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5)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卤代烃的Peng-Robinson状态方程的密度修正

林鸿 , 段远源

工程热物理学报

利用密度平移的方法对Peng-Robinson状态方程计算的液相密度进行了修正,给出了其描述平移量的关联式.对22种卤代烃纯物质的计算结果表明,修正后的PR方程能够很好地计算液相密度,并且能很好地再现纯物质的临界压缩因子,计算精度可以满足工程应用的需要.

关键词: PR状态方程 , 密度漂移 , 卤代烃 , 临界压缩因子

有序介孔有机金属Pd(Ⅱ)的制备及其催化水介质中的Suzuki反应

朱凤霞 , 杨旭石 , 杨迪迪 , 李和兴

催化学报 doi:10.3724/SP.J.1088.2010.00525

以有机金属Pd硅烷和乙基桥联硅烷为混合硅源,在表而活性剂作用下进行共缩聚反应,制备了有序介孔有机金属Pd(Ⅱ)催化剂Pd(Ⅱ)-PMO(Et).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和N2吸附脱附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与后嫁接法相比.共聚法制得的催化剂活性位分散均匀,孔道不易堵塞,同时乙基修饰的孔肇增强了催化剂表面疏水性,有利于反应物在孔道内的扩散和吸附,在水介质Suzuki反应中,Pd(Ⅱ).PMO(Et)的催化活性与均相催化剂Pd(PPh3)2Cl2的相当,且可重复使用.

关键词: 有序介孔有机金属钯(Ⅱ) , 均相催化剂固载化 , 水介质 , 卤代烃 , Suzuki反应 , 共缩聚

气相色谱法直接进样测定饮用水中挥发性卤代烃

张莘民 , 徐朝

色谱 doi:10.3321/j.issn:1000-8713.2000.03.025

利用大口径毛细管柱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方法,直接进样测定了饮用水中的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一溴二氯甲烷、二溴一氯甲烷、三溴甲烷等5种挥发性卤代烃.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并具有较好的精密度与准确度.当5种卤代烃化合物的质量浓度平均值为9.0 3~20.19 μg/L时,CV为2.9%~7.5%,标准差为0.3~ 0.9 μg/L.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80%~1 18%,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为0.998和0.999.ECD的温度为350 ℃时 ,其最低检测限在0.1~0.7 μg/L范围内,均低于文献报道值.

关键词: 气相色谱法 , 卤代烃 , 饮用水 , 直接进水样

离子液体中KF作用下N-单取代磺酰胺的N-烷基化反应

胡燚 , 康晖 , 李恒 , 韦萍

应用化学 doi:10.3969/j.issn.1000-0518.2007.04.026

报道了KF作用下离子液体介质中N-单取代磺酰胺和卤代烃的N-烷基化反应,考察了4种不同结构的离子液体[Bmim]BF4、[Bpy]BF4和[Bpy]PF6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以[Bmim]PF6为反应介质时显示出了最好的效果,反应的时间最短,收率最高.N-芳基或N-烷基单取代的磺酰胺和各类不同结构的活化的卤代烃和未活化的一级卤代烃在[Bmim]PF6中KF作用下,85℃反应2~10 h,以70%~97%的优良收率得到了13个N-烷基化产物,而且离子液体回收使用3次后效果未降低.实验结果表明,反应介质离子液体[Bmim]PF6和作为一种温和的碱KF有效地促进了烷基化反应的进行.

关键词: 离子液体 , 磺酰胺 , 卤代烃 , 烷基化 , 氟化钾

C-X(X = Cl,Br,I)键解离能作为烧结Au/AC催化剂再分散的描述因子及相关蕴意

段新平 , 尹燕 , 田学林 , 柯金火 , 温兆军 , 郑建伟 , 胡梦麟 , 叶林敏 , 袁友珠

催化学报 doi:10.1016/S1872-2067(16)62500-7

负载型 Au基催化剂在工业过程中具有非常广泛的潜在应用,如催化加氢/脱氢过程、精细化学品合成、能源催化转化及环境保护等过程,表现出很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 Au基催化剂活性物种或活性中心基本由纳米粒子或化合物构成,但在应用过程中因 Ostwald熟化效应或粒子迁移作用,尤其是高温高压等苛刻反应条件下,均随应用时间延长从小尺寸粒子逐渐长为大粒子,造成活性降低或完全失活,这也是负载型催化剂失活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因成本、稀缺等特性,负载型 Au催化剂的烧结问题是影响和制约其应用的主要因素.除可通过载体改性、助剂和官能团配位稳定等方法来延缓其失活过程外,对已烧结催化剂的高效、快捷和绿色的再分散/再生过程也具有基础和应用研究的重要意义.活性炭载 Au催化剂(Au/AC)广泛应用于乙炔氢氯化反应中,以期替代高毒性的汞基催化剂,但在反应过程中因高活性的 Au3+物种易被还原而形成 Au0物种进而烧结导致失活;如新鲜 Au/AC催化剂表面的 Au粒子尺寸为1-2 nm,经乙炔氢氯化反应后变为33 nm左右;随之在453 K、0.1 MPa、乙炔体积空速(GHSV)为600 h-1、氯化氢与乙炔摩尔比为1.1的反应条件下,乙炔转化率从81.8%降至11.2%.如何有效对大粒子 Au再分散/再生可为其应用提供有力支撑.有研究表明,气相 CH3I在甲醇羰基化反应过程中明显改变 Au/AC表面的 Au粒子尺寸;或采用浓盐酸或王水也可将烧结的 Au/AC催化剂进行再分散/再生.但已有的 Au基催化剂再分散/再生过程均伴随着强酸、强氧化或高毒性在分散剂的应用,对环境的影响及后续处理有明显的局限性,且再分散机理尚不明确.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本文采用系列卤代烃(碘代烃、溴代烃和氯代烃)对烧结的 Au/AC进行再分散/再生研究.结果表明,在室温常压条件下 CHI3可以快捷高效地对烧结 Au/AC催化剂进行再分散/再生,具有最优的再分散性能;通过对系列碘代烃 C-I键的解离能分析,发现 C-I解离能越低越有利于大粒子 Au的再分散.同时,溴代烃和氯代烃对烧结的 Au/AC催化剂也具有再分散能力,但比碘代烃的再分散效率低. C-X键的解离能与再分散效率有高相关性,即 C-X键的解离能越低越有利于 Au的再分散.总体上,三类卤代烃再分散效率高低顺序为 C-I>C-Br>C-Cl.进而,通过不同分散过程中 Au粒子分散状态推测了卤代烃对 Au粒子的再分散机理,即卤代烃先在 Au粒子表面化学吸附,然后 C-X键解离,形成 Au-X物种,小粒子 Au在 AC表面聚集并稳定,最后形成高分散 Au粒子(粒径<1 nm)催化剂.以乙炔氢氯化反应考察了再生 Au/AC催化剂性能,结果表明,该催化剂上乙炔转化率可达79.4%,基本恢复至初始水平,且该方法可对失活催化剂进行多次高效再生.

关键词: , 纳米粒子 , 再分散 , 卤代烃 , 乙炔氢氯化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