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5)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超低压高通量聚哌嗪均苯三甲酰胺/聚砜纳滤复合膜的研究

张宇峰

材料导报

主要进行了4个方面的研究,首先系统分析和研究了哌嗪水溶液/均苯三甲酰氯正己烷溶液界面聚合体系特征、界面聚合反应中各影响因素对膜性能的影响等,结果表明:当界面处两相单体(哌嗪和酰氯)分子摩尔比为某一比值时,通过控制界面聚合时间,可以形成超低压高通量高脱盐的致密功能层,如复合膜(Ⅰ),水相浓度为0.4%,有机相浓度为0.1%,聚合时间1min.改变两相单体浓度可以获得不同通量和脱盐性能的纳滤复合膜,如适当提高有机相浓度至0.5%得复合膜(Ⅱ).70℃,20min下热处理可以进一步改善复合膜的脱盐性能.分析认为造成平板复合膜(Ⅰ)和中空纤维复合膜(Ⅲ)性能差异的主要原因,除了平板基膜与中空纤维基膜因表面曲率不同可能引起在涂覆时形成的致密功能层结构上的差异之外,由于中空纤维膜受外压时,膜内部承受的应力形式与平板膜不同,同时在径向(膜厚度方向)和环向(膜面内方向)两个方向产生压应力,因此,所发生的形变也较为复杂,可能造成表面复合层的起皱或脱落,引起脱盐率下降.利用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ATR)对不同聚合时间的平板复合膜表面进行了特征吸收定量分析,研究发现,聚酰胺功能层随聚合时间不断增厚,这说明已形成的聚酰胺功能层不能屏障两相而使反应终止,相反由于哌嗪单体的分子量远低于纳滤截留分子量的范围,很易扩散穿过功能层达到两相界面,继续与有机相单体酰氯反应.而随着功能层厚度的增加,分子的扩散阻力增大,一方面使得界面聚合反应趋缓,功能层厚度的增加逐渐减慢,另一方面,单体分子扩散速率的减小会引起界面处两种单体摩尔数的比值失衡,使后期发展的功能层结构不完善,因此,脱盐率随后期功能层的发展变化不大,而使膜通量逐渐下降.其次,研究了非溶剂添加剂对聚砜/DMAc溶液的作用:(1)PVP、PEG、水、LiCl饱和水溶液等都与DMAc有较强的作用,因而对溶液有较大的增粘作用;(2)醇类(甲醇、乙醇)对溶液没有明显的增粘作用,甚至稍有稀释作用;(3)丙酮稀释作用较强,使溶液粘度降低.此外,对含有第一类NSA的PSf/DMAc溶液的流变性研究,均属于切力变稀流体.利用双插入管纺丝组件/共挤出复合纺丝技术,通过调整内外纺丝液组成、挤出比和凝固条件等纺制了不同形态结构的中空纤维基膜,并进行了复合研究,结果表明,具有薄而致密皮层结构的基膜,复合时间短,所得复合膜的脱盐率高、通量大、操作压力低.目前纺制的复合效果较好的聚砜中空纤维基膜通量高于200 L·m-2·h-1,对PEG20000的截留率达99%.第三,利用多种手段对聚哌嗪酰胺/聚砜复合膜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研究,特别是针对聚哌嗪酰胺功能层的结构进行了研究.主要发现有两点:一是利用分子模拟技术推断聚哌嗪均苯三甲酰胺分子为准平面网状结构,"网眼"直径约1.5nm;又由于广角X光衍射(WAXD)结果显示聚哌嗪均苯三甲酰胺为无定型结构,因此推断致密功能层是这些"网"无规地层叠而构筑的.当分子层间距小于"网眼"直径时,层间距就决定了功能层的截留性能,当受压层间距减小时,复合膜的脱盐率也因此增大.因此,从理论上讲,聚哌嗪均苯三甲酰胺功能层的最大孔隙应为1.5nm.二是利用XPS技术对超低压高通量高脱盐纳滤平板复合膜进行了分析,发现聚酰胺脱盐功能层在基膜表面上是整体覆盖的,厚度在2~5nm.最后,将所制的低脱盐纳滤中空纤维复合膜应用于多肽的分离实验,结果表明它能够脱除体系中的柠檬酸和磷酸二氢钠,截留分子量约800的多肽,从而实现盐/多肽混合溶液体系的分离.

关键词: 纳滤 , 复合膜 , 中空纤维 , 聚砜 , 聚酰胺 , 哌嗪 , 均苯三甲酰氯 , 复合纺丝 , 分子模拟 , X光电子能谱(XPS)

PZ等添加剂对氨法脱碳影响的实验研究

刘今朝 , 王淑娟 , 齐国杰 , 赵博 , 陈昌和 , 徐旭常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在湿壁塔实验台上,针对2.67 mol/L氨水溶液分别混入0.1 mol/L的PZ(哌嗪)、AMP(2-氨基-2-甲基-1-丙醇)、AMPD(2-氨基-2-甲基-1,3-丙二醇)和THAM(2-氨基-2-羟甲基-1,3-丙二醇)等有机胺添加剂吸收CO2的过程,进行了20℃下的气液传质和反应动力学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混入PZ可以最有效地提高氨水的吸收速率.本文还在20℃下分别进行了2.67 mol/L氨水和0.1 mol/L PZ单独吸收CO2的吸收速率实验,研究发现,氨水和PZ的混合溶液吸收CO2的速率强于两者单独吸收的简单加合,二者在吸收过程中相互促进.研究还发现,氨水和PZ混合溶液吸收CO2的相互促进率最大可达近50%.

关键词: 氨水 , 二氧化碳 , 添加剂 , 哌嗪 , 吸收速率

新型组织工程用反应性聚氨酯的合成与表征

王品品 , 王远亮 , 李玉筱 , 马宇飞 , 严维维 , 罗彦凤

材料导报

以聚乳酸基大分子二醇(PDLLA-PEG400-PDLLA)为软段、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为偶联剂、2,2-二羟甲基丙酸(DMPA)和哌嗪(PPZ)作为混合扩链剂,采用溶液聚合法合成了一系列不同羧基含量的反应性聚氨酯(PU-COOHn),以期为后续进一步共价引入生物活性分子,制备组织工程用生物活性或仿生生物材料奠定材料基础.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凝胶渗透色谱(GPC)、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重分析(TGA)、接触角检测仪、吸水率检测和拉伸试验对PU-COOHn的结构、分子量、亲/疏水性、热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DMPA已被成功引入PU-COOHn中,且DMPA可有效提高PU-COOHn的亲水性和力学性能.

关键词: 2,2-二羟甲基丙酸 , 哌嗪 , 反应性聚氨酯 , 组织工程

非对称双杂环取代均三唑并噻二唑哌嗪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菌活性

胡国强 , 侯莉莉 , 谢松强 , 杜钢军 , 黄文龙 , 张惠斌

应用化学 doi:10.3969/j.issn.1000-0518.2009.01.014

采用4-氨基-3-吡啶-3-基-5-巯基-均三唑(2)在复合催化剂DMAP和TBAB催化剂下,与氯代吡唑羧酸1a~1c经环缩合反应以高收率得中间体6-(5-氯-3-甲基-1-取代苯基-1H-吡唑-4-基)-3-吡啶-3-基-均三唑并[3,4-b][1,3,4]噻二唑(3a~3c),吡唑环氯原子与取代哌嗪在聚乙二醇(PEG)催化作用下发生亲核取代反应至相应的哌嗪游离碱,与盐酸反应得相应水溶性盐酸盐4a~4o. 目标化合物结构经元素分析和光谱数据表征,用二倍试管稀释法研究了新化合物体外对金葡菌(S.aureus)、大肠埃希氏菌(E.coli)和铜绿假单孢菌(P.aeruginos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s). 结果表明,引入极性哌嗪基可显著提高稠杂环化合物的抑菌活性.

关键词: 均三唑 , 吡唑 , 均三唑并噻二唑 , 哌嗪 , 抗菌活性

基于乳酸和哌嗪的聚碳酸酯酰胺的合成与表征

徐维龙 , 姚璇 , 潘美龄 , 王远亮 , 罗彦凤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doi:10.16865/j.cnki.1000-7555.2016.11.003

以丙交酯(LAD)和哌嗪(PPZ)为原料通过熔融反应制得酰胺二醇单体(HO-LA-PPZ-LA-OH),再经N,N’-羰基二咪唑(CDI)偶联聚合生成一种新型的含乳酸聚合物——聚碳酸酯酰胺(CDI-LA-PPZ-LA).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等对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HO-LA-PPZ-LA-OH和CDI-LA-PPZ-LA已被成功合成;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起始温度为84.3℃,数均相对分子质量为4328.后续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提高CDI-LA-PPZ-LA的相对分子质量,以拓展其作为组织修复材料的应用.

关键词: 聚碳酸酯酰胺 , 丙交酯 , 哌嗪 , 酰胺二醇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