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远科
,
张志豪
,
谢建新
,
潘洪江
金属学报
doi:10.11900/0412.1961.2015.00661
采用弯曲实验, 拉伸实验, SEM, TEM和EBSD等手段, 研究了再结晶退火对高硅电工钢冷轧带材组织、有序结构、力学性能和冷轧成形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冷轧试样经800~1200 ℃保温1 h再结晶退火随炉缓冷后, 室温塑性大幅下降, 可弯曲角度均由冷轧试样的150°下降至50°左右, 且二次冷轧出现严重的边裂; 提高再结晶退火后的空冷或油淬温度、冷却速率可显著提高试样的室温塑性, 1000 ℃保温1 h再结晶退火后, 900 ℃油淬试样的可弯曲角度增大至175°左右, 拉伸断后伸长率由随炉缓冷试样的0.2%提高至5.2%, 且二次冷轧基本不出现边裂; 提高再结晶退火后的冷却温度和速率显著提高试样的室温塑性的原因是试样的有序相尺寸明显减小, 例如, 有序相畴尺寸可从600 ℃以下油淬试样的约5 μm分别减小至700 ℃油淬试样的小于50 nm和900 ℃油淬试样的小于25 nm.
关键词:
高硅电工钢,
,
冷轧,
,
再结晶退火,
,
有序度,
,
力学性能
孙敏
,
李晓刚
,
李劲
金属学报
doi:10.11900/0412.1961.2016.00040
采用慢应变速率拉伸实验研究了一种新型超高强度钢在酸性环境中Cl-和H对应力腐蚀行为的交互作用, 并采用SEM观察了试样断口形貌. 结果表明, Cl-显著提高Cr12Ni4Mo2Co14钢的应力腐蚀敏感性, 实验条件下临界Cl-浓度[Cl-]c为0.15%左右. 当Cl-浓度高于[Cl-]c时, Cl-引发严重的点蚀, 应力腐蚀裂纹起源于点蚀坑处. Cr12Ni4Mo2Co14钢在含Cl-溶液中的断裂机理可以用“滑移-膜破裂”机制进行解释. 充氢后的Cr12Ni4Mo2Co14钢发生氢致开裂, 断口上出现二次裂纹. 临界充氢电流密度i[H]c为10 mA/cm2 (溶液pH=5, 充氢时间为30 min). 当充氢电流密度大于i[H]c时, Cr12Ni4Mo2Co14的强度损失和塑性损失趋于最大值. 溶液中的Cl-浓度和材料中的H有复杂的交互作用, 并非简单的加和作用.
关键词:
超高强度钢,
,
酸性环境,
,
应力腐蚀开裂,
,
H,
,
Cl-
尹炎祺
,
伍翠兰
,
谢盼
,
朱恺
,
田松栗
,
韩梅
,
陈江华
金属学报
doi:10.11900/0412.1961.2016.00044
采用XRD, SEM, TEM, 硬度测试和拉伸实验研究了冷轧Mn12Ni2MoTi(Al)钢经不同工艺退火后的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 结果表明, 马氏体Mn12Ni2MoTi(Al)钢经65%冷轧及710~745 ℃退火处理后转变成主要由奥氏体晶粒和铁素体晶粒组成的亚微米级超细晶粒双相组织, 并且弥散分布着第二相析出物颗粒; 在退火中形成的富Ti, Mo及Si的第二相颗粒阻碍了超细再结晶晶粒的粗化, 从而提高了钢的屈服强度和热稳定性; 经710 ℃, 24 h长时间退火后, 超细晶粒双相钢的平均晶粒尺寸仍然小于500 nm; 超细晶粒双相钢延伸率随室温奥氏体体积分数增加而增加, 室温奥氏体体积分数随退火温度升高或退火时间延长先增加后降低, 且在745 ℃, 0.5 h退火时达到最大值. 超细晶粒钢的屈服强度和总延伸率可达到900 MPa和23%以上, 比同种材料淬火马氏体钢提高了约一倍.
关键词:
超细晶粒双相钢,
,
第二相强化,
,
相变诱发塑性(TRIP)效应,
,
形变热处理,
,
力学性能
何岳
,
向嵩
,
石维
,
刘建敏
,
梁宇
,
陈朝轶
金属学报
doi:10.11900/0412.1961.2016.00186
通过OM, SEM, EBSD观察和EIS谱、动电位极化曲线测试等手段分析了不同应变下冷拔珠光体钢的腐蚀形貌、组织演变及点蚀在其演变组织中的分布和铁素体取向差分布, 研究了冷拔珠光体钢的横纵截面组织演变对其点蚀行为的影响. 结果表明, 由于横截面和纵截面组织演变规律的不同, 不同应变下冷拔珠光体钢的横截面和纵截面的耐蚀性分别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 随着应变的增加, 横截面耐蚀性持续下降, 而纵截面耐蚀性先降低后回升. 通过表征点蚀在冷拔演变组织中的分布规律, 发现珠光体组织的晶界、珠光体团界面、相界面对点蚀敏感性高, 是点蚀倾向于萌生和生长的区域, 冷拔变形造成界面面积增加, 使横截面和处于第一阶段应变ε ≤1.2的纵截面的耐蚀性显著下降. 铁素体<110>织构形成导致晶体取向差分布规律的改变会使纵截面在第二阶段ε =1.6的耐蚀性改善.
关键词:
冷拔珠光体钢,
,
点蚀,
,
组织演变,
,
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