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伟宏
,
林墨洲
,
程金树
,
汤李缨
材料工程
doi:10.3969/j.issn.1001-4381.2010.04.006
通过引入氟以降低锂铝硅玻璃的高温黏度,使"温度-黏度"曲线适应浮法工艺的需求,并采用激光拉曼光谱、XRD、高温旋转黏度计等测试手段研究氟对锂铝硅系统玻璃的结构及随后析晶的影响.结果表明:氟的引入使母体玻璃网络结构中的[Si(Al)O_4]四面体相互之间形成的环结构向小环结构发展,[Si(Al)O_4]四面体之间的相互连接程度降低,Si(Al)-O-Si(Al)键的振动减弱, 从而能有效地降低母体玻璃的高温黏度.随着氟引入量从0.00mol增加到0.28mol,母体玻璃在晶化过程中析出的主晶相并未发生改变,皆为β-锂辉石固溶体,且析出的主晶相含量随氟引入量的增加而增加.此外,结合Raman光谱分析可以发现,试样中有微量的锐钛矿晶相析出.
关键词:
锂铝硅微晶玻璃
,
玻璃结构
,
黏度
,
析晶
张培新
,
闫加强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321/j.issn:1000-324X.2000.04.030
本文利用红外吸收光谱(IR)和X射线衍射(XRD)对赤泥黑色玻璃及其晶化过程的结构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赤泥黑色玻璃晶化析出主晶相为钙铁透辉石,次晶相为钙黄长石. 玻璃网络中主要有SiO4、AlO4及Fe3+O4 四面体结构单元,玻璃结构中具有和钙铁透辉石结构类似的近程排列,这个近程排列具有析出主晶相(钙铁透辉石)的先驱结构. 随核化时间延长及晶化温度提高,红外最强吸收带朝低波数方向移动,吸收带强度随晶化温度的提高而明显增大. 随Fe2O3含量增加,网络无序度增大,玻璃红外吸收谱带也向低波数方向移动.
关键词:
赤泥
,
玻璃结构
,
晶化
,
红外吸收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