , IMO标准 , 低合金钢 , 上甲板 , 全周期 , 腐蚀行为 , 腐蚀机理 , 腐蚀产物膜

大变形管线钢中F/B多相组织应变硬化行为和应力比研究

汤忖江 , 尚成嘉 , 关海龙 , 王学敏

材料研究学报 doi:10.11901/1005.3093.2015.696

采用TMCP工艺获得了5种不同贝氏体体积分数的铁素体/贝氏体(F/B)多相钢.通过纵向力学性能分析,并结合修正C-J分析方法研究了以F/B多相组织为特征的大变形管线钢的应变硬化行为,获得了F/B多相钢中贝氏体体积分数与应力比、屈强比的关系,并通过修正C-J分析对此现象的机理进行了合理的阐释.结果表明,大变形管线钢的弹性形变阶段主要对应修正C-J分析中的第Ⅰ阶段,塑性形变阶段包括修正C-J分析第Ⅱ和第Ⅲ阶段,屈服点(应变0.5%)附近阶段可跨越第Ⅰ和第Ⅱ阶段.F/B多相钢中各阶段的应变硬化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其应变硬化行为呈现出与贝氏体体积分数相关的特性.通过适宜的组织调控可以实现管线钢强度和塑性的最佳匹配.应力比Rt1.5/Rt05适宜用于表征管材屈服点附近的应变硬化能力,应力比Rt2/Rt1、Rt5/Rt1均适宜用于表征X70级管线钢塑性阶段应变硬化能力,Rt2/Rt1较适宜用于表征X80级管线钢塑性阶段应变硬化能力.

关键词: 金属材料 , 铁素体/贝氏体多相钢 , 大变形管线钢 , 应变硬化行为 , 修正C-J分析 , 贝氏体体积分数 , 应力比 , 屈强比

孔径对第三代镍基单晶高温合金DD33板式试样室温拉伸性能的影响

周忠娇 , 刘涛 , 张功 , 王莉 , 楼琅洪

材料研究学报 doi:10.11901/1005.3093.2015.131

本文研究了孔径(φ=0.5、0.7及0.9 mm)对第三代镍基单晶高温合金DD33板式试样室温拉伸性能的影响.采用ARA-MIS-光学动态应变测量系统原位观测了拉伸过程中不同孔径孔周围的应变分布,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拉伸试样的断口形貌.结果表明:随着孔径的增大,试样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均降低.拉伸过程中孔周围产生应变集中,而且只在孔边很小的范围.弹性变形阶段,孔边应变增长缓慢;一旦发生塑性变形,应变快速增长.孔径越大,孔周围的应变集中越严重,应变梯度越大.上述研究结果对理解含冷却孔单晶叶片的变形行为,优化叶片结构,从而提高叶片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金属材料 , 材料的组织结构 , 缺陷与性能 , 室温拉伸 , ARAMIS系统 ,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 , 孔径 , 应变

不同路径等通道转角挤压双相Mg--10.73Li--4.49Al--0.52Y合金的组织与力学性能

康志新孔晶侯文婷李永新

材料研究学报

采用等通道转角挤压(ECAP)工艺在573 K温度下以Bc、A和C三种工艺路径对双相Mg--10.73Li--4.49Al--0.52Y镁锂合金分别进行1--4道次挤压变形, 利用光学显微镜、
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等研究变形后合金组织。结果表明, 三种路径ECAP变形后, α相和β相晶粒均得到显著拉长和细化;4道次变形后, 路径A获得片状晶粒, 路径C获得等轴晶, 而路径Bc获得等轴状和条状相间的组织。室温拉伸实验表明, Bc路径4道次后获得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其中延伸率达70%。β相{110}晶面织构显示, 随着变形道次增加, 三种路径的织构变化存在差异, 但均出现织构软化现象, 对应的抗拉强度也随之降低, 此时织构软化作用大于晶粒细化作用。

关键词: 金属材料 , Mg–Li alloy , ECAP , deformation route , microstructure , texture , mechanical property

复合微合金化对Al-Mg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材料研究学报

研究了Sc和Ti复合微合金化对Al-Mg合金显微组织与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c和Ti复合微合金化可以显著提高Al-Mg合金的强度,并可细化铸态合金的晶粒组织.微量Sc和Ti的加入可使合金中形成大量细小弥散的球形Al3(Ti,Sc)粒子,这些Al3(Ti,Sc)粒子对位错和亚晶界具有强烈地钉扎作用,因而能强烈抑制合金的再结晶.Sc和Ti复合微合金化的Al-Mg合金的强化作用主要来源于Al3(Ti,Sc)粒子的析出强化和亚结构强化以及细晶强化.

关键词: 金属材料 , Al-Mg-Ti-Sc合金 , Al3(Ti , Sc)粒子 , 显微组织 , 力学性能 , 微合金化

不同路径等通道转角挤压双相Mg-10.73Li-4.49Al-0.52Y合金的组织与力学性能

康志新 , 孔晶 , 侯文婷 , 李永新

材料研究学报

采用等通道转角挤压(ECAP)工艺在573 K温度下以Bc、A和C三种工艺路径对双相Mg-10.73Li-4.49Al-0.52Y镁锂合金分别进行1-4道次挤压变形,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等研究变形后合金组织。结果表明,三种路径ECAP变形后,α相和β相晶粒均得到显著拉长和细化;4道次变形后,路径A获得片状晶粒,路径C获得等轴晶,而路径Bc获得等轴状和条状相间的组织。室温拉伸实验表明,Bc路径4道次后获得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其中延伸率达70%。β相{110}晶面织构显示,随着变形道次增加,三种路径的织构变化存在差异.但均出现织构软化现象,对应的抗拉强度也随之降低,此时织构软化作用大于晶粒细化作用。

关键词: 金属材料 , 镁锂合金 , 等通道转角挤压 , 变形路径 , 显微组织 , 织构 , 力学性能

Ni-Fe-Ga磁致形状记忆合金的马氏体相变和晶体结构的研究

白静 , 王新丽 , 顾江龙 , 李艳波 , 赵骧 , 左良

材料研究学报

使用DSC、XRD、SEM和TEM等分析测试手段,对Ni50+xxFe25xGa25(x=3,4.5,6)合金的马氏体相变温度、精细显微结构以及复杂马氏体晶体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Ni50+xFe25-xGa25合金的马氏体相变温度Tm随Ni含量增加而升高.Ni56Fe19Ga25合金的马氏体板条非常清晰细密,且存在着多种不同取向的变体;该种合金由6M+ 14M混合马氏体和γ相组成.Ni56Fe19Ga25合金既具有适合实际应用的马氏体相变温度,又具有有利于磁致应变的晶体结构.

关键词: 金属材料 , 功能材料 , Ni-Fe-Ga , 磁致形状记忆合金 , 晶体结构 , 显微组织 , 马氏体相变

0.2%H对Ti2AlNb基合金板材高温拉伸变形行为的影响

宗影影 , 温道胜 , 邵斌 , 单德彬

材料研究学报

为研究热氢处理技术对Ti2AlNb基合金板材高温拉伸变形行为的影响,在实验温度为870、900、930和990℃,应变速率为2.5×10-2s-1条件下,对H含量为0%和0.2%(质量分数)的Ti-22Al-25Nb合金板材进行了高温拉伸实验,并对其微观组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0.2%H可以降低合金板材的高温流动应力,提高延伸率.在930℃变形时,置氢合金的峰值应力比未置氢合金下降了约36%,延伸率比未置氢合金提高了约53%.氢致合金软化和增塑的主要机制是H促进了α2相的动态再结晶,促进了β/β2相的位错运动和动态回复,提高了β/β2相的含量.

关键词: 金属材料 , 有色金属及其合金 , Ti2AlNb基合金 , 热氢处理 , 流动软化 , 动态再结晶 , 位错运动

往复挤压纯镁的组织演变和力学性能

董婷婷 , 王渠东 , 郭炜 , 刘鉴锋 , 蒋海燕

材料研究学报

研究了纯镁在350℃往复挤压2,4,8道次,以及在250℃,350℃,450℃往复挤压2道次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纯镁经350℃往复挤压后,组织显著细化,挤压道次从2增加到8时,晶粒尺寸无明显变化,而屈服强度下降,延伸率提高.通过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发现纯镁在350℃往复挤压2,4,8道次后,形成{0001}基面与挤压方向分别约成25°,30°,40°夹角的织构,且织构强度增加,基面滑移系的Schmid因子上升.纯镁在250℃,350℃,450℃往复挤压2道次后,随着挤压温度下降,晶粒尺寸减小,屈服强度上升,屈服强度和晶粒尺寸之间的关系可表述为σ.=5.4+ 338.6d-1/2.

关键词: 金属材料 , 纯镁 , 往复挤压 , 微观组织 , 力学性能 , 织构 , 晶粒尺寸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28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