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6)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噻二唑型缓蚀剂对铜片的缓蚀性能研究

钱建华 , 张思倩 , 邢锦娟 , 刘琳

材料导报

采用增重法和金相显微技术研究了含硫油样对铜片的腐蚀行为,以及噻二唑类缓蚀剂(用A表示)在含硫量为50 μg/g的模拟油样中对铜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缓蚀剂A对铜片具有良好的缓蚀效果,且随着浓度的增加,缓蚀效率提高.当缓蚀剂浓度为25.0μg/g时,缓蚀效率达到86.45%0.经吸附等温线拟合可知,缓蚀剂A在铜片表面的吸附遵循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属于化学吸附.

关键词: 铜片 , 缓蚀 , , 噻二唑 , 吸附

一种噻二唑类缓蚀剂对模拟海水中2024铝合金的缓蚀作用

姜琴 , 李伟华 , 侯保荣

腐蚀与防护

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一种绿色缓蚀剂(2-巯基-5-邻取代苯基-1,3,4噻二唑)对2024铝合金的缓蚀作用.并采用量子化学半经验算法对该缓蚀剂进行了几何全优化.结果表明,该缓蚀剂能有效抑制铝合金点蚀,缓蚀效率达92%,是混合型缓蚀剂;该缓蚀剂是以活性中心优先吸附的方式与铝合金作用.

关键词: 噻二唑 , 缓蚀 , 铝合金 , 点蚀 , 电化学测量

油溶性噻二唑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缓蚀性能研究

刘琳 , 潘晓娜 , 彭丹 , 钱建华

材料导报

合成了5-苯基-2-氨基-1,3,4-噻二唑(PATD)和2,5-二苯基-1,3,4-噻二唑(DPTD)两种噻二唑衍生物.通过电化学技术研究了这两种物质在50 mg/L S-乙醇溶液中对银电极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两种油溶性化合物对银产生明显的缓蚀作用,PATD和DPTD的缓蚀效率分别为93.0%和90.8%.采用金相显微镜和表面接触角观察了银片在未添加和添加缓蚀剂的溶液中腐蚀前后的表面形貌.结果表明:通过金相显微镜可以看到,两种缓蚀剂在银片表面形成了保护膜,有效地抑制了银片的腐蚀;PATD和DPTD在银片表面的接触角分别为84.2°和100°,接触角明显增大,也说明缓蚀剂吸附到了金属的表面,形成了疏水膜.两种缓蚀剂吸附到银表面遵循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计算得PATD和DPTD的△G2d分别为-34.3 kJ/mol和-36.7 kJ/mol,吸附属于以化学吸附为主的混合型吸附.

关键词: 噻二唑衍生物 , 接触角 , 金相 , Langmuir吸附

新型1,2,4-三唑糖苷衍生物的合成及体外抗菌活性测试

张彤彤 , 卢俊瑞 , 冯钟念 , 刘金彪 , 穆江蓓 , 侯珏卓 , 鲍秀荣 , 辛春伟 , 王美君

应用化学 doi:10.3724/SP.J.1095.2014.30583

以取代1,2,3-噻二唑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未见文献报道的含有1,2,3-噻二唑、1,2,4-三唑的双杂环类硫苷化合物(6a ~6d).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过1H NMR、13C NMR和IR等技术手段表征确认,重点对比了含西弗碱化合物5与还原后化合物6的抗菌活性变化.体外抑菌测试结果显示,所有化合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均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含有西弗碱化合物5的抗菌活性普遍优于还原后化合物6,其中化合物5d表现出很强的抗菌活性,其最小抑菌浓度优于市售抗菌药氟康唑;所有目标化合物对白色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均小于或等于32 mg/L.

关键词: 噻二唑 , 三唑 , 糖苷 , 合成 , 抗菌活性

3-取代-1-(5-芳基-1,3,4-噻二唑-2-基)-1H-吡唑-4-甲醛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抑菌活性

徐畅 , 安悦 , 朱浩天 , 林越 , 王日楠

应用化学 doi:10.11944/j.issn.1000-0518.2015.07.140421

以2-氨基-5-取代-l,3,4-噻二唑为起始原料,设计合成16个含l,3,4-噻二唑取代基的中间体4a~4p,进而使其在POCl3及DMF作用下反应得到16个3-取代-1-(5-芳基-1,3,4-噻二唑-2-基)-1H-吡唑-4-甲醛化合物5a~5p,所合成的32个化合物均为新化合物.采用溶液结晶法获得化合物5a晶体,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测得该晶体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借助IR、1H NMR、元素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合成的所有化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微量稀释法测试了化合物5a ~5p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抑制作用,在相同条件下化合物5h的抑菌活性最好,抑菌率达到65.30%.

关键词: 噻二唑 , 吡唑 , 合成 , 有机单晶 , 生物活性

新型双杂环修饰的酰胺硫醚衍生物的合成和生物活性

张成路 , 袭焕 , 沙禹廷 , 孙晓娜 , 李传银 , 王静 , 李益政

应用化学 doi:10.11944/j.issn.1000-0518.2017.03.160352

首次设计并合成了16个新型1,2,4-三唑与1,3,4-噻二唑双杂环修饰的酰胺硫醚衍生物,并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分别评价了目标分子对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和细胞分裂周期25磷酸酶B(Cdc25 B)抑制活性,结果发现:16个目标分子对PTP1B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其中8-C-d和8-D-c的抑制作用最佳,半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1.19±0.22) mg/L和(1.08±0.09) mg/L,优于阳性参照物齐墩果酸(IC50=(1.27±0.19) mg/L),有望作为抗糖尿病药物先导物;对Cde25B抑制活性测试中,11个目标分子表现出良好的活性,其中8-A-d、8-C-d和8-D-c抑制活性的IC50值分别为(0.97±0.05)、(1.06±0.03)和(0.94±0.11) mg/L,低于阳性参照物Na3VO4(IC50=(1.25±0.14) mg/L),有望作为抗肿瘤药物先导物.

关键词: 三唑 , 噻二唑 ,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 , 细胞分裂周期25磷酸酶B , 抑制剂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