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成浩
,
杨长江
,
黄乃宝
,
金光明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利用化学方法在银币表面制备了十八烷基硫醇组装膜(C18SH SAMs),并通过电化学技术研究了其在0.5 mol/LNaCl+0.01 mol/L Na2S溶液中的抗变色性能.结果表明:银表面形成SAMs后腐蚀电位正移30 mV;阴极氧去极化和阳极银的硫化过程均受到抑制,对阴极极化过程的阻滞作用较阳极极化过程明显;银表面成膜后,容抗弧、电荷传递系数Rt增大,双电层电容Cd降低.有效提高银币的抗变色性能.银表面C18SH SAMs的形成过程符合两阶段模型.膜初始吸附阶段(Ⅰ)为2级Langmuir吸附,重整结晶阶段(Ⅱ)为l级Langmuir吸附,动力学公式分别为,Ⅰ阶段:θ(t)=1.706ct/1+1.706ct,Ⅱ阶段:θ(t)=1-e-0.547ct.速率常数与温度的关系为ln(k)=-5826/T+26.5,自组装过程表观活化能E=48.4 kJ/mol,化学吸附为控制步骤.
关键词:
银币
,
抗变色
,
自组装膜
,
成膜机理
谈国强
,
刘剑
,
苗鸿雁
,
贺中亮
,
夏傲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724/SP.J.1077.2009.00749
以(NH4)2TiF6、 Ba(NO3)2 和H3BO3为主要原料, 采用自组装单层膜(SAMs)技术, 以三氯十八烷基硅烷(octadecyl-trichloro-silane, OTS)为模版, 在玻璃基片上制备了四方相钛酸钡晶态薄膜. 改性基板的亲水性测定与原子力显微镜(AFM)测试表明, 紫外光照射使基板由疏水转变为亲水, 能够对OTS-SAM起到修饰作用. 金相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OTS单分子膜指导沉积的薄膜样品表面均匀, 表明OTSSAM对钛酸钡薄膜的沉积具有诱导作用; X射线衍射(XRD)与扫描电镜(SEM)表征显示, 空气中600℃下保温2h实现了薄膜由非晶态向四方相BaTiO3晶态薄膜的转化过程, 制备的钛酸钡薄膜在基板表面呈纳米线状生长, 线长约在500~1000nm之间, 相互连接的晶粒大小约为100nm. 文章同时对自组装单层膜和钛酸钡薄膜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自组装单层膜
,
BaTiO3
,
thin film
,
formation mechanism
左国防
,
李志锋
,
杨建东
,
王宇晶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本研究将兼具自组装膜和石墨烯两者优点的复合材料作用于基底,讨论了具有特殊电化学性能的自组装膜-石墨烯电化学界面信号检测系统.同时,通过对自组装膜-石墨烯构建的以石墨烯为基础的FET(GFETs)结构特性的分析,发现以自组装膜功能化的石墨烯可以提供有效的方式调控其性质,减少界面的不纯散射及滞后的场效应行为.文章还探讨了自组装膜-石墨烯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及p-n结领域中的研究与应用,对有机分子自组装膜-石墨烯复合材料在控制界面电子性质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自组装膜
,
石墨烯
,
修饰电极
,
电子传递
,
GFETs
屈钧娥
,
刘成
,
王海人
材料导报
金属表面自组装单分子膜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表面功能化技术.目前针对金、银及铜铁系金属表面自组装技术的相关综述较多,但对铝及铝合金表面自组装功能膜的研究尚无系统性介绍.从应用领域、自组装机制和自组装行为影响因素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铝及铝合金表面自组装功能膜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自组装膜
,
铝及铝合金
,
吸附机制
,
影响因素
刘成
,
屈钧娥
,
王海人
,
曹志勇
材料导报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4.18.021
在2024合金微区成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粉末冶金法制备模拟AlCuMg偏析相以及模拟基体合金,通过动电位扫描、开路电位监测、电偶电流测试,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研究十四烷基膦酸在2024合金以及模拟微区合金表面的自组装行为和缓蚀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膦酸在模拟基体和富铜相表面均能吸附成膜,2024合金表面吸附膜的微区分布与偏析相和基体之间的电偶效应有关.偏析相区域获得自组装膜保护是抑制铝合金局部腐蚀的关键.
关键词:
模拟偏析相
,
十四烷基膦酸
,
自组装膜
,
铝合金
,
缓蚀性能
杨天天
,
许鹏程
,
左国民
,
李昕欣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724/SP.J.1077.2011.11189
使用了一种在自组装单分子层(SAM)模板衬底上由电化学氧化-还原自发生长的方法,择优取向生长氧化亚铜(Cu2O)微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微区XRD等方法对合成的Cu2O晶体进行了形貌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样品为立方结构的Cu2O晶体,且形貌、取向和颗粒尺寸得到了有效控制,此结果可归结为SAMs对电化学氧化-还原过程的影响和结晶过程中的模板效应.利用该方法,将Cu2O晶体生长于静态式微悬臂梁的表面作为敏感层,制得了一种新型的化学传感器.基于Cu2O晶体表面的Cu(Ⅰ)与DMMP(甲基膦酸二甲酯,沙林模拟剂)分子中的膦酰基团之间存在的配位作用,该传感器可对几十ppb的DMMP重复响应.
关键词:
氧化亚铜
,
择优取向
,
电化学氧化还原
,
自组装单分子层
,
气体传感器
张镇川
,
陈友媛
,
宋芳
,
常钦鹏
,
彭涛
材料导报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6.06.025
滨海区地源热泵中材料耐腐蚀性研究是有效开展利用新能源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动电位极化扫描和电化学阻抗谱方法研究了不同植酸组装浓度和组装时间对316L不锈钢在地下咸水介质中耐蚀性的影响,并探讨了植酸与钼酸钠复配形成的自组装膜对316L不锈钢在地下咸水介质中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l-质量浓度为10 g/L的NaCl溶液中,随着植酸浓度的增加,316L不锈钢自腐蚀电流密度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自组装膜对316L不锈钢的防护作用先增强后降低;随着自组装时间的延长,植酸自组装膜对316L不锈钢的缓蚀率先上升后下降.在自组装时间为6 h、植酸浓度为10 mmol/L时形成的自组装膜防护效果最好,缓蚀率达到84.17%.向植酸自组装液中添加钼酸钠后,形成的聚合钼酸根通过络合作用和静电作用使316L不锈钢的耐蚀性降低,说明植酸的复配对提高咸水介质中316L不锈钢的耐蚀性是有选择的.这为咸水地区地源热泵系统中316L不锈钢换热器的防护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
植酸
,
316L不锈钢
,
自组装膜
,
缓蚀
钱建华
,
张思倩
,
刘琳
,
张强
材料导报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5.06.021
用电化学测量法研究不同组装时间和不同组装浓度时L-赖氨酸自组装单分子膜在0.5 mol·L-1 HCl溶液中对铜的缓蚀作用,进行了吸附等温线拟合,并通过分子模拟探讨L-赖氨酸在铜表面的吸附模型.结果表明,L-赖氨酸自组装膜的最佳组装条件是在10mmol·L-1组装液中组装8h,缓蚀率达87%.等温吸附线拟合表明L-赖氨酸在Cu表面的吸附遵循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分子模拟表明,L-赖氨酸分子通过末端-NH2上的N原子与Cu原子结合,并且以近似垂直的方式吸附在Cu(111)表面.
关键词:
L-赖氨酸
,
自组装膜
,
分子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