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70)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机械镀锌中强化时间对锌镀层性能的影响

苑振涛 , 彭增华 , 王胜民 , 赵晓军 , 何明奕

材料保护

为了掌握机械镀锌中强化时间对镀锌层的影响,分别设置了4种机械镀锌的强化时间(0,5,15,60 min),制备了4种镀层.采用体视显微镜、表面洛氏硬度计研究了强化时间对锌镀层平整度、硬度的影响,采用重量法和铁试剂法分析了强化时间对锌镀层致密度和孔隙率的影响,采用XRD技术研究了强化时间对锌镀层物相组成的影响,采用中性盐雾试验研究了强化时间对锌镀层耐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机械镀锌中随着强化时间的增加,锌镀层的平整度、致密度有所提高,硬度有所增加;强化时间对锌镀层的孔隙率、物相组成和耐蚀性没有影响.

关键词: 机械镀锌 , 强化时间 , 镀锌层 , 平整度 , 致密度 , 硬度 , 孔隙率 , 物相组成 , 耐蚀性

烧成温度和保温时间对红柱石基材料烧结性能的影响

廖桂华 , 徐国辉 , 李柳生 , 蒋明学

耐火材料 doi:10.3969/j.issn.1001-1935.2005.04.005

以高纯度南非红柱石(有4~1 mm、<1 mm和<0.088 mm三种粒级,且4~1 mm的颗粒料为1500℃3 h煅烧过的熟料)和活性氧化铝细粉(粒度<0.044mm)为原料,经配料、混练、成型、干燥后,将一部分试样分别在1300℃、1400℃、1500℃和1600℃下保温3 h煅烧;另一部分试样在1600℃下分别保温1 h、3 h、6 h和9 h煅烧,待试样随炉冷却至常温后,检测其体积密度、显气孔率、耐压强度和烧成线变化率等,并采用XRD、SEM等手段分析各试样的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以研究烧成温度及保温时间对高纯度红柱石的莫来石化程度及对红柱石基材料烧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烧成温度对促进高纯红柱石的莫来石化十分有效,延长保温时间对于促进制品的烧结作用很大;高纯红柱石基材料需在1600℃下保温3 h烧成,才能使红柱石完全莫来石化;欲使材料烧结良好且玻璃相含量低,物相较纯,则保温时间要达到6 h左右.

关键词: 烧成温度 , 保温时间 , 红柱石基材料 , 烧结性能 , 莫来石化 , 物相组成 , 显微结构

镁源种类对熔盐法合成镁橄榄石的影响

王杏 , 董喆 , 王君君 , 黄镇

耐火材料 doi:10.3969/j.issn.1001-1935.2017.02.013

为了研究镁源种类对熔盐法合成镁橄榄石的影响,以化学试剂SiO2为硅源,分别以化学试剂MgO、Mg(OH)2、MgCl2·6H2O为镁源,按镁橄榄石(Mg2SiO4)的理论化学计量比配制镁、硅混合料,按1∶1的质量比配制NaCl、NaF混合盐,再将镁、硅混合料与NaCl、NaF混合盐按1∶2的质量比混合均匀,于110℃干燥24 h后,放入带盖刚玉坩埚中,分别在1 200、1 250和1 300℃保温3h合成镁橄榄石材料,最后采用XRD、SEM和TEM等手段分析合成试样的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结果表明:1)在NaCl-NaF熔盐环境下,以MgO和Mg(OH)2为镁源有利于Mg2 SiO4的合成,在1 300℃保温3h可以合成出纯相Mg2SiO4;以MgCl2·6H2O为镁源则没有Mg2SiO4生成.2)以Mg(OH)2为镁源合成的Mg2SiO4晶体发育良好,晶体表面光滑,并以单晶形式择优生长;晶粒呈柱状和小颗粒状,尺寸为5~15 μm.

关键词: 镁橄榄石 , 熔盐法 , 氧化镁 , 氢氧化镁 , 水氯镁石 , 物相组成 , 显微结构

SiO2微粉加入量对铝镁质捣打料性能的影响

柴志南 , 邓承继 , 丁双双 , 祝洪喜 , 丁军

耐火材料 doi:10.3969/j.issn.1001-1935.2017.01.005

为了进一步提高现有铝镁质干式捣打料的性能,以粒度5~3、3~1、≤1和≤0.074 mm的电熔白刚玉及粒度≤0.088 mm的电熔镁砂细粉为主要原料,以分析纯SiO2微粉和α-Al2 O3微粉为添加剂,制备了铝镁质捣打料.研究了SiO2微粉加入量(质量分数分别为1%、2%、3%、4%、5%)对铝镁质捣打料的烧后线变化率,烧后试样的显气孔率、体积密度、常温耐压强度、物相组成等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SiO2微粉加入量的增多,铝镁质捣打料的烧后线变化率逐渐减小,从膨胀1.41%变化至收缩1.51%;烧后试样的显气孔率逐渐减小,体积密度不规律地增大,常温耐压强度基本上呈增大趋势;SiO2微粉加入量为2%(ω)的烧后试样的物相主要为α-Al2O3和Al2MgO4以及微量的α-SiO2.综合考虑各项性能,铝镁质捣打料中SiO2微粉加入量以2%(ω)为宜.

关键词: 铝镁质捣打料 , SiO2微粉 , 烧后线变化率 , 显气孔率 , 体积密度 , 常温耐压强度 , 物相组成

石英含量对石英网眼多孔陶瓷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的影响

文忠和 , 李建保 , 韩永生 , 杨晓战

机械工程材料 doi:10.3969/j.issn.1000-3738.2003.11.012

以天然粉石英为骨料、硅质粘土为基础料、有机泡沫体为制品骨架,在1 360℃保温30min获得了气孔率为76%、强度为1.6MPa的石英网眼多孔陶瓷.通过XRD、SEM研究了粉石英含量对陶瓷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的影响.粉石英含量过少会使多孔陶瓷体孔筋产生微气孔,但粉石英含量过多莫来石量会有所减少;比较合适的含量是粉石英和基础料的比例为3:7,这时孔筋非常致密,几乎看不到微气孔.

关键词: 石英 , 网眼多孔陶瓷 , 物相组成 , 显微结构

Al_2O_3-Si材料加热过程中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研究

刘新红 , 叶方保 , 谢娟娟 , 钟香崇

硅酸盐通报

以电熔刚玉骨料和细粉为主要原料,引入5%~8%的Si粉,以纸浆废液为结合剂制备了Al_2O_3-Si材料.研究了Al_2O_3-Si材料埋碳加热(1000~1600 ℃)过程中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 1200 ℃烧后,Si开始与CO反应生成晶须状SiC,且晶须相互交叉连锁.1300~1400 ℃烧后,SiC晶须生成量明显增加,且发育长大,形成交叉连锁的网络填充在刚玉骨架结构中.1400 ℃烧后试样中还出现少量O'-SiAlON晶体.1500~1600 ℃烧后,SiC晶体发育长大,呈枝杈状和弯曲状.1400~1500 ℃烧后残留Si已熔化,发生塑性变形,起助烧结作用.

关键词: 刚玉 , Si , 物相组成 , 显微结构

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TiAl基合金薄板的物相及显微分析

章德铭 , 陈贵清 , 孟松鹤 , 曲伟 , 韩杰才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采用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EB-PVD)技术,成功制备了尺寸为150 mm×100 mm的TiAl基合金薄板,并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等测试手段,对真空退火或热压前后试样的显微形貌、物相组成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蒸镀态TiAl基合金薄板由у相、α2相和τ相组成,成分呈梯度变化,内部自然分层,显微组织结构为柱状晶;经1000 ℃,16 h的真空退火处理后,柱状晶和τ相消失,α2相含量显著减少,成分趋于均匀化;而经1250 ℃,1 h的真空热压处理后,材料致密度得到明显提高.TiAl基合金薄板经真空退火或热压处理前后,断裂方式由沿晶断裂转变为解理断裂和沿晶断裂的混合断裂方式.

关键词: 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 , TiAl基合金 , 薄板 , 物相组成 , 显微分析

电场诱导Fe-Ti-C系燃烧合成:电流对合成产物的影响

王宏亮 , 杨屹 , 冯可芹 , 林慧敏 , 王文娟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采用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利用电场诱导Fe-Ti-C体系发生燃烧合成反应,并研究了外加电流对合成产物的影响.对产物进行了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等分析.结果表明:产物中均存在TiC相,而少量的Fe2Ti相仅存在于特定的阶段;随着外加电流的增加,颗粒的平均尺寸也发生不同程度的减小.外加电场能够促进反应物粒子的固相扩散和形核长大,并最终影响合成产物的物相组成和颗粒尺寸.

关键词: Fe-Ti-C系 , 燃烧合成 , 电场 , 热模拟 , 物相组成 , 颗粒尺寸

金属结合不烧铝碳滑板的中温力学性能研究

田晓利 , 薛群虎 , 薛崇勃

硅酸盐通报

模拟不烧铝碳滑板配方,以板状刚玉、金属铝粉、鳞片石墨为主要原料,热固性酚醛树脂为结合剂,经混练、成型、烘干、切割、磨制成规格为25 mm×25 mm×130 mm的试样,检测了200 ℃×24 h烘干、500~1100 ℃×3 h埋碳热处理后试样的高温抗折强度和应力-应变关系.借助XRD、SEM和EDS对试样进行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分析,以期对高性能滑板的开发、研制和改进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实验结果表明: 金属铝粉的熔化(熔点660 ℃)导致金属铝结合不烧铝碳滑板的高温抗折强度和弹性模量在700 ℃左右出现最低值;之后随温度的升高,金属铝发生反应生成六方状氧化铝和纤维状碳化铝,滑板的显微结构和物相组成发生明显变化,高温抗折强度和弹性模量急剧增大,1100 ℃时达到所测试温度范围内的最大值,并有继续增大的趋势.

关键词: 金属铝 , 高温抗折强度 , 弹性模量 , 显微结构 , 物相组成

化学反应和热处理工艺制备氮化硼纤维的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研究

江涛

人工晶体学报

采用硼酸和三聚氰胺通过化学反应和高温热处理工艺制备出BN纤维.研究了硼酸(H3BO3)和三聚氰胺(C3 H6 N6)混合粉末在高温热处理条件下的热重(TG)和差示扫描量热曲线(DSC),并研究热处理工艺对BN纤维的物相组成,红外光谱和显微结构的影响.物相组成和红外光谱研究表明硼酸和三聚氰胺混合粉末在600℃反应得到非晶态BN纤维,非晶态BN纤维经过高温热处理后逐渐转变成品态的h-BN纤维.显微结构研究表明硼酸和三聚氰胺能够产生纤维状前驱体,此纤维状前驱体经过高温反应和热处理工艺得到晶态的h-BN纤维.显微结构研究表明经过1500 ~ 1800℃高温热处理工艺得到的BN纤维长度约为20 ~ 30μm,直径约为0.5~1 μm.透射电镜照片研究表明经过1800℃热处理工艺得到晶态的BN纤维.

关键词: 氮化硼纤维 , 热处理工艺 , 物相组成 , 显微结构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7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